? ?
華語片十佳
10
《九龍城寨之圍城》
劇情很簡單,表達不復雜,但人物夠酷,打斗夠爽,《九龍城寨之圍城》用量大管飽的視聽體驗讓觀眾扎扎實實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值回票價,這才是港片的存活之道。
09
《雄獅少年2》
國產動畫片,需要爆款,需要佳作,《雄獅少年2》在第一部的基礎上完成了迭代升級,它依然有港片的風格,有武俠片的氣質,更重要的是,這是一部有現實主義底色的小人物頌歌,它是熱血的少年漫,更是草根的座右銘。
08
《周處除三害》
香港導演,臺灣班底,黃精甫和阮經天聯手打造了開年第一爽片,它無疑是好看的,好看到成為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在短視頻時代,一部電影能貢獻出具有傳播能力的名場面至關重要,而《周處除三害》完美地滿足了這一點。
07
《年少日記》
這是一部罕有的同時入圍金雞、金馬、金像這三項大獎的電影,做到這一點,靠的不只是導演的家世背景,更是影片的水準。它雖然是香港電影,卻已經不再是老港片的風格,它不過火不癲狂,反而克制、平靜、冷峻,用最平和的語氣探討最嚴肅的問題,卻像一把利劍刺進了觀眾的肺腑。
06
《我談的那場戀愛》
這是一部較為冷門的小成本文藝片,但也可能是今年最出彩的愛情片。以殺豬盤為題材,拍的也是中年女性的精神世界,整部電影干凈利落,情真意切,甜中帶苦,苦里泛酸,吳君如的表演更是盡顯影后風采,或許是她總是以大大咧咧的形象示人,演起細膩的內心戲,反倒更加動人。
05
《出走的決心》
如果說《好東西》是浪漫主義散文詩,那《出走的決心》就是現實主義敘事詩,作為一部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它好就好在如實地刻畫了一個女性生活的真相,不需要再做太多藝術加工,就已經足以引人深思。感謝詠梅,感謝姜武,他們的表演,不但塑造了個體,更描摹了群體。
04
《白日之下》
這是香港的《聚焦》,是以影像為刀筆的控訴。我始終認為,金像獎把影帝頒給梁朝偉而非林保怡,是一大冤案。當然,林保怡的演技也并不需要大獎來證明,他在《白日之下》中貢獻了令人毛骨悚然的絕佳演技,看這部電影,我們不會想起曾家原和孫白楊,只會被角色驚艷。
03
《破·地獄》
黃子華已經成為了港片票房和口碑的保障,他用《破·地獄》再一次破了記錄,也沖破了太多觀眾淚腺的防御。《破·地獄》平實、細膩、雋永,人物個個鮮活,單場戲場場精彩,影片如一枚深水炸彈,有著雷霆萬鈞的動人之力,雖然影片也有“死了才說愛”這種老套的橋段,但整體瑕不掩瑜。
02
《好東西》
它當然是好東西。我太喜歡影片中那場擬音的戲,女性做家務的聲音與大自然山川湖海的聲音完成精巧而充滿靈氣的對照,用視聽提供了全新的視角。那場戲是整部電影的寫照,輕盈、詩意、浪漫,溫柔卻堅定地完成著創作者的表達。
01
《里斯本丸沉沒》
走進影院前我已經被這部紀錄片的高口碑嚇到,帶著一絲懷疑和很高的預期,我卻依然被它所講述的故事深深觸動。這是一個由理想主義者滿懷使命感拍出來的珍貴影像,幸好,那段歷史沒有被塵封,這部電影也沒有被埋沒。
海外片十佳
10
《陷阱》
法國《電影手冊》將沙馬蘭這部新片選入年度十佳,讓很多人大驚失色。
沙馬蘭被稱為“美國王晶”,其實冤枉。王晶早已放飛自我,徜徉在爛片海洋里底線全無,沙馬蘭則在連拿數屆金酸梅之后迷途知返,雖然再也拿不到大投資,但拍起小成本類型片來,卻依然是一把好手。
《探訪驚魂》、《老去》以及這部《陷阱》都是值得一看的電影,雖然未必上佳,但構思巧妙,別具一格。
今年這部《陷阱》,前半部“演唱會追兇”,緊張刺激,扣人心弦,后半部反轉反轉再反轉,雖然略顯強硬,卻意外地造就了難得的喜劇效果,短短105分鐘,雖無深度,卻有趣味。
09
《破墓》
作為類型片愛好者,我不會把這部韓國爆款恐怖片拿出榜單。
《破墓》是一部優缺點非常明顯的電影,影片前半部和后半部的割裂嚴重影響了觀感,打鬼子的主旋律內核更是令人莞爾,但它的確在東亞類型片的拍攝上做到了創新,五行、風水、遷墳等傳統民俗文化元素在影片中得到了像模像樣的呈現,金高銀那場跳大神的戲,氛圍感極強,堪稱年度名場面。
08
《沙丘2》
一流審美、一流視聽呈現、三流故事、三流人物。
本片的文戲是可以用糟糕來形容的,主角成長突兀,反派莫名降智,權謀小兒科,隱喻不新鮮。
但我依然喜歡這部電影,依然想看到第三部會帶來怎樣的驚喜。因為維倫紐瓦拍出了保羅駕馭沙蟲那樣的戲,它足夠精美,迎面而來的沙浪,沙蟲身上皮膚的質感,都纖毫可見,這樣的呈現,只有《沙丘2》這個級別的好萊塢科幻大片能給到。
07
《挑戰者》
《燃冬》式人物關系的教科書拍法示范,曾拍出過《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瓜爾達諾再一次宣告世人,他或許就是當今世界最會詮釋性張力導演。
當你剛打開這部電影時,你會以為它是一部網球題材的體育片,但看著看著,你發現不對勁了,原來這是一部愛情片。
這部電影的奇妙之處在于,情感關系通過賽場上的競爭關系構建,性張力通過比賽對抗呈現,網球與情欲的巧妙結合,造就了非凡的荷爾蒙濃度,更難得的是,贊達亞、喬什奧康納、邁克費斯特這三位演員,氣質都完美地契合了導演想要的氛圍感。
06
《姥姥的外孫》
年度催淚大戲,不刻意煽情卻有雷霆萬鈞之力。
泰國電影,拍的卻是華人文化,講述的是正兒八經的華人家庭故事,關于親情,關于生死,拍出了現實的無奈,也拍出了真情的可貴。影片在內地上映后,迅速獲得了極好的口碑,毫無文化隔閡,有的只是滿滿的共情與感動。
同時,也讓觀眾和創作者感慨,這樣的電影,為什么不是我們自己拍出來的,卻被泰國人捷足先登?
05
《秘密會議》
關于當代羅馬教廷的影視作品,這些年來我們已經看過了不少,不管是《年輕的教宗》還是《教宗的承繼》,都以不同的方式完成了解構。
但我還是沒想到,這部《秘密會議》依然能在娛樂性上給了我如此大的驚喜。精致到有些宏大的視聽語言只是障眼法,導演帶著極強的惡趣味將嚴肅的教宗選舉拍出了辦公室勾心斗角的感覺,最后的反轉更是將荒誕感拉滿,配合伏地魔同志老道而細膩的表演,整部電影更是顯得妙趣橫生,笑果堪比無厘頭喜劇。
04
《泳者之心》
真人真事改編,原型是一百多年前第一位橫渡英吉利海峽的女性泳者——特魯迪·埃德爾。
很多網友戲稱這部電影也可以被叫做“老娘與?!?,的確,影片的內核與海明威那部名作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主角從硬漢老人變成了堅韌的女性泳者。
當然,女性這一性別身份正是影片的核心議題,女主角帶著泳者之心橫渡而過的不只是英吉利海峽,更是無數女性在當時共同面對的結構性困境。
03
《膝蓋骨樂隊》
可能是今年最酷的電影。
小成本獨立電影,樂隊傳記片,拍的是愛爾蘭嘻哈組合Kneecap從成立到爆火的全過程。它像《大門》,但不像奧利弗斯通的電影那樣嚴肅,它像《猜火車》,但比丹尼博伊爾的電影更具草根精神。
以說唱做對抗,以語言為槍炮,愛爾蘭人在新時代找到了新的斗爭方式。比起肯尼斯·布拉納那部名為《貝爾法斯特》的電影,這部才更配得上以城市為名。
02
《阿諾拉》
戛納金棕櫚大獎,這部電影,前三分之一像愛情動作片,中間三分之一像《小時代》,但最后三分之一突然變得冷峻而高明,直指社會問題,最終也靠漂亮的終章贏得了金棕櫚的青睞。
毫無疑問,肖恩貝克已經是如今美國當代最重要的導演之一,很多大師級導演都可以被稱為拆解社會的手術刀,而肖恩貝克的切入點比較特別,是性工作者。
《待綻薔薇》、《橘色》、《佛羅里達樂園》、《紅色火箭》以及這部《阿諾拉》都是如此。
他導演的電影,我會推薦給所有影迷去看。
他給我們帶來的是一種視角。
沒有獵奇,沒有俯視,他就那么靜靜地拍著,記錄著「人」和「性」,便組合成了人性。
01
《某種物質》
當我們在看完一部電影后只能用“臥槽”來表達觀感時,不止意味著我們的語言過于貧乏,更意味著這部電影驚艷到離奇,狠辣到夸張。它不但貢獻了今年最極致的視覺呈現,也貢獻了今年對于“容貌焦慮”這一議題最極致的探討。
它是恐怖片,甚至也許是影史第一“身體恐怖片”,它也是大爽片,爽的不是情節也不是尺度,而在于它將影像能帶觀眾的視覺和心理沖擊都做到了極致。
如此極致的電影,當然不會是所有人的心頭好,有人將它捧上神壇,就一定有人將它視若敝履,但對于電影評論來說,“兩極分化”永遠都比“公認的好”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