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考研是一種社會現象,即“雙一流”建設高校本科畢業生報考“雙非”高校(非一流大學、非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研究生,學生從較高級別高校考到較低級別高校深造學習的一種現象。“逆向考研”是理性還是妥協?
“西藏農牧學院爆滿”成為近期考研界的熱議話題。該校資源與環境學院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專業(資源利用方向)今年計劃招收28名研究生,一志愿復試人數達到36人,相較于去年該專業僅計劃招收18人、一志愿復試人數僅為11人,呈現顯著增長?!澳嫦蚩佳小笔抢硇赃€是妥協。
4月8日,“全國碩士生招生復試調劑服務系統”啟動。記者觀察到,如今大學生考研不再一味追求從普通院校升入“985”或“211”高校,反而越來越多學生在調劑階段展現出理性態度,愿意接受綜合排名低于本科院校的預錄取通知。甚至有考生戲言:“a、b分區已無法滿足,建議增設c區。”
考生們以幽默的言語傳達出他們為成功考研,不斷擴大擇校范圍的迫切愿望。這種“逆向考研”現象并非新鮮事,但近年來愈發凸顯。
“逆向考研”現象的出現,究竟是學生們趨于理智,還是在激烈競爭下的無奈之舉?抑或預示著我國研究生教育體系正發生深刻變革?針對這些問題,專家們展開了探討?!澳嫦蚩佳小笔抢硇赃€是妥協。
來自某“雙一流”大學的李學剛(化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他已接受上海一所普通高校的調劑,理由是可以借此前往大城市,有望獲得更多發展機會。同樣,一位211高校的考生在談及調劑選擇時,放棄了對“985、211”院校的固守,認為能去北上廣且專業實力相當即可,最終接受了“雙非”院校的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