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考研”是理性還是妥協
逆向考研是一種社會現象,即“雙一流”建設高校本科畢業生報考“雙非”高校(非一流大學、非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研究生,學生從較高級別高??嫉捷^低級別高校深造學習的一種現象。“逆向考研”是理性還是妥協?
“西藏農牧學院爆滿”成為近期考研界的熱議話題。該校資源與環境學院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專業(資源利用方向)今年計劃招收28名研究生,一志愿復試人數達到36人,相較于去年該專業僅計劃招收18人、一志愿復試人數僅為11人,呈現顯著增長?!澳嫦蚩佳小笔抢硇赃€是妥協。
4月8日,“全國碩士生招生復試調劑服務系統”啟動。記者觀察到,如今大學生考研不再一味追求從普通院校升入“985”或“211”高校,反而越來越多學生在調劑階段展現出理性態度,愿意接受綜合排名低于本科院校的預錄取通知。甚至有考生戲言:“a、b分區已無法滿足,建議增設c區?!?/p>
考生們以幽默的言語傳達出他們為成功考研,不斷擴大擇校范圍的迫切愿望。這種“逆向考研”現象并非新鮮事,但近年來愈發凸顯。
“逆向考研”現象的出現,究竟是學生們趨于理智,還是在激烈競爭下的無奈之舉?抑或預示著我國研究生教育體系正發生深刻變革?針對這些問題,專家們展開了探討?!澳嫦蚩佳小笔抢硇赃€是妥協。
來自某“雙一流”大學的李學剛(化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他已接受上海一所普通高校的調劑,理由是可以借此前往大城市,有望獲得更多發展機會。同樣,一位211高校的考生在談及調劑選擇時,放棄了對“985、211”院校的固守,認為能去北上廣且專業實力相當即可,最終接受了“雙非”院校的錄取。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陳志文指出,“逆向考研”現象反映部分考生更加看重某些雖非名校但學科專業實力突出的院校,但也有很多考生僅以考取研究生為目標,而非追求最佳選擇,這一點與上世紀80年代的高考頗為相似。他認為,“逆向考研”與“考研高考化”趨勢揭示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導致的學歷貶值現象,并指出不同學科專業的“逆向考研”程度各異,反映了各行業就業市場的特殊需求與差異。
面對日益激烈的考研競爭,考生們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有時甚至影響其決策。有些原本計劃二戰的考生,出于“有研究生學歷即可”的心態,選擇接受調劑。同時,考慮到春季招聘旺季的影響,許多家庭傾向于選擇較為穩健的人生路徑,即使它并不完美。對此,一些學生表示理解和認同,視之為現實與成熟的抉擇。
然而,也有專家持不同觀點。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反對使用“逆向考研”一詞。他分析了高校間因地域、資源等差異造成的層次分化,以及由此形成的各校優勢學科的多樣性。儲朝暉認為,部分學生為追求特定專業而選擇進入綜合排名較低的學校,實為一種合理流動,有助于各高校找準自身定位。他強調,高校不應單純追求學術排名,而應關注與人的多樣性相適應的發展,這意味著即便是整體排名不高的學校,也能成為孕育優秀人才的重要平臺?!澳嫦蚩佳小笔抢硇赃€是妥協。
對于“有學上就行”的調劑心態,儲朝暉提出,高考分數并不能全面衡量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科研潛力,學生的能力是在具體的學習環境與校園文化中逐步塑造的。因此,碩士或博士階段依據個人情況選擇不同層次的高校就讀,是正常且必要的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