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近五年“雙非”院校應屆讀研群體中,到“雙一流”院校讀研的比例從2018屆的43%下降至2022屆的37%。與此同時,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為追求名校而讀研的占比也呈下降趨勢,因就業難暫時讀研的比例有所上升。相關調查結論指出,在考研人數逐年攀升的情況下,盡管考研群體中選取本?;蚋么髮W“向上考”仍是主流,但“逆向考研”的人數也不斷上升。
所謂逆向考研,意指考生從C9(中國首個頂尖大學間的高校聯盟)、985等名??嫉健半p非”高校,成為被這些學校錄取的研究生。如此頗有“水往低處走”的況味,與“人往高處走”的倡導背道而馳,屬于逆向選擇的行為。逆向考研的做法看似背離主流價值,實則具有極其重要的啟發價值。
當所有人都把攻占頂峰成為塔尖的精英者作為目標,就會加劇競爭甚至帶來踩踏效應。名校的研究生有著光鮮的外表,也因“物以稀為貴”,在競爭中搶占先機。不過,當每個人的選擇方向都高度一致時,則競爭也就會變得無比激烈乃至慘烈。以考研為例,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加,以及高校畢業生數量增加,參加考研的人數水漲船高,上岸成功的概率就會降低。如果考生能夠放棄思想顧慮,選擇自己更加喜歡的專業,在群體正向奔跑時逆向而行,就會增加自己成功的概率,既給了自己更多的選擇空間,也給了別人成功的機會。
當同質化和同向化的選擇成為社會現象,或者行業趨勢,則會形成一種惡性競爭,增加社會成本。就如同參加課外輔導一樣,當大家都把其作為學習的標配,層層加碼則形成惡性循環,以至于出現較為嚴重的透支。事實上,當競爭變得無比激烈時,每個人的上升空間也會變得更為狹窄,而付出的代價與收益也會達到臨界值。很多人最終發現,自己因內卷而精疲力竭、心力交瘁,焦慮、抑郁等各類負面問題也隨之而來,成為難以擺脫的痛苦之源。
內卷太過就會讓人產生“躺平”的放棄感,這對個人的成長和社會的發展相對不利。在“過度為難自己”的情況下,通過降低標準作出理性選擇不失為明智之舉,看似出現了降維,實則上也是以退為進,在給自己后續的沖刺、更高的成長提供了機會。人生就像長跑,不可能始終保持沖刺的姿態,適度調整一下節奏與呼吸,才能保持更持久的精力和更強勁的動力,讓自己跑得更久更遠。
過高的預期會加重焦慮,也會透支精力。正常的個人路徑選擇,應該是多選題而不是單選題和必選題。對于整個社會來說,也應當是多元化而非唯一化,實行差異化選擇和錯位性發展,才能讓資源分配更均衡。因而,讓個體回歸理性,結合自身實際作出最合適的選擇,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才能避免被功利主義所裹挾。
中國社會科學院“逆襲”碩士何成的學生時代像就是一個勵志故事,他從一名普通的大專生成為該院少數民族文學專業的研究生,如此的“逆襲”者卻做過培訓機構的老師,當過流水線工人,面試過房地產銷售、保險銷售,現在在重慶送外賣。對于自己的選擇,他認為自己“可以接受自己是一個有高學歷且特別平凡的人”?!敖邮芷椒病迸c“同自己和解”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并詮釋了一個最基本的人生道理,即每個人的目標定位和選擇方向沒有最好,只有最合適的。最適合自己的選擇,才是真正最優的選項,逆向考研正是理性的回歸,也是社會進步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