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藏農牧學院爆滿”成為考研圈中的熱門話題。西藏農牧學院研究生院的公告顯示,西藏農牧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的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專業(資源利用方向)招生計劃28人,一志愿復試人數36人,而去年該專業招生計劃是18人,一志愿復試人數11人。
4月8日,2024年“全國碩士生招生復試調劑服務系統”開通。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通過梳理發現,與前些年大學生通過考研讓自己的畢業院校提升一個“檔次”的現象不同,不少學生的選擇不再是“非985、211不讀”,而是轉向更為理性的調劑選擇,開始接受綜合評價不如自己本科高校的調劑預錄取。甚至有考生說“a、b分區已經不夠了,建議另開c區”。
考生們用調侃的方式表達著他們為了能考研“成功上岸”而不斷“開疆拓土”的急切心情。
有專家介紹,這種“逆向考研”的現象之前已經出現,近兩年表現得更為明顯。
為什么出現這種“逆向”選擇?是學生更為理性了還是在激烈競爭下的一種妥協?這一趨勢是否意味著我國研究生教育領域出現了深層次的變化?
來自一所“雙一流”院校的李學剛(化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他剛剛接受上海一所普通高校的調劑。他表示,做出這個選擇是因為“可以到大城市去,應該能爭取到更多的發展機會”。
也有考生表示,在未來職業發展的道路上,個人所接受的教育背景或許不必過于局限,不必盲目追求所謂的“名校光環”,而應有更多靈活變通的可能。一名來自211高校的考生也表示,自己在調劑選擇學校時,已經放棄“非985、211不可”,“能去北上廣,專業綜合實力差不多就可以”,這名同學最終接受了一所“雙非”院校的調劑。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陳志文認為,“逆向考研”現象反映出少部分同學的選擇更理性了,更重視一些可能不出名但相關學科的專業水平很突出的院校,“不過更多學生,只是為解決上研究生的問題,而不是好不好的問題”,這與20世紀80年代高考有著驚人的相似性,核心目的是考上。
陳志文強調,所謂的“逆向考研”與“考研高考化”趨勢,實際上揭示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后,不可避免出現的學歷貶值現象。他還進一步指出,不同學科專業的“逆向考研”現象表現程度各有差異,“這背后體現了各行業就業市場的獨特需求與差異”。陳志文說,這一現象值得教育界和社會各界深入關注與思考。
無論考生有怎樣的選擇,考研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身處其中的考生自我評價因此也受到了嚴峻的考驗。記者了解到,一些面臨調劑抉擇的考生,在這種壓力下,很容易產生自卑的情緒,這種心理狀態某種程度上會影響他們的決策。一名本來打算“二戰”的考生直言選擇接受調劑的理由是:“只要是研究生就好了?!?/p>
另外,在“金三銀四”人才招聘高峰期的影響下,不少家庭更傾向于選擇一條穩妥的人生道路,盡管這條路看起來并非完美。對于這一現象,一些學生表示理解與接受,他們認為這是“現實的選擇與成熟的態度”。
不過也有部分專家有不同意見。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不贊同使用“逆向考研”這個說法。他深入剖析了高校間因地域、資源等因素造成的差距,并指出這種差距使得各校的優勢學科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態勢。因此,部分學生為了追求特定專業而選擇轉入綜合評價或許不如其本科背景的學校,“這實際上是一種合理的流動”。儲朝暉說,這有助于各高校在探索自身發展道路上找到更加精準的定位。儲朝暉進一步強調,高校的發展目標不應僅僅局限于學術評價的高低,而應更加注重與人的多樣性相匹配。這意味著,即便是總體評價中不那么耀眼的高校,也能成為培養優秀人才的重要基地。
對于“有學上就行”的調劑心態,儲朝暉認為,高考分數雖然重要,但并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學習和科研能力,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是在特定的學習環境和學校氛圍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學生在碩士乃至博士階段能夠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不同水平的高校,是一種正常且必要的轉換。
實習生 劉愷驍 李思佳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未晨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