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 Feux sauvages
風 流 一 代
原文標題 Les vaincus 被打敗的人們
原文作者 Fernando Ganzo
原文刊于法國《電影手冊》2025年1月刊
如果把《風流一代》歸入 “邊角料 ”電影、拼湊品、狂熱收藏家的奇珍異寶那一類,那就太輕率了。事實上,賈樟柯重新回到他的電影生涯中,拾起那些殘羹冷炙,絕非小事一樁。在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里,賈樟柯將重溫他所有的經典作品,如果考慮到這位中國電影人的發展歷程,這樣的承諾就更加耐人尋味:從現實主義電影的輝煌爆發,到正式作者主義的進程,使他成為又一位“為我們帶來其國家新聞”的電影人。
最重要的是,《風流一代》的罕見之處在于它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賈樟柯使用了自 2001 年以來拍攝的紀錄片或虛構片段,以及他其它電影未使用的或被剪掉的鏡頭(但也使用了一些使用過的片段),并添加了新拍的尾聲。
與其說《風流一代》是一部新電影,倒不如說它是一種隱藏在遺忘中的秘密電影,等待著被拯救和被觀看。
法國媒體給《風流一代》打出的分數:3.7/5
故事的虛構情節飄忽不定,穿插其間:我們認出了一個由趙濤飾演的人物,并由她將場景、時期甚至形式聯系在一起。
她是一個歌手,與一個由李竺斌飾演的反派之間的愛情故事(我們首先認出了《任逍遙》的世界),然后是分離(我們轉到了《三峽好人》)和最后的重逢(因此是當下)。畫面的流動性,雖然不協調,但在剪輯的作用下卻非常流暢,無論你是否是賈樟柯電影的專家,都會被影片所吸引,而不必刻意去追尋影片的來源。
影片的敘事故意顯得混亂,似乎只遵循由創作動機所制定的規則,而非人物、地點或時間。對于片中眾多歌曲也是如此,趙濤偶爾會在不同地點接替一些無名女性的位置,比如在這家歌舞廳,其老板自豪地展示著在地窖中發現的毛澤東舊畫像。這種混淆令人不安,但卻很有效果:無論是否虛構(有時真的很難分辨),每個片段都具有紀錄片的品質,其力量證實了“現實”在這位以虛構著稱的電影人的所有影片中的重要地位。
這種探索和操縱自己影像的方式無疑是某種戈達爾式的。但它們的呈現是靜音的(這里幾乎沒有提示卡,也沒有畫外音,就像趙濤在整部影片中除了最后的吶喊之外,嘴里沒有發出任何聲音一樣),它們面對的只是它們自己。
《風流一代》對賈樟柯電影所做的,就像賈樟柯電影對中國所做的那樣:它將中國視為一種正在變異的形式,由對當代性不可抑制的追求所驅動,被一種經濟異化所吞噬,使其幾乎成為陳列館般的物品。
最后,《風流一代》與當下結合在了一起:影片的最后一部分向我們展示了當代中國,引入了一些高科技視覺游戲,以及以一種近乎于屈從的姿態拍攝我們新日常生活中的可悲人物。
法外之徒們在短視頻平臺上被改造成有影響力的人,利用一位老人使他成為病毒式傳播的偶像,機器人在購物中心游蕩,引用特蕾莎修女和馬克吐溫的名言。
但除了這種當代觀察(這已成為賈樟柯作品的標志)之外,本片的優勢還在于時間和身體的眩暈感:在長達23年的影像中,趙濤和李竺斌被自己的衰老所推動,而用口罩進行的蒙面和揭面游戲則更加突出了這一點。
影片給人的感覺是,這個世界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時間的浪潮之中(影片的國際片名為《Caught by the Tides》),而電影也承認自己陷入了時間的浪潮之中,但并不拒絕感傷,也不否認自己有向前邁進的勇氣。
/TheEnd/
柯樟賈懂看沒你
賈樟柯戛納新片今天要首映,先看這篇訪談
“賈樟柯是誰?”“應該是打臺球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