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暖心提醒,音樂相伴更有感覺~
陳海丹
本期推介電影:《一呼一吸》
《一呼一吸》是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羅賓在年輕時因感染骨髓灰質炎導致身體頸部以下全部癱瘓,失去了自主呼吸能力。盡管如此,他仍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下依靠呼吸機生活了36年,被譽為醫學界的奇跡。這部影片最打動人心的地方,在于它探討了在面對生死抉擇時,如何在延長生命和保障生命質量之間找到平衡的醫學倫理問題。
長度還是寬度?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彼時的羅賓作為茶葉經紀商,帶著新婚妻子黛安娜從英國前往肯尼亞內羅畢工作。厄運無情降臨,他感染了骨髓灰質炎病毒,且病毒侵入了他的中樞系統,導致他從一個充滿活力的年輕人變成了完全依賴呼吸機維持生命的病人。
患病初期,羅賓對未來感到無比絕望,他認為在醫院單調而受限的生活毫無價值。如果生命只能依靠機器維持,且伴隨著無盡的痛苦和孤獨,那么繼續活著的意義何在?然而,黛安娜堅定的信念和無私的愛逐漸改變了羅賓的看法,她很快學會了操作呼吸機,并在回到英國后親自照料羅賓。
羅賓在妻子的鼓勵下重拾繼續生活的勇氣,但堅持選擇從醫院回到家中。對此,羅賓的主管醫生曾堅決反對,認為他離開醫院將面臨極大的風險。然而,羅賓寧愿如此,他對生命質量的追求遠遠超過了對單純延續生命的渴望。
通過朋友特迪的幫助,羅賓獲得了一個為他量身定制的輪椅。這輛輪椅不僅能讓羅賓自由活動,還為他打開了重新融入社會的大門,羅賓的生命質量因此得到了顯著提升。他不僅能夠走出家門,還能和家人一起旅行,感受大自然。
因為選擇的不同,更多和羅賓一樣的病人是在醫院和療養機構里度過漫長歲月的。影片中,醫院的一排排“鐵肺”讓我們感受到醫學冰冷和無可奈何的一面。因此,羅賓不僅希望自己能過上有尊嚴的生活,也希望能幫助其他病友擺脫無力感,為所有重度殘障人士爭取新的生活方式。
羅賓積極投身于殘疾人權益的倡導活動中,與妻子和朋友們一起為殘疾人四處奔走,讓更多依賴呼吸機生活的人們獲得自由活動的機會;并前往世界各地,在各類大會上呼吁人們關注殘疾人生活質量,探討構建讓殘疾人重新融入社會的途徑。
誰來做選擇?
《一呼一吸》不僅讓觀眾看到羅賓如何在極端困境中找尋生活的勇氣,也通過他的故事引發了關于生死抉擇的倫理思考。影片開頭,羅賓、黛安娜和朋友們在肯尼亞談論了一則故事:60個人被關在一間小鐵皮屋里,當首領宣布允許他們選擇死亡時,第二天早上這些人真的都死去了。這則故事映射了人類在面對絕境時內心的脆弱。
當黛安娜聽到這個故事時,她的回應是:“要是我,我就選擇活著?!边@種對生命的執著態度不僅體現在她對丈夫的照顧中,也貫穿了影片始終。
羅賓在生命的最后階段因長期使用呼吸機導致嚴重肺部損傷并發炎,影片的主題再一次回到生死抉擇這個核心。羅賓明白,繼續使用呼吸機只會延長痛苦,而不是提升生命質量。他決定結束生命,與家人和朋友告別,以一種有尊嚴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
此時,黛安娜的角色再次展現出閃光點,她最終尊重了羅賓的決定,選擇放手。影片設置這樣的情節,是希望在探討生命質量問題的同時,也深入探討生命自主權的問題。
在現實生活中,病人和家屬在面對是否使用或撤除呼吸機時,常常會面臨法律、倫理、文化等多方面挑戰。這部影片讓我們認識到,理解和尊重病人的選擇,并在可能的情況下為他們提供一個有尊嚴的生活,也應是醫學和社會關注的重點。
文: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 陳海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