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雄獅少年2》上映,網絡上又引發很多爭吵。前作的爭議本來就大,加上這次續作宣發陣仗也不小。輿論紛爭自然紛至沓來??赡苁怯腥艘褜η白饕l的輿論風波淡忘或不了解,也可能是有鐵粉等著雄2上映出口惡氣,網上出現了不少歲月史書式的影評,聲稱當年被黑子誤導沒看雄1,看了雄2才發現有多么好,聲稱雄1當時口碑票房差,全都是因為黑子水軍和民粹帶節奏。
回溯下互聯網記憶就知道,當時雄1的口碑問題絕對不只是“瞇瞇眼”問題造成的,其實光說眼睛問題,問題的本質也不是瞇瞇眼,因為現實中總有很多人是小眼睛,當時力挺雄1的人常用話術就是“我眼睛小我就辱華了”?仿佛批評者們就是見不得有人眼睛小。然而認為雄1人物造型有問題的人都會反復強調極不合理的眼間距和眼角傾斜度,而不是單純的眼睛大小問題。
當時,關于什么是好看的眼睛小,什么是正常的眼睛小,什么是西方歧視中的“傅滿州式吊梢眼”和配套的造型元素,很多網友都做了科普,正常人很容易分清這里面的區別。
可能有些人真的覺得他們在做友好動作?
隨后,就是關于劇情本身和對待舞獅文化不夠尊重上的爭議,以及最致命的如“大家照照鏡子看看自己和身邊的人長什么樣”、“去廣東等地進行人物采風”和”某某西方電影節對我們的人物形象進行了表揚“的導演發言。如果說其他問題還可以勉強解釋,這種”我就是要教育你“,”我看到的東西才是正常的“式的高高在上的傲慢,則徹底敗壞了路人緣,讓影片的口碑問題進一步發酵,導向了不可挽回的局面。
以上簡短回顧到這,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本號當時的兩篇文章和。我們在其中有詳細討論,應該可以指出大部分常見的話術和觀念陷阱。
這次,一方面為了寫這個話題,一方面看到有評論說本片的動畫制作水平非常高,我也好奇到底高到什么程度,所以花了30元買票觀看??赐曛笾饕惺苡袃蓚€,一是,早知如此,何必當初?二是,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確實要肯定,這部電影在動畫制作上不光達到了國內頭部水平,在國際上應該也是一流水平。對現實城市環境的還原可以說以假亂真,格斗場面的動作分鏡也非常流暢細致??傮w上說,通過這部以及這幾年來的頭部國產動畫可以看出,我國在3D動畫電影上的技術力已經可以真正和好萊塢掰手腕了,所欠缺的就是投資和劇本創意。
看網絡上雄2的支持者們除了對動畫技術贊不絕口,把劇情捧的也非常高。我不得不說這其中有不小濾鏡成分。拋開動畫的表現形式,劇本結構是很模板化的草根格斗小子逆襲的故事,有一定這方面閱片量的應該都能提前預判主要橋段的出現。劇情到底是模板化還是像一些評論家說的那么高,在腦子里把動畫形象和場景代換成你曾經看過的這類題材的真實場景,按真人電影的方式過一遍就明白了。
當然我不是說模板就不好。從商業片角度來說,本片的劇情完成度中規中矩,加上動畫技術力的濾鏡,確實會讓人觀感不錯。但注意,這種”不錯“并不足以支撐力挺者們的”票房鳴冤“和對第一部批評者們的”反攻倒算“。
雖然我是動畫電影和視效大片愛好者,但已經2024年了,我們應該承認一個基本的事情,并非你的畫面有多好特效有多棒觀眾就一定要買單。我個人還會花錢進影院看一些好萊塢爛片,只為圖個大熒幕視效爽感,但在娛樂愈發多元化,爛片并不見少,甚至像今年還變多的當下,僅靠畫面和特效已經很難讓普通觀眾有足夠的信心和動力進入影院了。
動畫就更是如此。純粹的動畫電影愛好者在我國目前仍然算少數群體,更多的人走進影院看動畫電影,總還要有個動畫技術本身之外的噱頭吸引。比如《長安三萬里》,動畫技術之外的噱頭就是弘揚歷史和傳統文化。
雄2在動畫技術之外的噱頭有兩點,一是創作團隊自稱的”現實主義”,二也是弘揚傳統文化(至于這種模板式的熱血逆襲劇情,實在不能算噱頭)。很可惜這兩點都不太能站住腳。
先說“現實主義”。真的不是用動畫還原現實場景,再拍個“現實題材”就叫現實主義了。想象一下,把周星馳的《破壞之王》拍成動畫電影,可以說這電影是現實主義嗎?反到是由于動畫對現實場景以假亂真式的還原,劇情脫離現實帶給人的割裂感更加強烈了。
比如網暴劇情這一段。劇中時間大概是2009年前后,你看著人物手拿諾基亞,用大屁股顯示器上網,還在百度貼吧發言,這確實很現實。但劇中展現的“網暴“場景,實際上在短視頻自媒體興起之后的今天看來也非常抽象。截取了一點打人的片面視頻就不光讓網民和社會輿論蜂擁而至口誅筆伐,連帶現實里人們也退避三舍,更是直接讓一個新星社會性死亡。創作者到底是想展現“現實”還是想抒發自己對網絡輿論的極端刻板印象?
參與網暴的女播主
其實類似的對網絡輿論的極端刻板印象在國產影視中出現的不少。比如前年大熱劇《開端》中,鍋姨女兒生前視頻被鬼畜區網友拿來惡搞,稍微混過鬼畜區的人看到這種劇情都會覺得無語。文化從業者里總是不乏這種喜歡對大眾高高在上進行批判,又不深入了解現實,光靠對“人性”極端化臆想來進行創作的例子。再聯想到雄1遭到的口碑風波,在創作者眼里,給雄1差評的人跟雄2里展現的抽象網暴會有多大區別?
如果這部電影不叫《雄獅少年2》,整個劇情的違和感應該會好很多。雄1結尾的一個槽點是主角團明明舞獅很成功,最后為什么要去上海打工?果然雄2的劇情證明了當時網友們吐槽并沒問題。
主角團去了上海,如果不是靠運氣遇到女主走上搏擊道路,他們能干什么?劇中就是工地和排檔打工,混到房子都租不起。“大城市機會多”也只能是不得不敷衍的臺詞,這些事情在當時的廣州深圳,甚至香港不能干?至于給父親看病就要去上海更是過于牽強。
我在評雄1的文里說過這樣一段話”說實話,筆者甚至對電影里的主角有些心疼,電影主創既沒給他一個正常的形象,也沒給他一個正常的成長展現,甚至都沒給他一個正常的結局,完全成為了主創的工具”。雄2的劇情繼續證明了當時這種觀感。
因為主角到了上海,因為要展現傳統武術,劇情和現實的割裂感就更加明顯。在2009年的上海,江湖遺老,各國選手自由格斗大賽,打假拳的黑心資本家和小混混拳手,有傳武底子幾個月速成KO各國職業選手,最終又學了絕招打敗反派BOSS的草根小子……有沒有可能,把這些元素換到香港更合適?來自廣東的少年在說普通話,上海角色在說上海話,然后大家一起干著在香港才有可能發生的事,真就叫一個別扭。
如果脫離雄1,故事就是鄉下會點功夫的小子想去廣州或者香港打拼,割裂感會好很多。當然,對創作者來說把背景換成香港是萬萬不行的。這個劇情如果一換成香港,你馬上就會發現它“太典了”,關于香港的各種文化印象,關于港影中那些類似題材的各種經典形象和無厘頭橋段馬上就會占滿你的腦海,這樣評論家們就完全沒法往“現實主義”靠了。
說完“現實主義”再說說“弘揚傳統文化”的問題。我不知道力捧這部電影的人中有多少人關注過傳武愛好圈和現代格斗愛好圈打從有互聯網開始就沒停過的撕逼。要知道,這片子之所以能在第一部慘虧的情況下還能無視哈耶克的大手,有這么大投資這么高技術規格來拍第二部,靠的就是“弘揚傳統文化“的站位來獲得主流輿論以及相關產業基金的支持。但雄2在這方面的弘揚可能還不如雄1。
看本戲的格斗場面,制作方對于相關領域肯定是下了功夫的。然而你又搞不清一些雷點是創作者不了解還是故意而為之。像張瓦特在講傳武時,一邊說傳武從戰場發展而來,是殺人技,一邊又配了個在戰場上士兵用手指插敵人眼睛的畫面,說現代格斗限制了這種”殺人技“。要知道別說現在,就算十年前,一個自稱的傳武愛好者說”不能插眼踢襠限制了傳武的殺傷力“,別人都會覺得這人是個串子。你會插眼踢襠別人不會?說這種話只能是給傳武招黑。
既然講戰場了,既然配了戰場畫面了,那傳武沒落的一個原因不就很清楚了么?在戰場上殺人不用兵器難道用手指?像太極,形意之類的拳種最早也是跟兵器有關。這也是B站上現在搞冷兵器傳武表演越來越火的一個原因。
整個劇情看下來,我的感受是其實創作者很清楚傳武在格斗競技上的缺陷在哪,創作者也不認為傳武能跟格斗競技抗衡,不然最后BOSS肖張揚就不用打假拳了。對非格斗和武術愛好者來說,無非是又看了一個港式功夫片,不會對傳統武術獲得什么新的認識。對傳武愛好者來說,看到相關劇情只會覺得是吃到蒼蠅,現代格斗愛好者看完只會說”看吧他們也只能安排個靠絕招打贏假拳的劇情“。
真想弘揚武術這個傳統文化,起碼表現出傳武在現代有什么優勢。首先自然還是表演,這方面傳武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然而讓人痛心的是在現在娛樂資本劣質流量化之后,我們在影視劇中已經越來越難以看到基本合格的打戲,反而是視頻平臺上出現很多表演精湛的民間博主。
再一個是內家拳體系和中式強身健體的理念。馬保國這兩年網絡口碑有所回升,主要是因為大家發現他雖然實戰不行,但作為七十歲的人身體素質是真好。像八段錦,金剛功之類在年輕人中的流行也說明在有氧無氧等現代鍛煉方法之外,中國傳統強身健體的方法仍然可以發揮很大作用。
退一步說,打著“弘揚傳統文化“的旗號但并沒有做到,可能也沒什么大不了,作為一部商業片合格了,但在兩個噱頭上都站不住就確實決定了這部電影在票房上不會有多高的上限?,F在為該片”票房鳴冤“的支持者們認為都是黑子和民粹網友抹黑才導致票房很低,只能說是濾鏡太重。
其實還真有另一部身兼“現實主義”“市井視角”和“傳統功夫”的動畫電影,是2009年的《麥兜響當當》,有興趣的可以拿這部影片的“現實主義”和雄2做一個對比,看看差別在哪。
當然,如果沒有雄1的口碑問題,那這片子參考追光的白蛇系列,四五億票房也不是不可能,不至于像現在這樣最終就一億左右。
在當下這個年代,觀眾肯花錢花時間進電影院,絕對是衣食父母行為。想讓觀眾進影院,不求著觀眾討好觀眾。明知在第一部口碑問題在哪的情況下不反思不認錯,反而居高臨下的教育觀眾陰陽觀眾,你不看不支持就是沒品味就是民粹。有些從業者和粉絲怎么就這么傲慢呢?
或許就像一些網友說的,現在電影可能真的不需要觀眾了,只要有資本捧有媒體站臺有學院開個研討會有粉絲刷分,一部“好電影”就成了。
雄2問題關于角色形象爭議的問題,怎么說呢?解決了一些,但又讓你感覺到沒解決,如解。主角團三人眼間距問題確實不如第一部那么夸張了,順眼不少,但也還不能說算正常審美范疇。難繃的是本片的粉絲大概也這么覺得??纯捶劢z畫的人物形象,是不是正常多了?
其實正常一點,這種風格也不是不能做得好看。本片的女主形象個人覺得再適當調整一點就可以很好看,但創作者仿佛就是不愿意。我是真替女主感到可惜,覺得這個女主的人物塑造還挺不錯的。
這部電影在人物面容形象的設計上是很割裂的。先排除出現的外國選手面容,男主三人團延續第一部畫風稍微改良,也有上海女房東和黑心資本家金木陽這種相對符合正常想象的中式面容,還有擂臺女郎,前面貼的兩位女播主和肖張揚這種非常西式的面容。
你看,主創并不是不用其他風格,他甚至在本片里塞了三種風格。這更讓人感到疑惑,為什么主角團就一定要設計這樣?難道真的就像導演所說,他采風之后認為老廣就長這樣?
確實面容西化,或者說迪士尼化是之前國內3D動畫一個嚴重的問題,動畫設計者們應該努力探索出符合中式審美的3D人物風格,但這個前提是美,而不是強迫觀眾審丑。關于這一點我在雄1的文中已經說的很詳細了。
這種吐槽的沖動,在日本投資者老頭出來之后達到了極致。這個老頭的面容形象屬于很模板的日本形象,大概就像宮崎駿那種,你挑不出有什么毛病。然后,劇情最后是這個老頭肯定了傳統武術的價值,并投資主角買回求真拳館。(我不確定劇里有沒有明說這是日本人,但形象設計成這樣說不是就更扯了)
網上沒找到截圖,貼個設計圖
真的,看到這塊怎么說呢?我就不說多余的了免得有人覺得上綱上線,反正從形象爭議和弘揚傳統文化這個角度看,挺幽默的。
本片除了動畫技術過硬外,還有兩點我比較欣賞的地方,一是在港式搞笑上比第一部收斂了不少,整體沒有屎尿屁也不算很無厘頭,雖然笑點上相對也少;二是在男女主的情感展現上很克制,這點放到真人電影上會顯得寡淡,但放在動畫里剛剛好。尤其女主的形象塑造在套路上雖然傳統,但也有一種含蓄的美,送賀卡的情節確實讓人感到一種青春朦朧的美好在其中。
拋開爭議問題,我覺得很遺憾和可惜,心疼角色也心疼動畫制作者們。明明有這么強的技術能力和這么好的資源,卻只能在主創個人傲慢的意志下將事情搞砸。正所謂一將無能累死三軍,事前宣發鋪天蓋地,上映了之后票房不行又開始怪觀眾,更進一步敗壞路人緣。既浪費了制作者們的心血,也浪費了大把金錢。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早點反思,積極改進,認個錯賣個慘求個原諒,用這種技術力拍個真正能讓大眾接受的作品,這事不就能過去了?
就這么難嗎?
近期文章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