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三年,《雄獅少年2》回來了。
三年前,一個叫做阿娟的草根少年,第一次喊出“莫欺少年窮”,憑借著一口少年之氣,從一只留守老家、相貌體格孱弱平庸的“病貓”變成了一頭“雄獅”,最終飛身一躍,感動了很多人。
而三年后呢?
我認為它依舊是一部拍出了真正“少年氣”的電影,而且打破了續集魔咒,劇本甚至比第一部更好了。但走出影院,我卻發現這部電影又一次陷入了爭議——
到底發生了什么?
阿娟回歸,新的“雄獅少年”渴望絕地反擊
還是先從影片的一個場景說起——
《雄獅少年2》中,阿娟已經不再是那個孱弱少年了,他漸漸長出了肌肉,眉宇間也多了幾分堅定,他剛剛贏得一場格斗比賽的勝利,進入了四強。
這個肌肉線條真的很勁
在影片里,網友們把他稱為“最強新人”。
可之后,網上莫名其妙爆出了一段視頻,視頻里,阿娟正在猛揍幾個男孩,一臉“惡相”。
于是輿論瞬間翻轉。
接二連三的視頻博主如吃瓜一般在分析著這個視頻,他們指責阿娟是不良少年,是仗勢欺人,把武術用在了不該用的地方,給中國傳統文化抹黑……
最終,主辦方決定:“取消阿娟的比賽資格”。
?
這場阿娟努力那么長時間,本該可以贏得救命錢的希望,也就此淪為泡湯。
怎么回事?阿娟真的是仗著自己能打而欺負別人嗎?
當然不是。
事實上,這個視頻是阿娟參加比賽前拍的,那時候幾個俱樂部小混混欺負拳館的人,他們本來拍下來是當樂子耍,誰知阿娟挺身而出,打跑了這些人。
可隨著比賽進行,俱樂部想收買阿娟不成,又擔心他成為對手,他們心一黑,剪輯了視頻,抹黑了對手。
于是此刻,阿娟看著手機上不斷抹黑的視頻,讀著網友怒罵他的文字,耳邊的聲音時斷時續,仿佛整個時空都被扭曲,顯得極其不真實,壓迫感十足。
連銀幕外的我,都捏了把冷汗。
想到了什么?
這個場景很難不讓人想到三年前,《雄獅少年》遭遇的一些事。
那時候影片還沒上映,就有很多人靠著一張截圖,一雙動畫角色的眼睛來證明這部片的主創三觀不正,甚至思想不純,討好外國人。
本來審美就是主觀的,你可以覺得畫風不美,個人不喜歡,但上升到意識形態,甚至不惜P圖造謠,就非常有問題了。????
在當時的一個采訪視頻里,主創提到影片去了廣東不少地方采風,去建模廣東的村莊,打造出木棉花、蘋果樹等有煙火氣及嶺南特色的場景,但是后來,這段采訪卻被人P上字幕,變成導演說“真實的廣東人就是長那樣子”。??
這只是個開始,電影上映后,很多匿名小號涌入各平臺給影片打低分,其實仔細看就不難發現,很多號注冊之后根本沒有內容,只干過給《雄獅少年》打低分這件事,之后就銷號了。
這不僅是《雄獅》一部電影獨有的遭遇,包括之前的《沒有一頓火鍋是解決不了的事》也曾遭遇鋪天蓋地的批評,起因竟是因為楊冪在花絮里跟導演研究角色造型問題的時候展示了一款殘缺不全的美甲。
視頻里楊冪一共只說了兩句話(“在生活的擠壓下,努力地在活著”“衣服質量并不好”),被營銷號加上一些她根本沒說過的話和惡意解讀以后,就變成了“208在酸普通老百姓”。
更悲催的是吳京,《攀登者》上映期間被造謠不算,《流浪地球2》還沒上映的時候,某平臺頁面就出現了這樣的言論。?
看過《地球2》的都知道這個打分多荒謬?
或許正是這個原因,你會看到兩部《雄獅少年》的氣質其實發生了悄然的變化,第一部時你還能看到大量周星馳式的詼諧和灑脫,而到了第二部,你明顯能感受得到主創憋著一口氣,有一種想要證明自己的決心。
只是可惜,絕地反擊的“爽文”,我們很難在現實里看到。
又開始了?
事情應該從前兩天刷微博的時候說起。
我看到首頁互關的王愷老師寫了《雄獅2》的影評,深以為然,準備轉發的時候,順勢看到了下面一條來自@河森堡的發言。?????
大概意思是:河森堡在聊《雄獅少年2》,底下有人帶圖評論,稱這個角色畫的分明就是唐氏綜合征兒童啊,這樣的電影還能上映?
為此博主河森堡逐幀檢查,還把原圖和網友貼圖放入軟件中對比,找到部分網友“偽造”和P圖石錘,指出疑點并和網友對線。
也就是說,有人P了張假圖,將人物畫風扭曲,用以說明《雄獅少年》主角類似“唐氏兒童”(私以為這種用疾病攻擊人長相的做法非常下作)。而這張圖,被很多不明就里的網友使用,流傳于網絡之中,成為下一個人認為主角“很唐”的證據。
河森堡整理出來的截圖,圖一是網傳和唐氏兒的對比圖,圖二為劇情圖,兩者對比可明顯見p圖痕跡
無獨有偶,不久后我又在不同平臺刷到很多類似的言論:“《雄獅2》為什么把主角團畫得丑而外國人畫得這么帥?就是別有用心?!?/p>
然后我笑了,先不說主角團設定就是草根出身的留守兒童,顏值體格初始設定都在五分以下,更因為這個“很帥的外國人”其實也是個中國人,是我們很能打的肖張揚小哥哥。
看電影的時候我就覺得這個人物的性格和畫風應該有參考年輕時候的張耀揚老師
但是這事太詭異了,有很大問題??!一個網友誤用了別人惡意PS的假圖并不奇怪,詭異的地方是:為什么總有人去惡意PS,然后滿世界造謠呢?
首先,主創真的“別有用心”嗎?證明這個問題無異于讓人剖腹取粉,但如果先看看背后出品的那一長串名單和官方評價呢?
再回顧一下自己的觀影過程,你感受到的是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傳統文化那種蓬勃恣意的生機,還是“自己受到了侮辱”呢????????
其實導演老早就在采訪中分享過阿娟這個角色的故事,那是他讓建模師回家把自己的臉畫下來,逐漸調整成如今的模樣……你可以覺得畫風不夠合心意,但怎么就成了故意“辱華”、動機不純呢?
一個很簡單的類比,好萊塢動畫也有《飛屋環游記》那種臉部扁平且矮胖的“四方小人”,宮崎駿筆下不僅有白龍千尋,也有波妞和小梅那種“眼距開,鼻子扁”的畫風,你可能覺得人物不那么美,但主創們主觀上也辱美和辱日了嗎?
再回到《雄獅少年2》電影,最該關注的難道不應該是它的品質和劇情?
相比第一部,《雄獅少年2》有明顯的進步。
一方面,它的故事更緊湊了。
比如說,嚴格來說第一部的結尾雖然很燃,但其實是有些偏離了之前的故事軌道的,而第二部則從始至終圍繞著格斗來拍,一招一式硬橋硬馬,情節更為連貫,很有鼎盛時期港產功夫片的感覺。
另一方面,它的表達更現實了。
底層少年來到大都市,被生活和來自各方的惡意碾壓于血肉磨盤之下,阿娟憑借一股少年心氣和雄獅意志無數次跌倒又站起,但即便到了結尾,主創都沒有讓阿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生贏家”——現實生活哪有這么多爽文,人生的意義在于人永遠屹立于昨日死與今日生的不斷續接之處,猶如雄獅一生要經歷數不盡的野牛陣與鬣狗群,即使在獅群的包圍之下,也不會低下自己高貴的頭顱。
但獅王也是各有宿命的,阿娟沒有爽文逆襲,木法沙最后也跌落懸崖,《雄獅少年2》即使高燃,卻依舊謹守著現實主義的基準。
我只是覺得可惜,這樣一部優質且滿滿少年氣的電影,如今卻遭遇影片中阿娟類似的處境——渾水摸魚,惡意P圖,各種扭曲表達充斥著輿論場。
有一說一,每個人有不同的審美和喜好,影片的造型、畫風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這很正常,不喜歡的人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也可以不看。
但“喜好”的前提,應該是尊重事實與真實。
比如網傳圖甚至視頻確實遭到了惡意PS(第二部在細節其實做出了一些精細的改進),比如主創確實沒有說過“廣東人就是長這樣”這句話(也是被造謠P圖),比如影片并不是“把中國人畫成不討喜的畫風,而外國人就很帥”(第一部的師父師娘就很好看,第二部更有帥出天際的中國小哥肖張揚,相反,第二部里所有的外國小哥,畫風都十分粗野、夸張)。????????
來,左右兩邊都是外國小哥,中間兩位是中國小哥,比一下是不是“外國人就很帥”……??
建立在虛假事實基礎上的結論,無論如何天花亂墜,都是站不住腳的。
但危害更大的是,對于大部分路人來說,他們是沒有檢驗每一張圖是否篡改的義務的,也并不會去追溯每一個謠言的真假。于是很多路人在沒有看過電影的情況下,看著一張不知道哪里來的截圖,以及先入為主的謠言,接受到了錯誤的訊息。
錯過一部品質優良的好電影是其次,這種中傷和造謠者的危害無論在什么行業,都要比真實的厭惡可怕得多。
這種“誤導”很可怕!
為什么說這樣的中傷和造謠者更可怕?
因為這種行為的前提,是在迎合當下的一種評論趨勢——動機審查。
行業里有一種這樣的風氣,一個人真實的樣子不重要,一部作品究竟好不好也不重要,重要的“動機”是否純正。
比如《雄獅少年》,你眼距寬眼睛小是吧,既然你這樣設計,你就是迎合外國人的刻板印象;既然你迎合外國人的刻板印象,你就是在辱華……
不喜歡眼距寬眼睛小的臉可以理解,但“辱華”的結論是哪里來的?主創有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表達過一絲一毫的類似立場嗎?影片精神和劇情有一絲一毫賣國的可能性嗎?各級審查機構和根正苗紅的出品方都是吃干飯的嗎?
不喜歡畫風就污名化成“唐氏臉”,是否本身就是一種歧視?
還有之前的《逆行人生》,有一張海報被指出:為什么主角在笑背景人物不笑?肯定是因為背景角色才是真正的外賣員,他們不笑是因為真實生活艱難,而主角的笑,則是208萬們消費這些弱勢群體,企圖掏取我們的錢包……
可問題是,這是一張海報,海報就是劇情的定格,劇情中的人物就是外賣員,誰規定了外賣員就永遠不能開心大笑呢?
更不用說,這里面的“審查”邏輯有多混亂了,都說影評影評,看過了電影才能點評,但凡你去看一下,花上兩個小時,哪怕依舊是不喜歡,說出來的話也比這些東西有理有據。
可是,這股風如今卻越吹越烈。
甚至于在更大的范圍里,人們審判片子里每個角色的三觀,以證明作品作者的三觀,比如剛剛去世的瓊瑤因為寫過《新月格格》和《一簾幽夢》曾被視為“知三當三”的小三代言人,比如某懸疑劇被批充斥著主角王響一般的爹味,又比如《這個殺手不太冷》被認為是美化中年男性等等等等。
網友們逐漸以簡單粗暴的詞語,代替了解與理解,一部分人開始用不同的詞匯逐個審查文藝作品的“作者動機”,哪怕他們并不曾完整看過內容。
更遑論這個行業里一直存在的“黑公關”,P圖、造謠、潑臟水,無所不用其極。????
就像阿里影業總裁李捷說的,這兩年電影投資最大的風險已經不是內容與題材這些作品本身的東西了,而是隨時出現的各種角度的輿情。
這里面當然也有作品或者演員本身的缺陷和不謹慎造成的危機,但這幾年來,毫無緣由的攻擊、惡意造謠和扭曲事實給很多作品和藝人帶來了沉重的后果。
我依舊堅持那個觀點:你可以不喜歡某個藝人,可以不喜歡某種畫風和題材,也可以不喜歡或者拒看某部作品,但你一旦開始評論一部作品的內容和主旨,或者針對整部作品的品質進行“評分”,就必須建立在真實的事實基礎與“完整看過”這個前提之上。
其實現在的部分創作者已經開始自我審查了,小心翼翼預判可能出現的輿論風險,求安全,于是將很多賣座元素縫合進一部影片,不求突破。?????
那么,作為觀眾的我們,當看了一連串平庸而討好的電影之后,是不是也會產生一種認知,覺得“電影院里沒好片”呢?
就像當下,所有人都在說華語片沒什么好看的,可當電影院里出現像《雄獅少年2》《破地獄》這樣8分片的時候,真正去看的觀眾又有多少呢?
或許不是我們對“看電影”這個行為沒興趣了。
而是對“電影”這個詞,失去了信心。
結語:
說了這么多,其實就是覺得很可惜,太可惜了。
認真創作的人不易,能夠創作出好作品的人更不易,《雄獅少年2》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其實都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
可是現實就是,在你做好一切準備的時候,依然會遇到重擊。
就像電影中那個反復出現的意象:野草。
這是主創的希望,希望我們都能像野草一樣頑強不屈,也是主創們的自比,他們覺得自己也像野草一般,三年之后,仍在生長。
但問題是,它本該只是棵默默無聞的野草嗎?
在我看來,它是可以長成參天大樹的,但這些虛空索敵的P圖中傷、以訛傳訛的謠言在吞噬它的土壤。
它可能缺少的,其實就是一個公平的機會,一個讓喜歡這個故事和題材的路人去了解它的機會。
但我知道,這樣的擔憂對于那些追逐流量的人來說,并不在乎。
今天的深夜話題是:
對于《雄獅少年2》的遭遇,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