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農產品價格頻頻登上熱搜榜。比如,幾角錢一斤的西瓜、價格持續下探的榴蓮、藍莓等。但也有消費者覺得,農產品的價格似乎沒有那么低。
真相到底如何?
價格波動符合大趨勢
在農業農村部官網,有農產品批發價格監控數據。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選取部分農產品比較后發現,絕大多數產品的價格波動都有一定的規律,近期的價格變化并不異常。
以西瓜為例,近7年來,每年都會經歷“冬春價高,夏季回落,秋冬上揚”的趨勢。這與西瓜的供求關系緊密相關——對絕大多數產區來說,西瓜在夏季集中上市,價格隨行就市,由此下跌;在秋冬春3季,市場供應減少,價格上調。從全國數據看,西瓜均價在今年3月達到峰值,為6.35元/公斤;此后開始回落,在6月2日至8日這周,均價為3.73元/公斤。
圖表:連俊翔
即使在夏季,西瓜的價格繼續遵循供求關系。比如,“南匯8424”是上海名瓜,每年4月底5月初上市,但當時屬于“時鮮貨”,一只4公斤規格的“南匯8424”售價接近90元;6月規模上市后,同樣規格的只要70元,如果前往基地直購或遇到經銷商打折,還能更低些。
從短期變化看,全國西瓜均價在3個月內的降幅超過40%、一個月里“南匯8424”的降價幅度超過20%,兩個數字看起來都很驚人;但從全年乃至數年的走勢看,這兩個數字很正常,不稀奇。
在部分自媒體或網民的比較中,還混淆了品種差異帶來的價格差異。
以藍莓為例,云南、山東、遼寧都是我國的藍莓主產區,但不同產區的藍莓上市時間有先后、品種有差異,呈現出來的規格、口味也有區別。所以,不同種類的市場價格有不小差異。直接比較不同上市時間、不同規格、不同品種的藍莓價格,難以給出“價格是漲還是跌”的準確結論。只能說,從整體趨勢看,在產品供應量增長的情況下,價格下探是正常的市場反應。
當然,農產品有“大小年”之分,市場需求也會影響變化。比如,今年西瓜的產量較高,不少產區出現了量增價跌的情況。部分個體瓜販還表示,今年上海氣溫偏低,“吃西瓜解暑”的需求比往年小,所以今年西瓜的零售價比去年同期低一些。
“高級貨”降價可能成常態
值得一提的是,因價格上熱搜的農產品中,不少是消費者眼里的“高級貨”“小眾品”,如藍莓、榴蓮、三文魚等。從大趨勢看,這些產品的售價很可能越來越親民。
究其原因,這類產品的供應鏈發生了變化。
一方面,市場上的貨源多了。以前,市場上的“高級”“小眾”農產品往往來自進口;這幾年,不僅進口渠道增加,有些產品還有了國內產區。供應量增加、物流成本縮減等,都推動產品售價下降。
圖表:連俊翔
某商超平臺負責榴蓮采購的張弘善說,今年的榴蓮行情并不奇怪。去年,榴蓮產季偏早,“五一”消費高峰后出現了一段時間的斷檔,導致榴蓮價格直線飆升;今年,產地出貨量大且穩定,泰國、越南等地的榴蓮都瞄準了中國市場。同樣是“五一”期間,同等規格的泰國金枕榴蓮售價比去年同期下降23%左右;而越南干堯榴蓮因泰國金枕大量進口,價格隨之下調。
本來生活水果買手周密也說,榴蓮價格下降與供應量增加有關。這兩年,榴蓮的網紅效益吸引很多資本與從業者加入,紛紛進行原產地直采布局,推動榴蓮流通效率提升、供應量增加。今年東南亞榴蓮上市初期,國內很多渠道上線了榴蓮,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供大于求,所以價格有所下降。
泰國榴蓮(圖源:新華社)
再看藍莓,國內產區的果實全面上市,大大降低了消費者嘗鮮的門檻。云南紅河州盒馬村負責、鑫榮懋集團藍莓產品部副總監郝亞琪說,云南的自然條件很適合種植藍莓,但“如何種出高品質的藍莓”曾困擾當地農戶。這些年,當地與全球知名的藍莓種植公司合作,引進了一批國外同緯度藍莓優良品種,從中選育出適宜在紅河州規模種植的藍莓新品種。所以,國內有了能標準化、規?;鲜械钠焚|藍莓,包括直徑18毫米、22毫米乃至更大的“大果”。加上經銷商實行基地直采、降低品牌溢價等,同等規模的國產國牌藍莓價格只有國際大牌的一半。體現在消費端,就是藍莓降價了。
云南產的藍莓大果帶來了更實惠的價格(采訪對象供圖)
另一方面,市場競爭激烈,倒逼供應鏈快速成熟。就小眾農產品而言,經銷商不僅通過增加采購范圍、壓縮流通環節等降低經營成本,同步完善服務,希望實現“性價比更高”。比如在今年的榴蓮市場,不僅售價降低,還有不少平臺推出“保四房”“空包包退”等服務,讓消費者覺得“更加劃算”。
當心以偏概全誤導消費
調查發現,就近期農產品價格波動看,消費者是受益者。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農產品價格關系民生,社交平臺上也有人以偏概全、斷章取義,用價格類話題博眼球。
比如,部分自媒體博主打出了“西瓜幾角錢一斤”的旗號。但記者走訪了上海市區多家生鮮超市、標準化菜場、個體戶,都沒有發現零售價每斤幾角錢的西瓜。有經營者分析,不排除批發市場中有類似的價格,或部分經營者銷售庫存商品,也不排除后期隨著供求變化西瓜價格繼續走低。不過,就目前總體市場來說,西瓜的價格沒有那么低。
而且,不同的西瓜品種價格相差很大。以“8424”西瓜為例,帶有身份追溯碼的“南匯8424”西瓜定價要比其他“8424”貴一倍,還有些商販銷售每公斤三四元的“8424”,但西瓜上貼的產品品種是“美都”。
農業專家表示,“8424”與“美都”是兩種西瓜,種植成本和零售價不一樣,不同消費群體會選擇不同的品種。在上海市場,除了這兩個品種,還有“特小鳳”“麒麟”“甘美”等常見西瓜品種,有些品種當下的零售價也在每公斤三四元左右。從部分線上平臺銷售數據看,這類西瓜的銷量很可觀,平均環比增幅超過10%。但并不是說,所有的西瓜都只能賣這個價格。
不同的西瓜品種,售價相差很大
再比如,三文魚也曾因價格波動登上熱搜榜。但比對農業農村部數據,發現近一年來三文魚的價格總體平穩,并沒有大起大落。而在零售市場,不同產地、不同部位、不同食用標準的三文魚價格相差很大。如果用低價產品指代所有的三文魚產品,顯然不客觀。
圖表:連俊翔
不同的三文魚產品有價差
此外,農產品的價格還與品質有關,不能用“低質低價”指代某種農產品的整體價格。
張弘善和周密都提到,近期“榴蓮價格下降”的消息沒有展示榴蓮市場全景。目前正值泰國產區切換期,東部榴蓮已經進入尾期,品質下降,“死包”比例增加,南部金枕產季初期,品質較東部尾期貨好,但出貨量不大。因此,市場行情較亂,其中“差貨”行情下行,“好貨”價格依然堅挺。此外,市場上有一些“巴掌果”或受損次果,其“超低價”只是噱頭。
對于網上的各種農產品價格熱門話題,種植戶也有話說。市郊某農業合作社負責人指出,農產品價格是開放的,農戶自行定價,消費者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但當下有些自媒體動輒用農產品的高價或低價做文章,并不可取,“時鮮類農產品上市初期價格較高,自媒體卻用‘**產品每公斤幾十元’做標題,影響消費積極性;對有價格差異的產品,自媒體用低價產品替代所有產品,影響其他產品種植戶的積極性?!彼J為,農產品價格不該成為“流量黨”的素材,“產品定什么價,應該由消費者用腳投票,而不是自媒體決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