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被封禁2個月的豆瓣鵝組回來了。
這是一個幾十萬人探討娛樂八卦和社會議題的地方,也是一個去中心化、消解明星光環的地方。
這樣一個烏托邦世界的存續,離不開管理員們的悉心維護。他們可能會遭遇粉絲的唾罵,甚至被狠狠地詛咒。
這篇文章,是一個當了鵝組八年管理員的故事。
“一開始成立鵝組,只是為了有個寬松一點的聊八卦的地方,但其實我不相信有一檔節目能永遠播下去,哪天《康熙來了》停了該怎么辦?”
“審核入組的時候,我會看誰給眾所周知的大爛片打了五星——這個人起碼是不客觀的?!?/p>
“很多組員會把明星團隊花錢求刪帖的私信截圖掛出來,讓大家來看,心態是:你這點錢算什么?當眾掛你,我更開心?!?/p>
“你覺得鵝組的言論風向出現變化,可能這正是當下大部分網民的傾向,可能大環境就是這樣的?!?/p>
柳無碼當了8年豆瓣鵝組管理員,我們跟她聊了聊這個網絡熱門輿論場。
11月23日,星期二,整個下午,我每隔幾十分鐘就忍不住打開豆瓣APP,刷新一下“豆瓣鵝組”的頁面。據說這天下午,鵝組就能重新開放使用了,作為一個七年老組員,我已經兩個月沒有在鵝組“吃瓜”。
今年9月23日,鵝組受到飯圈清朗整治影響,被封禁兩個月,這兩個月里,鵝組錯過的最可惜的娛樂圈“大瓜”,莫過于發生于11月22日的大S汪小菲離婚事件。很多人不知道,鵝組建組于2010年,起因就是大S和汪小菲要結婚,當時豆瓣“康熙來了”小組被這件事刷屏,引起節目粉不滿,其中一部分組員就干脆單獨成立了鵝組,當時組名叫”八卦來了”,專門討論娛樂八卦。所以有人開玩笑,說大S是鵝組之母。
23日下午,鵝組真的開放了,點進小組頁面,帖子的最后評論日期不再是“9-23”,手指往下劃,幾秒內就不斷有新的帖子冒出來。
鵝組的這十一年,是內娛發展的一個縮影。鵝組早期討論港臺綜藝,很快重心轉移到大陸流量明星,大量的粉絲涌入豆瓣小組,試圖搶占這個輿論場,粉絲都希望愛豆成為“組寵”,他們給偶像主演的爛片打豆瓣五星,在娛樂小組屠版吵架,也把鵝組帶向了流量頂峰。
鵝組是一個給明星祛魅的地方。用八卦的形式,組員們評價明星演技,批判明星違反社會秩序的舉動。很多公眾人物的負面、正面新聞,在組里獲得了集體記憶?!霸p捐”“不可說”“綠大暗”,常常用一兩個專有名詞,就立刻粉碎掉主貼的明星光環,甚至有位流量女星在組里的名字就叫“她”,一用“她”做標題,所有人都知道這是誰。
豆瓣小組是傳統BBS風格,去中心化,沒有算法和流量加持,反而讓每個用戶都有平等的發言機會。常常有主流輿論場忽略的議題,在68萬用戶的鵝組一天之內從0發酵起來,變成一場網絡事件。
去中心化和集體認同感,讓豆瓣鵝組里活躍的發帖用戶極多,卻并沒有誕生出一批組內“豆紅”,組員們發布一些獨家照片視頻時,會自發打上“鵝組”字樣的水印,而不是把爆料人的ID打上去,將自己的產出視為集體結晶。
鵝組也被詬病是“智商洼地”。一個擁有68萬組員的龐大社群里,什么聲音都可能出現,鵝組組員以女性居多,活躍在保護女性權益等社會議題的第一線,卻也經常熱衷打“小三”,顯出某種不太自洽的反智傾向;
還有一個秘而不宣的變化是,如今的鵝組的審核基本上已經上交給豆瓣,而非單純的民間小組了。
我們采訪到鵝組創始人之一、前管理員柳無碼。2011到2018年,她每天泡在小組里,見證了這個中文輿論場的急速興起。
2018年,柳無碼卸任管理員,離開了這個她運營8年的豆瓣第一娛樂小組。當年年底,審核入組的工作從管理員手上移交到豆瓣,官方通過大數據算法來篩掉水軍賬號,選人進組。
以下是柳無碼的自述。
2018年3月的一天,早上八九點,我正在家里睡覺,豆瓣突然打來電話說,中午12點之前,要我把“八卦來了”的組名換掉。
這是我們的小組遇到的第一次整頓。當時豆瓣官方聯系不上組長老段,就讓我們管理員來決定。
我趕緊和幾個管理員討論了一下,想到組員自稱“八組er”,簡稱“八組鵝”,那就叫鵝組吧,我又隨便搜了一張鵝的圖片截了一下,換成新頭像。
整個過程非常倉促,不僅要起好新名字交給豆瓣去改,還要寫一個公告,公告寫出來要給豆瓣審,豆瓣審完了還有其他管理方要審,手忙腳亂之間,八組就這樣變成了鵝組。
除了改名,鵝組當時還被關停三天,這對我倒是沒有什么影響——小組被停了,我也沒法審批入組申請,正好那時候我在打《陰陽師》,干脆就玩了三天游戲。
但外界把這件事看得挺大的。當時好多和我們有競爭關系的娛樂小組,覺得鵝組被封了,它們就能趁這個機會壯大起來。流量粉絲也很開心,覺得黑他們愛豆的地方沒了,但他不會想到說,給愛豆制造熱度、讓他們發安利的地方也沒有了。
在2018年,我們的流量已經很大了?,F在鵝組有68萬用戶,當年是30萬,帖子更新速度可以精確到秒,隔幾秒鐘你一刷新,一整版就都是新帖,幾十萬人在這里討論娛樂八卦和社會熱點議題。
我是鵝組的創始人之一,我當管理員的職責,主要是刪除違禁帖子、設置屏蔽詞、審核入組申請。
而生活中,我的本職工作,是一家圖書公司的編輯,做鵝組管理員只是我的興趣,下班后、上班摸魚時間稍微管一下,沒有花很大的精力,也沒給我帶來什么經濟收益。
這個小組最早是2010年成立的。
2009年那會兒,我在豆瓣“康熙來了”小組里面玩。第二年大S和汪小菲結婚的事情在組里刷屏,小組管理員很厭煩,要求不在組里談跟《康熙來了》節目無關的事情。2010年11月,我和幾個“康熙”小組的組員一合計,決定自己建一個小組。
一開始成立小組,只是為了有個寬松一點的聊八卦的地方,但或許還有一個深層的原因:我總在想,雖然當時《康熙來了》如日中天,但除了《新聞聯播》,我不相信有一檔節目能永遠播下去,哪天《康熙來了》停了該怎么辦——我想得沒錯,六年后,2016年,《康熙來了》真的停播了。
我們把一個朋友閑置的空白小組改了名字,變成“八卦來了”小組。老段當組長,她當時還是個醫學生。我和“lex”、“日立”擔任管理員。
既然手上有了一個組,我肯定是想把它做好的。不到一個月,鵝組人數就突破了15000,現在回憶起來,有三個方法起了作用——
第一,寫長帖吸引讀者。
小組剛建,我就寫了一個長帖叫“那些明星教給我們的事”。我把看《康熙來了》嘉賓的不同感受,一段一段寫下來,陸續更新。
這是我早年玩天涯積累的經驗:寫長貼不是一口氣把所有內容貼到主樓里,而是不斷在樓里留言,吸引人不斷刷帖子,過來跟你討論,如果別人想回復你的貼子,他就必須要加入小組。
我還更了另一些長貼,主要是平時寫稿子時看到的有趣的東西,那時我在做一些歷史入門讀物的稿子,不方便放在文章里的,我就摘出來,寫成帖子。
第二,允許別人在鵝組里掛人討公道。
當時豆瓣有一些早期的網紅,其中有一個人賣東西坑友鄰。被坑的用戶到其他組發貼,帖子被刪了,人也被踢出來。
這些被坑的人也到鵝組來發帖。我從來不刪,怎么賣東西坑人還不讓人說了?還不能給人一個說理的地兒嗎?這導致很多豆瓣用戶來組里掐架、看帖子,我當時沒有想過這會帶來流量,但客觀上讓鵝組更火了。
第三,限定話題。
這是本職工作給我的啟發:拿到一本新書,如果宣發時說這書什么人都可以看,沒有年齡段、沒有用戶的區分,那它絕對賣不出去。賣得好的書一定只有一個主要購買理由,只賣給一類特定人群。
做小組也是,你不能讓大家什么都講。如果在一個小組里什么都可以講,大家其實根本不知道該說什么。你要做限定,要么限定話題,要么限定形式,就像”當時我就震驚了”小組,就規定帖子的標題必須要打感嘆號。
在鵝組,聊娛樂八卦是最主要的,一些生活類的話題,雖然原則上我規定了不可以聊,但我也沒有特別地去限制,只要保證當你點進小組版面,整個一看能知道它主要討論的是什么話題,就可以了。
有時候人家想說一個生活上的煩惱,也沒問題,我一定會去卡的是曬自拍、曬照片的帖子,如果不管,就滿屏都是曬照片的了,會沖掉你的版面。
我印象特別深的是有一年春節前,好多女生要做指甲,有一個組員曬了指甲,等我上線的時候,鋪天蓋地都是指甲,最后曬腳趾甲的都出來了,人的自戀情結,真是沒辦法。
我還看過有人發自拍,問“大家看我的牙齙不齙?”我沒在帖子里說話,因為畢竟是管理員,不能讓組員覺得被針對了。但我沒忍住發了一條廣播:“自己牙齙不齙照鏡子不就知道了,為什么還要發照片問?”
就這樣,不到幾個月時間,小組就火了,變火的標志是開始有人在小組里發廣告了。這時我不用自己造熱度,專心刪廣告就行了。
2014年,鵝組第一次經歷粉絲掐架造成的屠版。
那一年,豆瓣站方有次聯系我們做個活動,要求我們把小組大門完全敞開,不審核就可以加入。我也剛好正忙,就一直沒盯著小組。等我再次上線,發現組里刷版吵架,很多人問,四大流量小生的名字怎么都發不出來?
當年的“四大流量”是鹿晗、吳亦凡、李易峰和楊洋。我一問,是其他管理員把四大流量和張藝興、黃子韜等人的名字設成了屏蔽詞——不設門檻,導致四家粉絲大量涌入八組開帖,吵得一塌糊涂。管理員們等大家都冷靜了,再把違禁詞放出來。
流量鮮肉出現以前,鵝組不會這樣。雖然早幾年“快樂女聲”那些選秀明星也有粉絲,我記得是郁可唯她們。但那都不是有組織的粉絲,只是大家愛看節目,喜歡的選手不同,偶爾會吵起來,但帖子里大部分人還是在討論節目。
2010到2014年之間,我觀察到一些變化。小組一開始討論港臺日韓的明星比較多,漸漸的,國產電視劇和綜藝的討論多起來了。
經歷過天涯,剛來豆瓣的時候,我覺得這里的人怎么說話有氣無力的,吵個架都沒有什么戰斗力。但2014年之后,粉絲吵架的戰斗力全都升級了。
各家粉絲都希望偶像在鵝組有正面形象。豆瓣小組的頁面和天涯不一樣,比較封閉,如果你一眼掃過去,首頁滿滿的都是某個愛豆的夸獎貼,大家就會覺得他好紅,比其他人更紅,粉絲因此特別活躍。
2015年,有一部網劇播出,我記得兩個主演的粉絲掐得很厲害,我有時懷疑,粉絲吵架是不是也是劇方炒熱度的手段?我本來疑惑,粉絲為什么不能圈地自萌?后來發現兩方粉絲吵架,會有一圈人圍著看。
你看沈玉琳做的那個節目《分手擂臺》不就靠吵架做熱度嗎?大馬路上兩個路人吵架,都會有一堆人在旁邊看熱鬧。很多組合也是,有黑稱之后,大眾也跟著起哄,他們反而能出圈了。一些組合內部也是粉絲常年吵架,我覺得這也是他們一種保持熱度的方式。
粉絲之間都想自己喜歡的偶像拿到好的角色,可是好角色就這么多,同類型的明星有這么多,誰也別說誰演技比誰好,大家都看在眼里。只能靠吵架給自家偶像爭取熱度。
流量粉絲涌入后,我就要花很多時間審核,我需要排除掉太激進的粉絲,來保證組里的氛圍。
每個申請,我都會點開用戶的主頁看看,我會拒絕掉幾種人的申請:
注冊時間太短的——我會覺得Ta注冊一個號很容易,進組后可能不會珍惜這個賬號,會用賬號隨意攻擊別人;
給眾所周知的大爛片打五星的——這個人起碼是不客觀的。
愛罵人的——有人會在主頁里四處開噴,那我干嗎要把這樣的人放進來給自己找麻煩?
這時候即便我一整天什么都不做,從早審到晚,也只能放四五百人進來,被我拒絕的人會比被放進組的多。申請進組的頁面,一頁有50個人,每天有20到30頁的新增申請。我一打開豆瓣,常年有70、80頁的待審要看。
遇上有熱點的時候,申請進組的人還會更多。有一次特別好玩,不知道是誰把八組的內容弄到虎撲論壇去了,虎撲直男就開始罵鵝組的女生,鵝組也會反過來罵虎撲臭直男。就有一天,突然好多新用戶申請入組,說自己來自虎撲。都是新注冊用戶,我當然不允許他們進來。
很多人覺得進組速度是玄學,有的人等了幾個月,有的人一申請就進組了,這背后其實就一個原因:看我當時忙不忙。當時卡人進組這件事是我一個人在管,運氣好趕上我正好在家休息,那很快就進組了。
怎么刪帖、有沒有收錢刪帖,好像是外界對我們最好奇的事情之一。有的人看見帖子沒了,上來就罵我,說我為什么刪他的帖?實際上我去后臺找,發現帖子是被系統吞掉了,有一陣子豆瓣會吞掉帶鏈接的帖。
這時候我不會耗費很大的精力去對他說,不是我弄的,你干嘛這么罵我?我只會說,你的帖子是被系統吞了,告訴我標題名字,我去回收站找出來。也會教ta之后要避開哪些字。我會解釋,但我不太在乎對方后面的反應,因為大部分人是不會道歉的。
有一次我上班比較閑,就摸魚多審核了幾個人放進組,剛好趕上范冰冰查稅的事兒。下午就看見很多人罵我——他們發現那個時間點組員人數在增加,就認定我收了范冰冰的黑錢,新增的這些人一定是水軍,這個思維就是很直線的。
你知道好多時候人喜歡把自己偽裝成受害者,舉起一個正義的旗幟,去打擊自己討厭的人。我經常收到那種郵件,是粉絲發來的,Ta不會明說某個ID老發自己偶像的黑帖,而是上綱上線,說這個黑粉嘴多臭,在這待著侮辱了鵝組。但我一看就明白,這還是粉絲之間的斗爭。
在今天你能看到很多人上綱上線扛著大旗舉報,實際上我們在2014、15年那會兒,飯圈就已經很會上綱上線了。
還有一些帖子,是觸發了關鍵詞被屏蔽的。每年雙十一前后,我們一定要把“長筒靴”、“大衣”這種詞屏蔽掉,否則就是鋪天蓋地的討論,“買什么長筒靴好?姐妹們,幫我看看這雙怎么樣?”就是這樣的。
我還記得曾經組里有人發帖吐槽流量藝人,是屬于正常的diss,但這個藝人的粉絲就故意在留言里放政治敏感詞,她以為我會因此把整個對她偶像不利的帖子刪掉,結果我只刪掉了她的留言,然后把她踢出組。
還有一些帖子,是豆瓣比較害怕的話題,都不用我動手,社區管理員就刪掉了。你去看刪貼記錄能夠看到帖子是誰刪的,管理員刪的就會寫小組管理員,豆瓣刪的就是社區管理員,后者刪的帖,我沒有權限把它從垃圾站里弄出來。
做管理員會有很多人罵你。
我剛到現在這個圖書公司上班時,同事會好奇地在微博搜我(現在我的名字是微博的敏感詞了,搜不出來),她搜完后眼睛紅紅的,說,世界上怎么有這么惡毒的人。我說怎么了?她說一搜就發現很多人在非常惡毒地罵我。
有一個用戶給我郵箱發恐嚇信,一般人罵我也就堅持個兩三天,這個人堅持了兩年,我覺得那個人很偏執,她思路已經混亂了,咒我祖宗十八代去死,我好想回復:不用咒,早就都死了。
而且你知道她罵我是為什么?她說我是一個愛豆的粉絲,故意限制她偶像的流量,我說我還有這本事呢?
我被說成粉絲的原因很搞笑:我以前待過的機構,瑞麗是他們旗下雜志,有一次瑞麗找這個愛豆拍了封面,我作為公司員工在微博上隨手一轉,這就成為了證據。
還有人會造謠我做管理員收黑錢、月入三百萬,連公司的同事都刷到了這種文章。我當時回答他,我要月入三百萬,還來這上班?我直接跟老板談合作去了。
我很少為此生氣,作為一個觀察者,我會感覺到這個世界還是挺多元的。我工作時也是這樣,遇到有沖突,聽見難聽的話,我知道對方是在針對我,但我覺得要趕緊把事情解決,不會把精力耗費在情緒上,我是一個很懶的人,能不用力氣就不用力氣。
同期的管理員除了我還有芳汀和一個男管理員,他是個男護士,后期“姨媽的鴨”加入進來,大家都有被罵心情不好的時候。
男護士是個非常有原則性,而且很倔強的人,比如生活帖,我不會全都刪掉,只是控制數量而已,但他會看見一個刪一個,你趕上他的話,那就是趕上了。
他還因為刪掉時政貼被扣帽子不愛國,因為很多人覺得自己的主貼很正能量,你刪我,說明你觀點和我相反。而實際上,小組不可以討論時政話題,不管你持有怎樣的觀點。
芳汀是我找來做管理員的。她很擅長做內容,我覺得萬一有一天,小組沒有熱度了的話,芳汀有能力把大家重新吸引過來。她還是一個情緒非常穩定的人,因為她是幼兒園老師,每天面對小朋友肯定更難??墒呛髞硭膊蛔隽?,因為到后面你的心理壓力會很大。
姨媽的鴨是現任鵝組管理員,她有一次刪了一個違規帖子,那個用戶就集合自己的小伙伴來攻擊她。我記得那天在上班,上午她給我打電話說很難過,然后那一天我們都一直在通話——你知道林志玲和她老公打一整晚電話的事嗎?我也經歷過了。
等我晚上回到家,十點多鐘,躺在床上的時候這通電話才結束。她也不是一直跟你傾訴,中間也會沉默一段時間,想說了再接著說。姨媽的鴨反應這么大,肯定也不是就因為刪帖這個事,是她長期做管理員累積的情緒。
所以找管理員是很難的,你要讓這個人不偏不倚,還要情緒穩定。我更傾向于找一個跟小組同呼吸、共命運的人,而不是看這個人性格怎么樣,性格是很難考察的,尤其隔著網絡。但是如果這個人不偏不倚、不由著情緒和喜好去擠兌別人,對她來說收獲更大,她會更持久地管理好這個小組。
比如姨媽的鴨,她是位美妝博主,八組組員大部分都是女孩子,她成為管理員,我覺得也許會為她帶來一些曝光——你不可能讓一個管理員什么好處得不到,每天卻要承受這么大的心理壓力。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么是管理員在處理問題,組長呢?組長老段現在是名醫生,工作非常忙,沒有時間管小組的具體事情。她的神隱也是件好事。我讀一些歷史書的時候,學到一個道理,就是絕對不能讓組長去管理很具體的事情。
因為管理具體的事情,一定會有管理不好的時候,一旦你是組長,因為具體的事情沒管理好,被一堆人沖擊,直接后果是沖擊到整個小組。我開玩笑說就像日本的天皇、英國的皇室,這些國王都只是個吉祥物,管事的另有其人,他們反而能保持穩定。這是因為底下真正管理的人,做不好是可以被換掉的,這種更換不會沖擊到整個系統。
我看歷史書,就會對標鵝組的管理方法。之前也有人提議說,為什么不投票選管理員?這絕對不可以:一旦投票,最后肯定是各大流量的粉絲成了管理員。整個小組就沒有公平可言。在鵝組之外的空間,粉絲管控的后果,已經有很多案例了。
確實有明星團隊會找到我,要求刪帖。對方在私信里直接亮明身份,或者直接亮律師函,讓我刪帖。
我不會隨便刪組員的帖子,只會讓他們不要動我的心思,直接去聯系發帖人。有的帖子隨后真的消失了,有些反而把事兒鬧大了——發帖人把私信截圖掛出來,讓大家來看,某明星團隊在花錢讓我刪帖。
發帖人的心態是:你這點錢算什么?當眾掛你,我更開心。
鵝組是一個消解明星光環的地方。李易峰曾經起訴過鵝組用戶,我們把他的名字,包括他的代稱都設成了敏感詞,在組內無法顯示——你都來告我們了,我們還要給你留熱度嗎?鵝組不是互聯網大平臺,我們還有小小任性的空間。
當時李易峰的粉絲抗議,說為什么組里只有對李易峰不利的帖子?實際上相關的帖子都少了——粉絲、黑粉都在舉報對方的帖子,管理員只是處理舉報,并沒有專門刪某一方的發言,但雙方都覺得自己才是委屈的那方。
一些社會話題的帖子也是一樣的,我有我自己的觀點和傾向,一些觀點放到鵝組也會被罵的,但我不會因此去干預組員的帖子。發表觀點,是組員的自由,你覺得鵝組的言論風向出現變化,可能這正是當下大部分網民的傾向——這不只是一個鵝組,可能大環境就是這樣的。
豆瓣小組這種BBS的發帖方式,跟市面上其他社交平臺都不一樣。
像知乎、小紅書等平臺,是一個人說話,站方用算法和流量給你推廣,這中間是有大數據做選擇,讀到的人只能跟在這個帖子下面表達觀點。
鵝組是傳統BBS方式,沒有大數據,沒有KOL,首頁每個帖子被看到的幾率都是相同的。這是一堆人湊在一起聊天,一起發表感想。
這幾年,有很多人是為了鵝組專門注冊的豆瓣賬號,他們打開APP就是為了刷小組。而十年前,鵝組的成員,基本都是豆瓣的傳統書影音用戶?,F在大家都知道,書影音用戶和小組用戶的分歧也越來越大,很多書影音用戶都希望把小組用戶趕走。
我以前還專門發過帖子,建議新來的小組用戶們,如果沒什么可玩的,先去各個小組轉一轉,多關注一些人,自己的首頁就熱鬧了,你也就真的在豆瓣玩起來了。但后來發現,高流量的小組雖然活躍,但一個用戶很難跟另外哪個賬號保持頻繁互動,這些小組用戶是沒有交朋友的訴求的。他們也不會轉去看書影音內容。
2018年11月,我卸任了鵝組管理員。當時我的正職工作換崗了,要經常代表公司跟網友打交道。我怕愛好和工作摻雜在一起,而做圖書,對我來說比做娛樂更快樂。
不當管理員,我不礙著任何人的利益,被罵的郵件也沒有了。
做了8年鵝組管理員,對我來說只是玩耍而已,我放棄得很干脆。事實上我對娛樂其實興趣不大,以前接外稿,我去采訪過很多明星,從來沒有“上頭”“下頭”的感受,因為一開始我對明星興趣就不大。我也很少看電視劇,只把電視當背景音。
回想這八年,我還是覺得很快樂,很有成就感——從零開始建立起一個平臺,沒有KPI的考核,不用看任何人的臉色,我們做出了一個六十多萬人的社區。放眼全國,幾個人有這樣的人生經歷?
而一切都是無心插柳,如果一開始就目的性很強,抱著“一定要把這個小組做成什么樣子”的想法的話,可能就什么就做不成了。
添加以上微信請備注姓名公司與來意
關于新榜
? 作為數據驅動的內容產業平臺,新榜提供新媒體內容營銷和企業服務系列產品,助力中國企業數字化內容資產獲取與管理,服務于內容產業,以內容服務產業。
? 我們的客戶既包括中國平安、騰訊、字節跳動、京東、寶潔、雅詩蘭黛、歐萊雅、聯合利華、迪士尼等500強,也包括正在蓬勃成長的中小企業、新興品牌和MCN機構。面向企業的內容化組織建設,新榜提供從公域流量募集分發到私域內容運營建設的各項所需。
? “新媒體,找新榜”是我們的使命。憑借全面穩定的新媒體內容數據產品和企業服務能力,新榜被評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曾榮獲“全國內容科技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 、“上海文化企業十佳”、“中國廣告新媒體貢獻年度大獎”、“金獅國際廣告影片獎”、“沙利文中國新經濟卓越增長獎”等稱號,擁有多個傳播評估監測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