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中,各地消費投訴時有發生。最近,“六兩藍莓當一斤賣”“叫花雞里沒有雞”兩起事件在互聯網上引發了極大關注。
不妨回看一下兩起事件:在云南大理古城門口,一水果攤販被指缺斤少兩,攤販承認故意將稱重為六兩的藍莓按一斤售賣,并辯稱“大理都是這樣賣”;在浙江杭州河坊街,一位博主和家人購買了三只叫花雞,一只當場食用,另兩只打包帶走后卻發現“只有土、沒有雞”,事后商家解釋“臨時工給拿錯了”。
這樣的劇情是不是很熟悉?特別是“六兩藍莓當一斤賣”的情況,即便人們不是在景區而是在自家門口也有可能遇到。現實而言,有提供商品和服務的地方就有發生類似事件的可能,發生后,道歉、賠償、規范發展即可。但讓多數人感到不舒服的是,侵犯消費者權益后,涉事人員還以“大理都是這樣賣”“臨時工給拿錯了”等話語作為回應。言外之意是,“一直都是這樣的,怎么就你事多”,“臨時工做錯了,我也很委屈”。這樣的說辭,恐怕人們早就聽膩了,心中也已有相應答案:一直都是這樣,就沒問題嗎?臨時工做錯了,其負責人沒有責任嗎?這顯然是經不起推敲的。
好在,作為國內熱門的旅游目的地,兩地對游客的態度和對此事件的處理比較中肯。大理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對攤販楊某進行了批評教育,并對其在經營中存在的問題依法處罰,罰款200元。杭州上城市監局至河坊街涉事商戶開展現場檢查、制作筆錄,進行立案取證調查,并已同步受理消費投訴,聯系消費者進行調處,后續將根據調查結果依法依規進行處置。這樣的處理結果,也算是對上述說辭的擊破,既維護了游客的基本權益,凈化了當地旅游市場,更是給眾多關注此事件網友的回復。
應該說,不論是游客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進行社會監督,還是當地監管部門積極介入、強化監管,都是在維護當地經濟秩序,促進其文旅健康發展。類似事件看似是小事,多數人也不會因為一兩起這樣的事件就拒絕去某地旅游,但若這一問題久治不愈甚至成了沉疴痼疾,久而久之就會讓人產生“怎么老是某地出問題”的觀感,很難說人們對一座城市的向往不會發生轉變。更大范圍來看,城市形象、營商環境等抽象名詞,不就是在一件件小事中積累起來的嗎?
隨著各個旅游城市的“爆火”“出圈”,不少零散的市場主體中,不可避免有人抱著賺快錢的想法?!傲鶅伤{莓當一斤賣”“叫花雞里沒有雞”,亦或陰陽菜單、某某“刺客”等,對此,各方都需要持久關注。對游客而言,多一點維權意識、較真心態,市場上的套路就少一點,如此,受益的也將是所有消費者。而對監管部門來說,不斷優化升級旅游市場監管,讓消費者投訴有門,為消費者撐腰,才能維護更長遠的利益,為城市發展贏得更好的口碑。
近年來,旅游業在城市經濟發展中作用逐步增強,不同量級的城市同臺競爭的情形也十分火熱。單單是“五一”黃金周的數據就清晰可見:據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測算,全國國內旅游出游合計2.95億人次,同比增長7.6%,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同期增長28.2%。隨著旅游目的地趨于多元化,未來,人們會去往哪座城市旅游打卡,又會在社交平臺上為哪座城市貢獻流量,在旅游的“長尾”周期中,地方政府對待游客的態度和用心程度,至關重要。(余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