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因為,選擇友情婚的雙方,一般能夠維持長期穩定的同居生活,并且能在彼此知情和達成協議的狀況下,創造想要的婚姻形態。
看到這里,可能有人會問:
那不就是我們所說的“形婚”嗎?
不完全是。
和沒有任何感情的“形婚”不同,“友情婚”的核心基礎是友情。
也就是說,選擇“友情婚”的兩個人,必須擁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和價值觀。
他們可以從陌生人,發展成為好朋友,然后再結婚。
“友情婚就像找了一個志趣相投的異性室友”,一位步入友情婚3年的網友解釋。
那么,友情婚和普通的傳統婚姻,究竟有什么實際區別呢?
在我看來,比起傳統夫妻,友情婚的夫妻雙方更像是玩“你畫我猜”的游戲搭檔。
他們在婚前相處的過程中,會不斷和對方磨合,評判對方到底懂不懂自己,生活觀念能否達成一致等等。
友情婚介所 COLORS ,甚至為會員們提供了一本《交流手冊》。
會員們在婚前,需要對照手冊逐條交換意見,達成共識。
里面的內容,小到每頓飯要不要一起吃,費用怎么算;誰洗碗,誰洗衣服......
大到各自的性取向,同居還是分居,是否允許對方有其他異性伴侶等等。
所有在傳統婚姻里覺得羞于討論的話題,都能坦然拿到臺面上商討。
而婚后的他們,會各自履行好婚前所定下的條約,給彼此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可以說,“友情婚”比起普通婚姻,有一種明確的「邊界感」。
他們追求彼此的獨立生活空間,只要對方“不越界”,這段婚姻就可能會幸福。
以友誼為核心的婚姻,
靠譜嗎?
為什么會有越來越多的日本年輕人,選擇“友情婚”呢?
原因可能有3個:
a.“友情婚”可以化解他們的「單身困境」
日本網站調查了“友情婚”的潛在人群,并將其大致分為5類:
其中,“可以滿足父母和周圍人的期待”,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認為的友情婚的好處。
我記得日本知名雜志《steady.》,曾對1000名讀者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問她們是否被單身問題困擾過。
令人意外的是,有90%的女性都回答“有過”。
對未婚女性來說,除了男性對她們的單身騷擾,來自已婚人士和父母的說教,也讓她們倍感壓力。
由此看來,很多人選擇友情婚的原因,是覺得不結婚會有很多麻煩,還會不斷遭到來自他人的惡意和偏見。
所以,干脆用友情婚來化解這種“單身困境”。
b.“友情婚”給了TA們傳統婚姻外更好的選擇
一些還沒進入友情婚的網友表示:
“希望有這樣的婚姻生活,可以有輕微接觸,但不能有真實性行為;
喜歡小孩,可以一起養個孩子,但不自己生;
可以一起生活,但睡覺要在不同的房間,尊重彼此的私人空間,花費要能均攤。”
也有正處于友情婚中的人說:
“我不適合做別人的女朋友,但我可以做很好的朋友。
我希望有一個品味相似的人,一起做兩人都感興趣的事,平時可以一起聊天大笑,所以我選擇友情婚?!?/p>
建立在友誼之上的婚姻,確實給那些不想進入傳統婚姻的人,多提供了一種選擇。
有調查顯示,一些不想結婚的年輕人,主要擔心沒有能力應對婚后的家庭問題。
比如,養育孩子、經濟糾紛、雙方家庭的瑣事......
他們對此感到非常害怕,覺得自己完全沒有能力處理好,擔心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
友情婚,似乎帶著“救贖”的意味降臨,讓更多本無意結婚的人,看到婚姻的新可能。
c.“朋友式”夫妻,婚姻可能更幸福長久
美國普渡大學一項針對190名年輕人的研究發現:
即使在普通愛情里,友情也是雙方關系重要的穩定因素。
研究者指出,在伴侶身上投入更多友情,雙方更可能保持長久的浪漫關系。
這讓我想起,紀錄片《幸福定格》的導演沈可尚的一段采訪。
他在拍攝完片子后,找到了和妻子更好的相處方法。
“我每天回家看到我老婆,我就一直在心里對自己說,她不是我老婆,她是我朋友。”
“如果她是我朋友的話,你不會希望朋友一定會要做什么,你不會覺得朋友非要做什么才是對的。你會覺得朋友需要什么,我會聽,我能幫就幫。”
他對婚姻的定義也有了新的理解:
“比起說婚姻是做白頭偕老的夫妻,我寧可相信婚姻是一種協作關系”。
他提出,我們可以試著用“一年續約一次”的概念來思考婚姻。
比如在決定續約前,夫妻雙方都可以討論一下:
你喜歡和我在一起嗎?
不喜歡的話我們可以討論一下。
你喜歡和我合作嗎?
如果合作不愉快的話我們可以討論一下。
哪里我們可以改進,如何調整自己,如何更加理解彼此,更好地協助彼此。
這種“朋友式”夫妻,是愛人,也是好朋友。
雙方做所有事情都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礎上,當然會讓婚姻更持久幸福。
總的來說,如果能因為愛情走進一段婚姻,是幸運的。
如果沒有,試著和一位觀念一致、彼此尊重的人共同攜手應對生活,也不錯。
可友情婚,真的有這么理想和完美嗎?
一位名叫“和仲”的日本女生,就在網上分享了自己的友情婚失敗的經歷。
和仲剛認識她的前夫時,覺得他很會打扮、坦誠、愛干凈。
總之,應該是一個人品還不錯的男人。
他的綜合條件,也很契合她對友情婚伴侶的挑選標準。
但在訂婚后的一次旅行中,她開始顛覆了對他的看法。
他們在車站換乘時,由于工作人員沒有解釋清楚,耽擱了時間。
身為城里人的前夫,竟然說了一句:“這兒果然是鄉下?!?/p>
這不禁讓她懷疑前夫的人品和素質。
至于愛干凈,她第一次探望前夫的新房時,就被嚇到了。
新房里的每個房間,都放滿了大大小小的空氣凈化器。
這種夸張程度,最終讓她招架不住,選擇離婚。
看來,雖然“友情婚”讓年輕人看到了很多好處,卻也沒辦法完全避免婚姻中的糾葛。
因為,人本身就是復雜的,而親密關系,是需要兩個人共同完成的、更為艱難的事情。
所以友情婚的好壞,是很難評價的。
就像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如何選擇,沒有好壞之分。
只要是積極的、自愿的,都值得被理解和尊重。
精神自洽的人,
更容易幸福
“COLORUS的友情婚會員中,有一些是無性戀和無愛者。
但更多的,是對傳統婚姻制度感到失望的人。
他們選擇友情婚,是看中了友情婚的開放性。
他們覺得,“把愛情、性和婚姻混為一談是不合理的”。
無性無愛,也能成就寬容平和的親密關系。
友情婚最早的實踐者之一,日本女作家能町峰子覺得:
“結婚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更輕松,當它不再好用,或我們感覺不舒服時,我們就會離婚?!?/p>
所以,或許我們該討論的,不是要選擇友情婚還是傳統婚姻。
而是清楚地知道,自己因什么而進入婚姻,又想在婚姻中得到什么。
你的想法、你的自由,比拘泥于某種固定的婚姻形式更重要。
有很多人選擇友情婚,或許真的是為了逃避單身。
這完全可以理解。
如果有逼不得已的理由,你可以選擇友情婚。
但我覺得《超單身社會》中有個觀點,值得我們都認真思考一下。
里面提到,我們終有一天都會成為單身人士。
如果這種情況發生,你做好了單身的準備嗎?
父母會老去,孩子不能永遠陪伴你,愛人也可能會離開你。
所以不僅是單身人士,即便是有過婚姻關系的人,也可能會面臨獨自一人生活的境況。
而你有過這樣的心理預期嗎?
荒川和久在書中給出了答案,那就是“要先愛自己,要自身獨立”。
他說:“對于現代人而言,家庭已經不是一個必然的共同體了,而是一種可供人選擇的親密關系。
結婚是所有人的人生必需品的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這并不是未婚者或單身人士的問題,并非只要結婚就得生孩子、組建大家庭一起生活,并非所有人都得在這個軌道上走?!?/p>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心理學上很火的詞——「精神自洽」。
指一個人在不盲從的前提下,相信自己做的選擇和事情是對的,不輕易被他人的評價標準影響。
當我們用自己最真實的感受,去選擇想要的婚姻和生活時,就是實現“精神自洽”的一個過程。
因為一個精神自洽的人,能夠明白自己的需求,擁有自己的情緒舒適區。
無論處于何種境遇,TA都會努力讓自己處于自在而舒適的狀態中。
寫在最后
金像獎和金馬獎雙料影后惠英紅說過:
我不畏年齡,也不畏外界的阻擾,我選擇了自己的事業。
破解年齡的焦慮,是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獲得更多的機會,實現自我的價值。
如今63歲的她雖然依舊單身,但并不阻礙她活得熱烈而滾燙。
正如作家余光中說的,“你是個獨立的人,無人能抹殺你的獨立性,除非你向世俗妥協?!?/p>
世俗的眼光并不是一把標尺,每個人都有自主選擇的權利。
最后,我想說,
無論是單身、已婚、離婚......
活得自洽而滿足,充盈而喜悅,就是屬于你的美麗人生。
世界和我愛著你。
- The End -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有心事看壹心理。2600萬年輕人的心理進化部落,人生的重要命題在這里找到答案。
1、為什么父母任意虐待孩子,孩子仍對父母忠誠?
2、哈佛大學86年研究:只要遇到真愛,人生成功的幾率會顯著提升
3、人民日報發布6-18歲教育方法:做父母,千萬不要欠下這本賬
4、《繁花》大結局:這2個感情真相,你越早知道越好
5、人民日報發布6-18歲教育方法:做父母,千萬不要欠下這本賬
6、婚姻好不好,看孩子長相就知道,太準了
7、有這7個跡象,說明你2024年 在走上坡路
8、情緒穩定從來不是「忍」出來的,你要懂這5個情緒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