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賀歲檔競爭的激烈,從電影配樂上,就能看出端倪。
以最具代表的兩部喜劇片為例。
兩部題材一樣,音樂卻是完全不同的風格。
一部《年會不能?!罚黝}曲吵吵鬧鬧,鑼鼓喧天,快節奏的音符似乎要炸了你的耳朵。
一部《非誠勿擾3》,ost反而沉靜,安逸,透著淡淡的悲傷,泛起一絲感懷身世的悲情。
同樣是喜劇,為何一個歡鬧,一個讓人催淚?
其實我們細品就能發現其中差別。
《年會不能?!愤@類電影很像是一種喜劇新人,初上舞臺,個性直接,也急于表現自己;
而《非誠勿擾3》,則像是一位多年未見的“老友”。
他已經在你的生命歷程中,留下過笑和淚的痕跡。
再次見面,他不急不躁,更不貿然打擾——
十幾年里,你涉過眾多泥地、溪湖,他也對人生有了新的感悟。
于是,一開口,話語平靜而輕盈。
但只用簡單幾句,就能順著記憶這條小路,徑直走進你的內心。
我們聽《非誠勿擾3》的ost,看它的MV,這種感覺就會尤為強烈。
那些熟悉的時刻,那些滿懷深情的瞬間,那些杯中酒變頰上淚的情節,都會讓你思緒起伏,沉默不語。
而這個系列本身,同樣也不是一個試圖直接撓你笑穴的傻瓜機器。
它承襲馮氏喜劇的特點,將最深奧的人生哲理,用最易懂的臺詞和劇情,呈現給觀眾。
如果你處于不同人生階段觀看,還會有不一樣的感悟。
到了這部《非誠勿擾3》,依舊是熟悉的味道。
結婚10年的秦奮、梁笑笑,隨著心境轉變,又發生了不一樣的人生故事,也帶給觀眾不同于前兩部的思考。
只是這一回,在敘述方式上,卻有點奇妙。
最能體現這一點的,就是電影里的色彩。
看到《非誠勿擾3》預告的第一時間,皮哥也愣神半天,才反應過來。
這種色彩風格和美學表達,以前在國產喜劇中,從未見到過。
研究了不少馮小剛導演的采訪,看完全部的特輯,結合之前的故事,才發現,《非誠勿擾3》的多巴胺,大有文章。
01、“高雅藝術”的外殼下,藏著三層寓意
卓別林說,人生近看是悲劇,遠看是喜劇。
好的喜劇,都是這樣的味道。
在長達15年的時間線上,《非誠勿擾》的兩位主人公秦奮和梁笑笑,一直沒有變過。
《非誠勿擾3》肯定是整個系列的結局。
之所以會在結局的時候,改變電影的影像和色彩風格,皮哥覺得,是馮小剛刻意為之。
馮小剛本就不是個套路固定的導演,他喜歡嘗試新鮮事物,更喜歡拍攝不同的類型。
這么多年,他拍過喜劇,拍過戰爭,拍過故事,拍過愛情。
他創新過畫幅,嘗試過多視角敘事。
到了《非誠勿擾3》,他開始拿“色彩”開刀。
結合最新的預告,我們能看到,這種色彩配置的三個深意。
第一個,是斑斕色彩的美學表達。
馮小剛之前的電影,也講究色彩,但重心,放在電影調色的質感上。
可這回,它將整部電影的色彩五彩斑斕化,顯然想在視覺方面,給觀眾創新之感。
《非誠勿擾3》整個色彩體系,給人十分舒服的感覺,尤其在色彩搭配上,頗有美學大師功底。
先有同色系不同深淺的層析感和奇妙感。
比如這個場景中,葛優身上的襯衫是淺綠,右側的窗簾是深綠,左側的窗框是墨綠。
一種顏色,形成三種視覺層次,畫面有了縱深感,看上去也十分舒服。
這樣的搭配,在預告中就有不少。
再有,不同色彩的搭配和撞色美感。
虞書欣飾演的機器人出場的時候,這種感覺就拉滿了。
粉色的衣服,米色的披肩,跟墨綠色的沙發和淺綠色的背景相得益彰。
再往后看,后面深粉色的柜子,同樣映襯在綠色的墻壁上,形成視覺互文,相得益彰。
當畫面拉滿,屋子中雖然充斥著各種飽和度高的色彩,但多而不雜,彩而不亂,看起來很舒服。
這至少證明,《非誠勿擾3》在色彩美學上,不會有任何問題,帶給我們的,是之前沒有過的視覺享受。
第二個,是色彩的敘事功能。
顏色本身就有敘事功能。
它能暗示主要人物的心理變化,渲染氣氛,甚至助力故事情節發展。
舉個小例子,當長得很像笑笑的機器人出現在門外的時候,葛優飾演的秦奮從屋子內往外看,是墨綠色的置景。
這里的墨綠色,有點壓抑,陰郁,就是說,此時秦奮的心情,其實是黯淡的。
可當笑笑出現在他眼前,鏡頭切換成了門外的景色。
不僅打光更亮,而且沁潤在一片粉色中,就連墨綠色的屋子,也變成了青綠色。
這顯然在襯托秦奮心情的變化。
看到笑笑,雖然是機器人,他的心情也瞬間好了起來,開心了起來。
片中類似的色彩敘事還有很多很多。
只要細心,我們會發現,這多姿多彩的《非誠勿擾3》,一點都不簡單。
第三個,色彩,是對前兩部的總結,是對第三部浪漫的極致表達。
《非誠勿擾》三部曲有一個共同主題,那就是相信愛情。
第一部兩人相遇,是緣分;
第二部兩人試婚,是愛情;
第三部一人等待,是婚姻。
這是兩個靈魂才能碰撞出來的交響曲。
三部的本質,其實是以戲謔的方式,討論愛情。
而色彩,是馮小剛導演對愛情這件事的浪漫表達。
第三部中,我們能看到很多熟悉的元素,瞬間將觀眾拉回到前兩部的情節里。
秦奮依舊住在自己和笑笑的那個海邊小屋里;
真實的笑笑回家的時候,看到機器人笑笑,趴在秦奮背上,給他做SPA。
這個場景,看過第二部的觀眾,應該會很熟悉吧。
一切既有懷舊的味道,也有舊人不見,新人替代的反差感。
當機器人和本人見面,當喜劇包袱因此爆出,關于愛情的探討也才真正進入主題。
等一個人到底值不值得,尤其70歲的時候。
孤獨的等待,到底如何調整心態,尤其不知道是否有結果的時候。
《非誠勿擾3》在嘗試用這種色彩,給出了答案。
02、多巴胺配色,秦奮的新故事,本質是一場有顏色的“成人童話”?
每一部《非誠勿擾》,都會留下一些非常經典,非常戲謔,又一針見血的東西。
第一部的“分歧終端機”,創造了一個互聯網熱梗,到現在還有無數網友調侃取樂。
第二部的離婚典禮,活人告別儀式,也是如此。
雖然看起來魔幻現實,但仔細想想,人生有的時候,還真就是這么回事兒。
這里面,融入了選擇、婚姻、生命等話題。
喜劇式的表達,背后是對人生經歷的思考,是對生命意義的探尋。
第三部的多巴胺配色,其實也是一種哲思。
它沒有過多的說教意味,卻單單用色彩,就將觀眾的思緒,引入到對現實夢境,對現在未來的思考中去。
這種哲思,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它是對秦奮這個主要角色的一次造夢。
為什么這么講?
一般只有童話世界,才會有這么強烈的視覺色彩。
電影也傳遞著,大多數像葛優飾演的秦奮一樣的人,都有著對豐富多彩生活的向往。
采訪中,馮小剛導演也談到過,電影《非誠勿擾3》或許就是秦奮的一場夢。
在夢里他回歸簡單,回到對純真事物的鐘愛,就像是小孩在幼兒園看到的世界,對生活感到真摯而感動。
那又為什么是夢?
其實預告中,就有很多證明。
我們能看到,在《非誠勿擾3》中,曾經在一二部中出現的主要和經典人物角色,一個個全都回歸了。
包括第一部中,收購秦奮“分歧終端機”的老范。
還有歷經馮遠征、廖凡,最后由常遠飾演的“第三代”建國。
第二部中,曾在李香山追悼會上讀詩的川川;
姚晨飾演的芒果;
甚至北海道的鄔桑。
一個70歲的老人,在同一個地方,等得到,或者看得到這么多故人來來往往。
你可以理解成是一種圓滿,也可以理解成是在夢境中放電影。
而且人們都說“老小孩,老來俏”。
意思就是,人老了,性情會跟小朋友一樣簡單純粹,會喜歡色彩斑斕,喜歡那些過去美好的事物。
《非誠勿擾3》也在用色彩,說明這個觀點,表達一種人生的終極浪漫,一種對人生的樂觀主義精神。
第二個方面,是對未來的探討和哲思。
片中的時間背景,從2010一下子跳躍到了2031年。
這其實是未來,也就是說,《非誠勿擾3》,是一部輕科幻喜劇。
未來世界中,出現的人工智能,機器人以及各種事物,都比較虛幻。
這種復制另一半的人工智能,到底能不能在愛人不在或者感到孤獨的時候,充當生活的伴侶?
它到底是作為考驗愛情的試金石,還是填補人們內心深處孤獨感和寂寞感的寵物?
這個問題,《非誠勿擾3》的正片,或許會給出答案。
畢竟秦奮都說了,這個長得像笑笑的機器人,就是笑笑。
這背后,不僅僅有未來各種智能技術對生活和生命影響的討論。
也有對AI技術的恐懼,對人類未來,以及AI引發倫理爭議的探討。
當秦奮已經認定機器人梁笑笑時,那風塵仆仆歸來的真實笑笑,又該如何自處?
我們正在經歷一個科技巨變、技術爆炸、信息爆炸的年代。
但事實是,科技越發達,AI越復雜,其實越證明真情的可貴,越能證明單一和純粹的價值。
我想,這也是《非誠勿擾3》的核心觀點。
有些人,有些事,永遠無法用機器代替。
因為在他們的身上,在他們的記憶里,有過你的成長,有過你的感悟,有過你生命的過往,也有你蛻變的點滴。
你們互相影響,互相融入,這是生命之間的交互,而不僅僅是一個外貌相似的機械體。
所以,一部《非誠勿擾3》,多巴胺的色彩,童話般的夢。
既有童話般的哲思,也有童話般的簡單和通透。
03、這次的馮小剛,一點也不“馮小剛”
賀歲檔這個詞,最早就是馮小剛締造的。
新千年前后,“馮氏喜劇”大殺四方,一年一部馮氏喜劇,幾乎是中國人跨年的必然。
《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大腕》《手機》……
但你會發現,馮小剛一直是一個,從不拘泥于自己風格、不執行某種特定套路,甚至刻意打破自己的導演。
在“馮氏喜劇”如火如荼的時候,他果斷求變,將目標轉到了其他類型。
先是戰爭片《集結號》,后又是災難片《唐山大地震》。
隨后,劇情片《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蓮》《芳華》接連上映,每一部風格都不同于前一部,每一部都有新的創新和突破。
而《非誠勿擾》系列,是在這一系列電影夾縫中,不可多得的老派“馮氏喜劇”。
不過橫掃市場的表現,依舊證明了觀眾的喜愛。
第一部以3.3億,登頂2008年度票房榜;
第二部以4.8億,位居2010年度榜單第三名(第一名為《唐山大地震》);
到了第三部,在十幾年前8億票房的系列基礎上,又是一次自我突破。
這種畫面色彩有點像是童話故事,很華麗,和以前的所有電影,都不太一樣。
在保留影像特色的同時,馮小剛依舊專注于內容和內核表達。
事實上,馮小剛每一部電影在上映當下都飽受爭議。
觀點、題材抑或是故事本身,哪怕像這次的色彩探索,都在當下不被理解。
但時過境遷,不得不承認,很多爭議早已“輕舟已過萬重山”,在未來的某個時刻成為經典。
就像是《非誠勿擾》系列里的諸多臺詞,當下的冒犯性早已成為現在的前瞻。
爭議可怕嗎?當然可怕。
可比起我們敢勇敢的邁出舒適區的探索,爭議并不算什么。
在新一年里,馮小剛注定是大導演圈里,第一個敢于嘗試的“吃螃蟹的人”。
大步地邁進,風雨的淋漓,才能造就一批又一批,電影中的孤勇者。
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能打敗馮小剛的,終究只有馮小剛自己。
期待這樣的電影上映后,能得到更多觀眾的認可。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