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超賢新片《爆裂點》一上映,網上就出現了一種評價:
“這次沒被騙”五個字,幾乎是所有觀眾的共鳴。
在這之前,我們已經被“大尺度”忽悠過太多次。
官商勾結是大尺度,“十八歲以下謹慎觀看”是大尺度,雪藏多年是因為大尺度,反映現實醫療問題依舊是大尺度。
短視頻一通狂轟亂炸,觀眾就被吊足了胃口。
最后到影院一看,正片的尺度根本就沒有那么大,甚至有的電影還“掛羊頭賣狗肉”。
不過這次碰上林超賢,大家終于算是遇到“老實人”了。
他以往的電影風格,就是這種不加遮掩的原始暴力。
而這次新片的“大尺度”,還得到了蓋戳認證——
在香港那邊,《爆裂點》未上映就被評定為三級片。
三級片是個什么概念,大家都很清楚。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影片引進內地的版本,“一刀不剪”。
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在內地電影院里欣賞一部純正的香港三級片“正品”。
這種大尺度的貨真價實,很快就在正式上映后,得到觀眾進一步認證。
“爆裂點少兒不宜”直接殺進熱搜榜。
“血腥暴力”這類詞,出現頻率極高。
《爆裂點》上映后,皮哥也第一時間觀看了這部電影。
皮哥看的是粵語版,也推薦大家看這個版本,更加原汁原味兒。
觀影氣氛很熱烈,有一種夢回兒時錄像廳里一群人看香港警匪片的感覺。
而在觀影過程中,現場觀眾的驚嘆聲,各種語氣詞,基本上是一陣接一陣。
“原裝三級片”,確實不是虛張聲勢。
一開場就是“車裂碎尸”。
這個現代版的“人肉風箏”直接給觀眾一個下馬威。
別急,這只是開胃菜。
接下來2個小時,你還將欣賞到各種讓你瞠目結舌的畫面。
比如“焚燒活人”。
畫面里只剩一個不斷翻滾的人形火團。
比如“捆綁凌辱”。
少女的裸背,連同無助的呻吟,如同一根刺,深深扎在觀眾心底。
再比如電影里的一刀斷手。
很難想象,竟然給了直接畫面。
還有個最狠的。
以往院線電影里,孩子基本上都不會被當成“虐待”對象。
這幾乎是一個尺度共識。
但在這部電影里,林超賢又打破了這一常規,用的還是最殘忍的“火燒”。
再結合電影里幾乎無處不在的飛濺血漿,“三級片”,一點不帶假的。
當然,正片這些高能畫面的組合式呈現,如果你認為只是為了制造噱頭和吸睛,就太小瞧林超賢了。
從以往作品中我們就能看出,林超賢不是一個喜歡跟你“玩虛”的導演。
他就是要讓觀眾看到,現實里的毒販,或者說現實里的惡,就是這么兇狠毒辣,無所不用其極。
不過看完整部電影后,皮哥最大的感觸還不是這個。
“畫面真實露骨”,頂多算是這部電影最淺層的亮點。
在展現尺度奇觀后,導演不貪刀,迅速向人物內心挖掘。
層層包裹撕開后,展現在你面前的,是劍走偏鋒的人性物語,是殘酷的現實隱喻,是命運的縹緲荒誕。
這才是這部電影真正的大尺度所在。
01、
這部電影里,幾乎每一個出現的人物,都滲透著濃烈的悲劇色彩。
即使是張家輝飾演的警察,也被林超賢“‘逼良為瘋’,逼到了絕境。”
回看每一個角色,幾乎都帶著某種人性裂口。
張家輝飾演的邦警官,負痛前行,偏偏這個人物又不是那么“光亮”。
為破案上演欺騙,為保兒子向黑社會開價碼……
陳偉霆飾演的江銘,更慘。
一心立功,沒等上岸,師徒反目,相互猜忌。
江銘如同一只困獸,孤獨前行,四面圍堵,找不到一個逃生的窗口。
再看梁洛施飾演的制毒師膺秀。
身不由己是她的苦衷,但利欲熏心又令她越走越偏。
還有被復仇怒火吞噬的毒梟韓洋。
說到底,還是佛家的三個字:貪嗔癡,也就是所謂的“三毒”。
林超賢最后用一場“洞穴大亂斗”,將所有的人性糾纏,熔于一爐,盡數爆裂。
在那場戲里,我一度分不清正派與反派,只看到一群嗜血的野獸,在相互纏斗與撕咬。
林超賢有意在模糊道德的邊界,像造物者一樣,冷眼俯瞰人世間發生的一切。
就像我們看幾只螞蟻打架,誰代表正義,誰代表邪惡,沒人關心,螞蟻而已。
在這場命運迷局里,每個人都被迫成為棋子。
要么成為無根的炮,被棄用;要么是蹩腿的馬,受牽制;要么是過河沉底的老卒,沒有退路。
這是何其的悲哀。
當一切塵埃落定,我也一度分不清贏家和輸家。
戰勝了敵人,卻輸掉了至親,還要帶著愧疚感了此殘生,你說他是喜是悲?
丟掉了性命,但偷得了片刻的茍且,你說他值與不值?
鈍刀子殺人,莫過于此。
一般的商業警匪片,都會回避這種深刻性,替換以“正義必將戰勝邪惡”這樣的易讀版本來取悅觀眾。
但《爆裂點》卻能突破次元,提高一個維度,讓你看到所謂的正邪斗,不過是造物者玻璃器皿里的蛐蛐打架罷了。
甭管是贏了輸了,全都是一個樣。
也應了電影里的那句臺詞:沒人會幫你生存。
《爆裂點》拍出了這一點,讓人感受到了一股刺骨的悲涼。
02、
《爆裂點》明面上多股麻繩纏繞,其實母題很簡單,就是一個“家”。
香港警匪片里,“家”這個元素常常作為附屬品出現,用來展現主角的鐵漢柔情。
前一秒還在出生入死,下一秒就在溫馨的燈光下,擁妻女入懷。
但在《爆裂點》里,“家”卻被林超賢異化,成為了表達命運捉摸不測的一個標的物。
這個家依然可以很溫暖。
比如智仔繼承父志繼續緝毒。
但更多時候,這個家遭受著“倫理崩塌”。
最直接的場景,莫過于毒販挾持親生女兒當人質,甚至一刀捅入女兒腹中。
而其他幾個主要人物,也都被“家”裹挾其中,難以脫逃。
邦警官被兒子抗拒,至終都沒有得到兒子的理解。
膺秀一心為女兒,但自己制毒也導致女兒叛逆,裂痕慢慢變成了鴻溝。
而她心心念念的丈夫,又讓她對家的所有信念,一瞬間化為無形。
毒梟韓洋同樣如此。
弟弟的死讓他變成了一只復仇魔鬼。
而他對著女友“我們是一家人”的深情告白,卻最終變為利刃刺向了自己。
林超賢以“家”為尺,以“愛”為刻度,在這幾個人物身上勾勒出了命運的艱難一筆。
難以捉摸,卻又如同宿命,令人久久慨嘆。
電影最后,這種家的意象,被凝固為兩尊“雕像”。
而“家”本身,也成為了一個失落的詞組,在萬家燈火下模糊,消失在維多利亞港口的風聲中。
03、
林超賢一直被看作是炸裂魔鬼導演。
他善于用火熱的爆炸戲、追車戲、打斗戲、槍戰戲來回饋觀眾,主打一個又燃又爆。
但在《爆裂點》里,這種風格之上,林超賢又罕見地邁向了復雜敘事和態度表達。
而這還不是結束。
如果從更高的維度看,《爆裂點》不只是一部商業片。
它還帶著一層灰蒙蒙的底色。
香港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它有著現代化的鋼筋水泥,但澆灌它們茁壯的卻是舊時抱團取暖的江湖文化。
而在西方文明涌入后,他們一方面比內地人更快速享受到了物質富足,一方面卻比過去更保守迷信,燒香拜佛信奉鬼神的觀念根深蒂固。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矛盾感爆發,他們又頻繁使用嶺南文化里特有的放浪形骸的廢話精神來消解內心的苦悶。
“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開心?!?/p>
香港,以及香港電影,都在等待一個爆裂點。
而這個爆裂點到來之際,林超賢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一個成功北上融入大環境的電影人,借這部《爆裂點》,對著故土來了一次近乎悲壯的深情回眸。
那些癲狂與過火,那些掃毒與臥底,全在爆裂后消逝在歲月的長河里。
這是看完《爆裂點》,吞咽下那些大尺度鏡頭,領略了那個BE結尾后,影片依舊給我留下的思考。
總之,《爆裂點》是一部臨場感、后勁都特別足的電影。
從你坐在影廳的那一刻起,你的所有情緒都被調動,汗毛倒豎,欲罷不能。
走出影廳后,依舊深陷在那股悵然之中,久久回不過神來,甚至夜不能寐。
不管是作為觀眾的個體,還是港片,甚至電影大市場,都太需要這種“刺激”了。
相信這樣一部尺度大到足以滲透到你內心的三級片,會得到更多觀眾的認可。而且,下次你想在內地的影院看原汁原味三級片,真就不知道會是什么時候!過了這個村可就沒有這個店了!想看可要抓緊??!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