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深與華為的綁定意味著北汽藍谷無需擔憂智能技術和銷售渠道,擁抱寧德時代建電池廠則有望實現降本。新能源車三國混戰中,北汽能否“借勢”華為殺出一條血路呢?
賽力斯之后,北汽站到舞臺中央。
3月11日,北汽藍谷高開高走,截至收盤,收獲10cm漲停,報6.72元/股,全天成交額達25.51億元,目前市值374.5億元。
事實上,北汽藍谷的這波上漲行情已持續近一個月。自2月6日股價大漲6.47%開始,截至今日收盤,19個交易日內公司股價累計漲幅達81.13%。
消息面上,北汽藍谷近日密集宣布了與華為和寧德時代的合作,引發資本市場無限遐想。
一邊是公司與華為合作的智選車型“享界”發布在即;另一邊,公司與寧德時代、京能科技及小米共同出資設立合資公司北京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將在北京投資建設電芯智能制造工廠。
與華為長跑7年
北汽藍谷的好消息或將近。
近日,有媒體曝光了一份關于北汽藍谷的交流紀要。紀要顯示,北汽藍谷與華為合作的“享界”首款產品即將在北京車展亮相,并在今年6月份發布。該車定位為行政轎車,內部定價30萬~50萬元,享界后續車型規劃包括但不限于休閑級轎車、SUV等產品。
而今年2月中旬,北汽藍谷就在互動平臺上透露了與華為在智選模式合作下打造的“享界”系列車型將在今年面市。
北汽藍谷還表示,目前正在加速推進“享界”項目,計劃在2024年于亞洲和歐洲市場建立分銷和服務網絡,把這輛高端轎車推至海外市場。
為滿足與華為合作的新車型設計及投產需求,北汽藍谷子公司北汽新能源還在去年斥資16億元提升改造在密云的工廠。
據了解,這一智能生態工廠從2018年就開始籌建,但由于戰略調整,該項目一度擱置。直到2023年8月,北汽藍谷公告,工廠建設項目將重啟,目的是為北汽新能源與華為終端有限公司合作的智選車型提供生產條件。
公告顯示,此次工廠重啟斥資16.12億元,建設地點為北京市密云區云西地區,將形成年產5萬輛高端新能源汽車的生產能力。項目已于去年下半年啟動技術改造,在10個月的建設工期結束后預計最快將于2024年中竣工投產。
事實上,北汽是最早與華為公開合作的車企之一,牽手七年,合作逐層推進。
2017年9月,北汽集團與華為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成立了代號HBT的項目團隊,華為的工程師團隊在北汽藍谷總部常設辦公。此后,雙方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合作,2018年11月,北汽新能源與華為簽署《深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次年1月,北汽新能源與華為再簽署《全面業務合作協議》。
2021年,北汽藍谷與華為聯合推出的全新HI版在上海車展發布,2022年實現交付。這款車型是首批搭載華為HI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并支持城市道路智能駕駛的量產車型。
然而數據顯示,整個2022年,北汽極狐的銷量為12969輛,距其全年4萬輛的銷量目標,只完成了四分之一,月銷量不及同時期熱門新能源汽車品牌。
當市場質疑雙方合作是否會繼續時,去年4月余承東透露,華為與北汽極狐的合作模式將再進一步,從“HI模式”升級到智選模式,這意味著華為將掌握更大話語權。
到2023年8月,北汽藍谷官宣,公司將與華為在現有戰略合作基礎上,將與華為終端有限公司開展智選合作,首款車型定位為高端智能純電動轎車。此次的“享界”車型就將是北汽第一款華為智選車。
不過,據北汽新能源人士透露,新款智選車型是否歸在極狐品牌之下尚不可知。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智選“四界”中已經面市的“問界”市場表現不俗,“享界”自然也為北汽藍谷帶來了巨大的想象空間。
牽手寧德時代建廠
在與華為深度合作的基礎上,北汽藍谷也開始“抱緊”寧王的大腿。
3月8日晚,北汽藍谷發布公告稱,擬與北汽產投、北京海納川共同出資設立平臺公司,注冊資本3.9億元,其中北汽藍谷出資5000萬元、占比12.82%,北汽產投出資24000萬元、占比61.54%,北京海納川出資10000萬元、占比25.64%。
該公司將作為管理與投資主體,與寧德時代、京能科技及小米汽車共同出資設立北京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0億元,北汽平臺公司出資39000萬元、占比39%,寧德時代出資51000萬元、占比51%,京能科技出資5000萬元、占比5%,小米汽車出資5000萬元、占比5%。其中,京能科技隸屬于北京能源集團。
上述合資公司成立后,將在北京投資建設電芯智能制造工廠。電池采用電芯-模組-電池包的裝配模式,電芯即組成電池包的最小單元。
在去年3月,北汽集團就與寧德時代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計劃共同開展動力電池產品開發,開拓新能源汽車市場。
彼時公告顯示,雙方合作歷史可追溯到2010年,在供貨、技術開發、標準制定、售后服務等方面都有了更深層次的合作。根據協議,寧德時代將深度融入北汽集團下屬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企業的整車開發及生產,并提供具有競爭力的動力電池產品和服務保障。
對于整車廠而言,動力電池成本占整車成本的40%-60%,而且還在不斷漲價。目前,北汽推出的極狐已搭載神行超充電池,可實現充電10分鐘補充續航260公里,最高續航也達到了660公里。而北汽集團的北汽EU5車型也搭載了寧德時代的動力電池。
不過根據高工鋰電的統計,北汽集團此前并不是寧德時代的頭部客戶。去年,寧德時代國內供貨量前三大的汽車企業分別為特斯拉、吉利汽車和理想汽車。
而除了北汽和小米,寧德時代已與一汽集團、上汽集團、廣汽集團、吉利汽車等車企成立了合資企業,共同建立電池工廠,寧德時代在上述合資公司中持股比例均為51%。
尋求破局
資料顯示,北汽藍谷控股股東為北汽集團,實際控制人為北京市國資委,子公司北汽新能源創立于2009年,是我國首家獨立運營、首個獲得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企業。
2018年9月,北汽藍谷通過重大資產重組,成為國內“新能源汽車第一股”。目前,北汽藍谷打造了極狐、BEIJING兩大品牌,分別定位高端和經濟型領域。
據乘聯會數據,2019年的新能源乘用車銷量TOP10中,北汽EU系列還以11.11萬輛的銷售數據力壓比亞迪元EV的6.16萬輛,位居榜首,不過此后銷量開始不斷下滑。
銷量的下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近幾年的業績,北汽藍谷預計2023年歸母凈利潤虧損52億元至57億元,扣非凈利潤虧損57億元至62億元。
對于2023全年業績虧損,北汽藍谷方面給出了兩大原因。
一方面,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愈發激烈,而北汽藍谷為了開拓市場,在技術研發、品牌渠道建設等核心能力上需要持續投入,對公司短期業績產生一定影響。另一方面,北汽藍谷產品銷量仍處于快速提升期,規模效應暫未顯現,從而導致產品成本階段性偏高。
北汽藍谷表示,隨著后期新產品的陸續上市,產品結構逐漸豐富,渠道建設進一步完善,公司產品銷量及盈利能力有望得到持續改善。
從銷量來看,2023年,北汽藍谷的銷量確實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北汽藍谷子公司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12月汽車銷量為20,815輛,同比增長111.04%;2023年累計銷量為92,172輛,同比增長83.69%。
信達證券表示,2024年北汽藍谷產品矩陣持續拓展有望帶動交付量進一步增加,與華為合作高端車型改善公司收入水平,帶動公司盈利能力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