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青浦法院微信公眾號分享了一起案件。李某,一個外籍人士,與張某的相識,相愛,如同電影般的浪漫。為了穩固這份感情,李某在2014年購買了一套商住房,登記在張某的名下。然而,愛情的終結,讓這套房子的歸屬問題變得復雜。
2014年,李某斥資91萬元全款購買了這套商住房,但由于其外籍身份的原因,無法將房屋登記在自己名下,于是將房屋登記在了張某的名下。然而,隨著兩人感情的破裂,李某堅稱自己是房屋的實際權利人,并多次要求張某歸還房屋,但都被拒絕。
法庭最終的判斷,讓這個問題有了定論。盡管李某堅稱這是“借名買房”,但由于他無法提供足夠的證據證明張某是代其持有房屋,法院不予支持他的主張。同時,雖然張某主張這是贈與關系,但又無法證明李某曾向其作出過贈與的意思表示,因此,法院也不支持張某的主張。
這是一個典型的房產糾紛案例,涉及到的問題包括“借名買房”和“贈與關系”。在這個案例中,雙方都沒有提供足夠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主張,導致了法院的判斷陷入僵局。這也提醒我們,在購買房產時,一定要注意法律問題,盡可能的避免因為一些不明確的約定,導致后期的糾紛。
最終,經主審法官耐心勸導、反復溝通及釋法明理,最終李某與張某達成調解,房屋仍歸張某所有,由其另行補償李某60萬元。
在這個案例中,李某雖然是房屋的購買者,但因為他的外籍身份,導致他無法將房屋登記在自己的名下。這也是一個很常見的問題,很多人在購買房產時,可能會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選擇將房產登記在他人的名下。然而,這樣做往往會帶來很多的法律風險。
另外,這個案例也告訴我們,無論是“借名買房”還是“贈與關系”,都需要有明確的書面證據來證明。如果沒有明確的書面證據,那么在后期的糾紛中,可能會面臨很大的法律風險。
總的來說,這個案例告訴我們,購買房產時,一定要注意法律問題,避免因為一些不明確的約定,導致后期的糾紛。同時,無論是“借名買房”還是“贈與關系”,都需要有明確的書面證據來證明,否則可能會面臨很大的法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