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外網評價卻高的離譜。
IMDB評分高達8.0。
爛番茄新鮮度95%,爆米花指數90%。
《阿諾拉》到底是一部什么樣的電影?
咱們今天就來一探究竟。
阿妮是一名脫衣舞女郎。
她長得美,情商高,業務能力還很強。
這天,俱樂部來了個俄羅斯富二代。
阿妮是俄羅斯混血,會說俄語,被老板點名過去服務。
客人名叫伊萬。
他出身于俄羅斯寡頭家族,家里是真正意義上的富可敵國。
所以伊萬出手不是一般的闊綽。
別的客人塞錢論張,他塞錢論沓。
阿妮看在錢的份上,提供了一次刺激套餐服務。
伊萬立馬就上頭了。
這次之后,他就經常約阿妮到家里,進行花樣交流。
作為寡頭的兒子,伊萬集所有富二代的“優良美德”于一身。
嗑藥、賭博、揮金如土,什么癲他干什么。
一次深入交流后,他突然在床上向阿妮求了個婚。
倆人說結就結,立刻出門扯了證兒。
沒錯,就是這么草率且迅速。
他們婚后也過了一段甜蜜的時光。
阿妮以為她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家。
很快伊萬和脫衣舞女結婚的事兒,就傳到了俄羅斯。
寡頭家族大地震,伊萬母親大破防。
她和丈夫趕往美國,同時命令伊萬在美國的教父想辦法,解除這段不該存在的婚姻。
伊萬一聽老爸老媽要來,褲子都沒穿好,扔下老婆就自己跑了。
接著教父帶著阿妮和兩個手下,踏上了尋找伊萬之路。
這邊四人上演《人在囧途》。
那邊伊萬醉生夢死,在各大夜店亂竄。
唉,富二代就算離家出走,也要去有低消的夜店待著。
最終,教父等人在脫衣舞夜店找到了伊萬。
此時的他,正在享受阿妮同事的服務。
阿妮本來就跟同事有過節,當即大打出手。
荒唐的一夜過去,伊萬父母也抵達了美國。
這富二代就是個胡作非為又膽小懦弱的媽寶男。
在他心里,阿妮是應召女郎,而不是妻子。
結婚也只是熊孩子的叛逆行為,和愛情無關。
他一看老媽來了,立刻收了神通,乖乖聽安排。
阿妮終于認清現實,決定要找律師打離婚官司。
當不了豪門兒媳,那就分點家產。
伊萬老媽出場就是惡婆婆既視感。
她當然不會讓阿妮如愿,于是拿阿妮的家人威脅她就范。
要我說,這寡頭家族也夠完蛋的。
明明甩個支票就能解決的事兒,非整的雞飛狗跳,還搞黑幫這套。
最終,阿妮還是妥協了。
可婚都離完了,伊萬老媽還滿嘴噴糞,一口一個妓女的喊人家。
阿妮淬了毒的小嘴,立刻做出反擊:
就算是妓女又咋了?
你兒子還不是要娶妓女來氣你?
這家的其他人,阿妮也沒放過。
她罵伊萬就是個軟蛋,罵寡頭一家全是垃圾。
阿妮摘下圍巾,脫下伊萬買的皮草,揚長而去。
她遭受的羞辱與辛酸,全被教父的手下伊戈爾看在了眼里。
伊戈爾住在混亂街區,從小跟著販毒的外婆長大。
或許是同樣出身底層的經歷,讓他忍不住對阿妮產生了憐惜之情。
這一路走來,他一直默默關心著這個女孩兒。
在她冷的時候,從口袋中掏出圍巾,囑咐她護好脖子。
在她感到難過的時候,默默遞上一杯酒安慰。
在她怒懟惡婆婆的時候,偷偷揚起嘴角,支持她。
伊戈爾原本做這一切,只是不忍看到底層女孩兒被有錢人欺負。
可后來他也被阿妮的性格所吸引,對她心生好感。
最后,伊戈爾送離完婚的阿妮回家。
下車前,他掏出了一枚鉆戒。
這是阿妮和伊萬結婚時買的,后來被教父強行奪走。
伊戈爾知道她對鉆戒念念不忘,于是背著教父偷了出來。
阿妮有些觸動,她脫下衣服,和伊戈爾車震。
可伊戈爾卻只想親吻心上人。
在他虔誠的眼神中,阿妮終于忍不住,放聲大哭。
影片的故事非常簡單,甚至有些俗套。
單看故事框架,就像《小時代》+《救風塵》。
這么一部爛俗的片子,為啥能拿下金棕櫚?
答案就在導演肖恩·貝克身上。
他的成名作是拍攝于2015年的電影《橘色》。
這部電影是用幾臺iPhone5S拍攝的。
當時不少人覺得這是他博眼球的噱頭。
但據肖恩·貝克自己說,是為了節約成本。
比蘋果手機拍攝更值得關注的是,《橘色》拍的是變性妓女的生活。
呈現邊緣人物,一般會夾雜著大量苦難敘事。
但肖恩·貝克視角很新奇。
他用一則平安夜的捉奸故事,拍出了性工作者身上的生命力。
影片啟用的演員,全都是真正的跨性別者,人物塑造非常鮮活。
臺詞也極其生猛,句句擊中底層的眉心。
《橘色》像是在為邊緣群體吶喊,即便是跨性別的性工作者,也渴望發光,渴望溫暖。
雖然電影篇幅不長,卻囊括性工作者、街頭混混、出租車司機的故事,描繪了一幅底層眾生相。
對音樂的精準把控,放大了多線敘事的優點。
這部獨立影片也成為LGBT題材中,極具代表性的作品。
從《橘色》之后,肖恩·貝克的作品,逐漸趨于風格化。
《阿諾拉》披著愛情故事的套子,實際上依舊延續了《橘色》的主題與風格。
電影尺度很大,三分之一的內容都需要打碼。
不論主角配角,臺詞不帶“f**k”就不會說話。
《阿諾拉》采用的是三幕式敘事。
不過仍舊利用畫面風格來放大敘事效果。
第一幕是脫衣舞娘和富二代紙醉金迷的生活。
畫面色調全是充斥著曖昧氛圍的紫紅光。
從視覺上傳遞一種脫離現實的虛幻感。
第二幕是教父和阿妮四人尋找伊萬。
四人在過程中,遭遇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事情。
群聊對話很多,語速也非??臁?/p>
整段風格有很強烈的荒誕感。
第三幕回落現實,節奏變慢,色調變冷。
三段內容風格差異明顯,組合在一起卻異常和諧,像是一章起伏有序的變奏曲。
但凡導演對節奏的把控沒有那么精準,這片兒都很難看下去。
當然,如果只有形式上的優點,《阿諾拉》不可能拿下金棕櫚。
電影的重點,從來不是表層的愛情主線。
鏡頭對準的是性工作者的現實生活。
《阿諾拉》中塞入了大量的細節,反映阿妮的心路歷程,來表達主題。
阿妮平時就穿著幾根帶子,在客人身上跳舞。
但脫衣舞俱樂部有明確規定,不提供賣淫服務。
她認為自己的職業是舞娘,不是妓女。
休息時間,她也會像上班族一樣,和同事吐槽奇葩顧客。
下班之后,就像牛馬一樣,乘著地鐵回到偏遠但便宜的出租房。
請假被拒,還會當面罵老板不給上社保。
可這份工作,到底是帶有色情服務性質。
因此,她也遭受了不少偏見。
伊萬母親一口一個妓女的叫她。
伊萬只當她是為了錢什么都干的應召女郎。
顧客會故意羞辱她,問家人知不知道她在做這么淫蕩的工作。
阿妮在這種環境中生活,也漸漸不再幻想愛情和尊重。
從踏進伊萬家別墅的那一刻開始,她眼里看到的就只有金錢和階級。
事后死活不同意離婚,不是因為愛伊萬,而是不想放棄跨越階級的機會。
所以,當伊戈爾對她表現出善意時,她覺得對方一定想強奸她。
伊戈爾反復強調,自己沒有這個想法。
阿妮又覺得他肯定是個gay。
總之,她認定,不會有人發自內心地尊重脫衣舞女郎。
當伊戈爾掏出鉆戒時,阿妮的想法終于動搖。
所以個人認為,影片結尾她和伊戈爾車震,不是什么肉體報答,而是想試試對方是不是gay。
試探后她發現,伊戈爾不僅不是gay,還想吻她。
性工作者從來不接吻,阿妮和伊萬在一起時,每次親吻都帶著野心和目的。
而如今竟然有人想給她一個純粹的吻。
竟然有人對她產生了愛意。
竟然有人愿意幫她補全破破爛爛的尊嚴。
她再也忍不住,趴在伊戈爾懷里放聲大哭。
結局不是傳統的《救風塵》情節,是性工作者得到身份認同的隱喻。
從選題立意上看,《阿諾拉》確實很適合戛納。
能拿下金棕櫚,也挺合理的。
只可惜,導演給影片套的這層故事,精準踩中了中國觀眾的雷點。
但凡少點國產倫理劇的同款狗血情節,這片兒絕對不止7分。
今天就說到這里,我們明天見。
拜了個拜。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