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忠良高中奎宋立娟
【摘要】 分析稻田土壤鹽堿量回升的原因:氣候、耕作、田間工程等是導致稻田土壤鹽堿量回升的原因,針對問題,提出施沙壓堿、增施農肥、改善工程、改進耕作措施等改良培肥土壤,來實現優質、高效、可持續農業的發展。
【關鍵字】 稻田 鹽漬化 改良 培肥途徑
肇源縣地屬黑龍江省西南部大慶市最南端,松嫩兩江的左岸,西、南兩側隔江與吉林相望,東部為肇東市,北部與大同區相鄰。肇源縣全縣幅員4073平方公里,有耕地201萬畝,其中水稻面積53萬畝,土壤主要為碳酸鹽草甸土,其PH值在7.3-8.5之間,常年活動積溫約2914℃,水利資源豐富,適宜發展水稻生產。但是由于工程不配套,特別是近年來新開墾的井水種稻區種植標準低,部分稻田只能灌不能排,導致土壤次生鹽漬化逐年加重,土壤含鹽量逐年增加,嚴重影響了水稻的生長發育,是水稻栽培技術的一大難題。因此,研究土壤次生鹽漬化原因,堅持從土壤改良出發,根據鹽堿土壤的結構特點,改進栽培措施,對于水稻生產的發展和提高單產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稻田土壤鹽堿回升的主要原因
1.1 氣候干旱,蒸發量大,導致土壤層鹽漬化。
肇源縣地處黑龍江省的西南部風沙干旱地區,年平均降雨量為403 mm,年蒸發量平均為1606 mm,為降雨量的4倍。加之春季干旱少雨水源緊張,水稻種植只有保苗水,沒有洗鹽排鹽的水,使土壤母質和地下水中鹽分隨著水分的蒸發,按照“鹽隨水走,水去鹽留”的規律向上聚集,從而使得土壤表層鹽漬化發生。
1.2 耕作不合理,加重稻田鹽漬化。
肇源縣55%以上的新開墾井水稻田地表層約有15-20cm左右的黑鈣土或草甸土,適于水稻生長。但是這種稻田一般采用深翻整地,容易把下層的鹽堿土翻到地表,加之泡田和插秧時用水緊張,不能洗田,從而加重了土壤表層鹽漬化發生。
1.3 稻田水利工程不配套。
近年來,隨著水稻栽培技術的應用、推廣以及商品效益的提高,水稻種植面積迅速增加。但是多數水利工程不配套,只能灌不能排,井水種稻井少地多,只能灌溉“救命水”,導致稻田土壤次生鹽漬化。
2.稻田次生鹽漬化土壤的改良培肥
稻田由于長期的鹽漬化,使土壤的物理結構發生變化。土壤腐殖質降低、團粒結構不良;土壤板結、容量增大、空隙度下降;土壤的通透性差、粘朽、冷漿。表1是08年肇源縣水稻種植村三站鎮宏生村、宏偉村土壤調查結果。
2.1施沙壓堿,改善土壤結構。
施沙壓堿是改良土壤次生鹽漬化的重要措施之一。施沙壓堿能改變土壤的理化性狀,提高地溫防止鹽分上升,有利于水稻的生長發育進而提高單產,故有“沙壓堿、賽金板”之稱。施沙壓堿的實驗結果(表2)表明:摻沙改良后,能夠調節土壤砂粘比例,降低容重;促進土壤養分的有效化,增加速效養分,提高土壤肥力;施沙壓堿能夠控制土壤鹽漬化,降低鹽分的含量,提高土壤溫度,增強通透性,便于管理。
肇源縣沙源豐富,就地就近,拉沙壓堿切實可行,但應注意以下問題:沙量一般以每畝20-30立方米為宜,沙量過大,土壤質地太松,容易漏肥漏水;壓沙應與翻、耙地相結合,使沙充分混合,才能發揮作用;沙源選擇,粗沙比細沙好、黃沙比煤灰好、黑沙比黃沙好;最好采取綜合治理,比單獨壓沙好,尤其壓沙與挖溝排水相結合。
2.2 增施農肥,培肥土壤。
增施糞肥是恢復地力、培肥土壤的根本措施,是作物生長的物質基礎。鹽堿地每畝施入優質農家肥2.5立方米,能夠使土壤疏松、通性增強、提高蓄水保墑的能力,能夠提高地溫、促進微生物活動、為土壤提供氮、磷、鉀、鈣、鎂、鐵等元素。
2.3 加強工程建設,科學規劃田塊,以水洗鹽。
按照“鹽隨水來,鹽隨水去”的規律科學規劃田塊,做到地面平坦,排灌自如,寸水不露泥。如三站鎮宏偉村排水渠間距100 m,溝深1.0m,溝寬1.5m,條田寬度50m。實踐證明洗鹽洗堿效果最好。
泡田洗堿是降低土壤含鹽量簡單易行的辦法。即在秋翻地塊插秧前3-5天結合水整地采取大水漫灌,水層保持2-3寸,插秧前將水排出可帶走大量鹽分。實踐證明0-30cm耕層泡前土壤含鹽量為0.065%,沖洗后含鹽量為0.048%,脫鹽量0.017%。鹽堿地種稻對田面要求十分嚴格,田面高低不平,受水不均,容易導致田間水溶鹽由高處流向低處,造成低處積鹽,而高處因為水分蒸發,地下鹽分隨水而升高,水去鹽存造成返鹽。因此田面不平會直接影響泡田洗堿和換水洗堿的效果。
2.4 改革耕作栽培制度
2.4.1 因土耕作。
由于肇源縣的土壤類型較多,表土是肥沃的黑鈣土或草甸土的厚度不一樣,因此在耕作上應因土耕作。對黑土層厚的田地實行秋深翻,加深耕作熟化層,增強土壤通透性,使土壤“四項”協調一致,促進作物早熟,增加產量;對于黑土層僅有20—25cm的稻田,應采取秋旋耕與春插秧前水耙耢相結合的耕作方法,充分利用肥沃的表土層,達到穩產的目的。
2.4.2 改進育苗方法,培育壯苗。
在水稻育苗上,采取“三改”育苗,即改本田低床育苗為客土高床育苗;改本田育苗為旱田大棚育苗;改分散育苗為工廠化統一育苗,有利于提高秧苗的長勢。
2.4.3 分期施氮。
近幾年的試驗表明:磷、鉀做基肥,氮肥分期試用效果較好,即在耙前配合磷、鉀肥施總氮肥的四分之一;在返青、分蘗期施總氮肥的二分之一;在孕穗和抽穗期施總氮肥的四分之一。在水稻整個生育期施用尿素總量20kg或硫酸銨30kg,特別是鹽堿較重的稻田,氮肥以生理酸性肥料為好如硫酸銨,可以提高土壤酸度,減少危害,促進水稻生長發育增加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