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每一天都是一樣的。平山(役所廣司 飾)是一位沉默寡言的六十多歲男子,他在裝置簡單樸素的公寓里醒來,迎來黎明前不夠明朗的灰暗光線。他穿上工作服,從街邊的自動售貨機里拿了一罐咖啡,開著他那輛簡陋的小貨車開始工作,勤奮地清掃東京的公共衛生間。每一天都看似孤獨、重復,平山幾天也說不上幾句話,但這就是他的《完美的日子》。平山的日常生活是一成不變的,只是偶爾會遇到一個脾氣暴躁的同事和一個女孩,女孩聽了他的一盤磁帶,為了感謝他而親吻了他的臉頰。他偶爾開口說話,那幾句話表達了謙卑或對當下的感激。導演維姆·文德斯說道:“我并不為電影中只有幾句臺詞這一事實感到不安。”
《完美的日子》海報
廣受好評的日本演員役所廣司,給“平山”這一角色帶來了輕松的溫暖和莊重。雖然這不是一部無聲電影,但平山經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說話,而是只是傾聽和回應那些更健談的熟人——尤其是他那超級健談的同事、年輕的貴志(柄本時生飾)。盡管我們對平山的過去了解不多,只是隨著電影的進展而得到一些暗示。導演試圖通過最少的對話傳達大量的情感。沒有比極其感人的最后一幕更好的例子了——演技精湛、把握巧妙的長特寫鏡頭,配上一首歌曲,將屏幕上發生的一切描述得清清楚楚,這與影片的節奏相一致,一整部無聲的交響樂在他的臉上奏響。這是一場華麗且扣人心弦的表演,他當之無愧地獲得了去年戛納電影節的最高獎項。
當維姆·文德斯的《完美的日子》宣布將參加今年戛納電影節的競賽單元時,這是他自 2008 年那部被徹底遺忘的《帕勒莫槍擊案》以來首次入圍,這部電影以一種幾乎聞所未聞的方式建立了多重相互矛盾的敘事。在如今仍活躍的電影人中,很少有人像文德斯一樣經歷了如此明顯的衰落;雖然他的紀錄片作品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仍然享有一定的認可,但可以想象的是,除了對之前被低估的作品的重新評價之外,自1987年劃時代的《柏林蒼穹下》后,這位德國導演的任何一部故事片都未能受到廣泛贊譽。因此,人們預先期待兩種可能的結果:這是一位偉大的詩意電影人晚年成功的意外復活;或者這不過是一個以忠于其最喜歡的老導演而著名的電影節中,一部平庸電影的象征性入圍。
或許答案介于兩者之間,我們不得而知?!锻昝赖娜兆印肥俏牡滤沟谝徊客耆运膼鄣娜毡緸楸尘暗奶摌嬮L片,他在那里拍攝了小津安二郎的紀錄片《東京》(1985 年),并與笠智舟本人拍攝了《直到世界盡頭》的重要部分。這部影片的焦點完全集中在平山身上,并記錄了他似乎在幾周內的生活。最重要的是,他是一個沉默寡言、喜歡獨處和按部就班的人:開車上班時聽經典搖滾磁帶,休息日在酒吧喝幾大杯燒酒,用奧林巴斯膠卷相機拍照,每晚睡覺前看書等等。所有這些都以一種明顯不著調的方式呈現,這既體現了《完美的日子》的最大優點,也體現了它的局限性:它不過是一部簡單的觀察片,描繪了主人公的日常生活,但并沒有深入挖掘表面。一方面,這避免了一些即使是最直白的日常電影也會陷入的敘事手法:既沒有大危機,也沒有對平山生活方式的生存威脅,這些可能會讓人覺得做作;每個配角的片段都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獨立的故事情節中;雖然片中不時暗示了主人公的過去,但幸運的是,沒有大揭露或是反轉,只有一次感人的古怪遭遇,作為一種柔和的情感高潮。
平山這個角色是在導演訪問日本參觀東京廁所項目時構思出來的;他稱該項目為“一項藝術和社會項目”,該項目全部集中于東京市中心澀谷區,由國際建筑師設計,設計精美。它們都是日本財團從2020年開始策劃實行的the tokyo toilet項目的一部分成果,而該項目的目的是讓任何人都能安心舒適地使用公共衛生間,同時也是日本人在疫情爆發后如何維護城市的典范。文德斯覺得這里有一個值得探索的故事,“平山是自己生活的主人,”文德斯繼續說道,“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為他想做,我們沒有理由拍攝任何與眼前生活無關的事情?!?/p>
二、
生活在簡單小屋,開著破舊的面包車,日復一日地打掃著東京的廁所,或許這并不是世俗意義上“完美的日子”,但維姆·文德斯對美、滿足和簡單禪定的想象卻恰恰相反——這是一部扣人心弦的美麗、出乎意料地肯定生命并且充滿積極能量的影片。一切都取決于你看待事物的方式,這正是這部電影想傳遞的。對于生活,平山用眼睛觀看,但用心去觀察。世界就在那兒,客觀地存在著,但不同的是我們的心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
日語中有一個詞叫“komorebi”(木漏れ日),這是這部電影的原名。這個詞由三個漢字組成:“木”(ki),意思是“樹”;“漏れ”(more),意思是“漏出”或“逃逸”;“日”(bi),意思是“太陽”或“日光”。直譯過來就是“陽光透過樹叢照進來”,但其含義遠不止于此。在審美意義上,它的概念與日本的“侘寂”和“物哀”美學原則相一致?!皝骷拧睆娬{不完美和短暫之美,而“物哀”則指對生命短暫性的深刻、感同身受的欣賞?!澳韭─烊铡蓖ㄟ^強調短暫而不斷變化的自然美景來體現這些原則。其次,它講述了與自然的深刻聯系,以及停下來、花時間吸收和欣賞微小、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之完美的必要性。平山不僅掌握了這一切,還將其作為自己本質的基石。他認為所有事物、所有的人都同樣重要,具有同等的超越能力。當其他行人無視在公園里露營的流浪漢時,平山驚奇地看著這個人以自己的舞蹈來表達自我。而廁所本身,雖然用途簡陋,但卻是建筑瑰寶。實際上,“木漏れ日”描述了一種特別的自然美景,當陽光穿過樹木的縫隙,以斑駁的光影形式散落在地面上。這個詞語捕捉了自然界的靜謐和和諧,以及人在自然中的位置感。它讓人聯想到寧靜的午后,漫步在樹蔭下,感受光與影的舞蹈。日本的花園、詩歌和藝術往往試圖捕捉和慶祝這些轉瞬即逝的時刻。例如,俳句經常以自然美景和靜謐時刻為特色,類似于木漏れ日的精髓。
《完美的日子》劇照
此外,“木漏れ日”不僅是一種視覺,也是一種感覺。對于日語使用者來說,這個詞會讓人聯想到美麗、溫暖、安靜的自然環境,陽光閃耀,樹木投下的陰影散去?!澳韭─烊铡钡母拍钐嵝盐覀冊谛∈律蠈ふ曳e極因素,這些因素可以幫助我們消除懷疑或焦慮的陰影。在每一個看似嚴峻和黑暗的環境中,總有一些小亮點可以讓情況變得更容易忍受?!澳韭─烊铡本褪且业侥切┬」庵O聛碇匦抡褡髌饋恚缓笤倮^續前行。西方哲學告訴我們隧道盡頭有光。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木漏れ日”提醒我們在穿過黑暗的隧道時,要找到隧道中間的細小光線。生活是一段旅程,而不是目的地?!澳韭─烊铡焙芎玫貜娬{了這一點,在我們盲目追求隧道盡頭的光明時,我們常常錯過已經經過的許多細小光線。
“木漏れ日”也是平山平時最愛拍攝和記錄的畫面,陽光透過樹葉之間的縫隙,一陰一陽,時明時滅。根據極性原理,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與其對立面并存,沒有例外。古希臘極性原則即“任何事物都是二元的;任何事物都有兩極;任何事物都有其對立面;相同與不同是相同的;對立面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只是程度不同;物極必反;一切真理都是半真半假;一切悖論都可以調和”。讓我們想象一下由單一物質構成的一條直線,這兩個概念在線的兩極似乎是彼此的對立面。例如,愛與恨是同一種情感的兩極,只是程度不同。因為它們在同一條線上,所以它們實際上是由同一種材料制成的。我們正在這兩個邊緣之間移動。在這些邊界內,我們人類、事件、文化以及其他一切都始終生活在兩極之間的運動中。而“木漏れ日”是一種自然現象,它以極具美感的方式代表了極性原理中對立面的和諧。巨大的陽光力量穿透了森林的深黑暗度,它以一種非常優雅的方式達到了平衡。陽光下,樹葉翩翩起舞。優雅、細膩、自然,因而強烈。視野既非絕對黑暗,亦非絕對明亮,在兩種狀態之間搖擺。
三、
捕捉“木漏れ日”只是平山生活的某個切片,實際上他幾乎專注于每一個當下。平山幾乎在修行。他全神貫注于此時此刻發生的一切,而不去想其他。佛陀說過“不沉湎于過去,不夢想未來,專心于當下”。道元禪師認為時間和空間實際上只是“時間”,時間是連續的。唯一重要的時間是現在:“現在”沒有長度,也不能一分為二。未來和過去無法與我們可以掌控的現在分開,“此時此地”是唯一真實的地點和時間。正如道元所說:“如果一個人無論身在何處都找不到真理,那么他還能想到哪里去尋找它呢?”而平山在日常生活的褶皺中找到了滿足。他日復一日地疊好被褥,刷牙,穿衣服,給他收集的盆栽樹苗澆水,然后跳進一輛裝滿所有清潔用品的小型貨車。他從擋風玻璃上藏著的眾多磁帶中挑選了一盤,在東京的高速公路上慢悠悠地行駛。他似乎很享受工作有條不紊的規律,就像他喜歡每天在同一個戶外地點吃午飯——在那里他拍攝同樣的樹木,對同樣的陌生人微笑——以及每天下班后在同一家繁忙的通勤酒吧喝酒一樣。一天結束后,文德斯會帶我們重新回顧一下日程安排;周末,騎自行車去自助洗衣店、書店和一家由樂于照顧孩子的媽媽(石川小百合飾)經營的簡陋餐館……
他的生活不僅簡單,甚至可以說是簡樸:那些播放的磁帶(我們或許可以猜想這些磁帶是他很久以前年輕時收集的);二手書,從當地書店的打折區域買來的;以及一臺傻瓜相機,他用它捕捉自己喜歡的東西;天空和樹木之間的相互作用。樹木似乎對平山有著特殊的意義,他小心翼翼地拯救脆弱的日本楓樹幼苗,在他的公寓里栽培養育它們。平山對模擬技術而非數字技術(磁帶、膠卷相機)的偏愛并非偶然。數字技術的沖擊,伴隨著噪音和干擾,與他每天努力追求的精神安寧和純潔背道而馳。也許,這部電影以其禮貌而謙遜的方式,不僅倡導一種新的觀察方式,也倡導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這種輕松的人生觀似乎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滿足,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役所的出色表演。這位出演過《藝伎回憶錄》、《人造天堂》和《通天塔》的演員幾乎完全不依賴臺詞和對話,就能展現出極其豐富的內心世界。
平山在生活中修行。典型的僧侶只吃米飯、泡菜和味噌湯。禪修者認為,任何習慣性的快樂感都可能是痛苦的根源,對所擁有物品的執著,會扭曲我們對現實的感知,因此他們經常保持極簡的生活方式。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是減少我們對損失的恐懼和增加內心平靜最有保障的方式,因為當雜亂減少時,我們就可以開始在平凡的事物中看到美。對內,平山有著堅不可摧的秩序;而對待他人,平山同樣保持著敬畏。如果總是以自我為中心,會給生活帶來最大的壓力。平山所傳遞的價值,是人們只能相互依存,個體的存在依賴于他人和宇宙中的一切。從我們說的語言到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工具,一切都是別人制造的,應該對此感激。此外,因為我們無法用肉眼感知事物的真實本質,所以尊重每個人和每件事。由于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一個實體,一切都相互依賴,所以一切都值得尊重。日本有一種價值觀叫做 “mottainai” (勿體無),從佛教用語“物體”的否定詞而來,意思是“當一件事物失去了它該有的樣子,對此感到惋惜感嘆的心情”,它源于古神道的日本民間信仰神道教,認為在每一片散落的櫻花花瓣、每一次的吐息中都宿有一個生命,因此他們以感恩惜福的心情來看待自然萬物,其根本流蕩著“勿體無(もったいない)”的價值觀。
《完美的日子》劇照
在影片的后半段,平山閑余時光的結構發生了變化:沉浸在讀書(一天讀派翠西亞·海史密斯,另一天讀威廉·福克納)以及經典搖滾和靈魂樂(派蒂·史密斯、奧蒂斯·雷丁、范·莫里森、妮娜·西蒙妮)。但是,當他疏遠的妹妹惠子(麻生由美飾)的十幾歲女兒尼科(中野有紗飾)突然出現在他家門口,并決定住幾天時,隨之而來的是日常生活的中斷。這暴露出平山的日常生活從一開始就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構造:他并不想重蹈覆轍,換句話說,他在逃避過去。對于平山的過去,電影只有只言片語的描述,但我們仍可以從一些細枝末節的鏡頭中分辨出一些情節。雖然影片并未交代平山的個人經歷,但當他的妹妹開著一輛昂貴的汽車來接她離家出走的女兒時,觀眾仍然能感受到明顯的階級差異。當妹妹問哥哥他是否真的是一名廁所清潔工時,她表示難以置信。也許平山曾經擁有過一切,但選擇放棄奢侈的生活,以對他來說更有意義的方式重塑自我?文德斯把細節留給我們的想象:“我寫了他的故事,但我不想說出來。我想讓觀眾自己去填補這個故事。”在某種程度上,觀眾被鼓勵以平山對待生活的方式來看待這部電影;把過去拋在腦后,欣賞當下。
我們只能通過役所優雅表演中的小嘆息和停頓、從容不迫但堅定的步態,和沉默寡言但開朗的舉止中感受到這一切。他和他的導演都拒絕屈尊俯就這個角色,因為他們刻畫了他嚴格控制的生活范圍。文德斯的妻子多娜塔的單色夢境片段——借鑒了日本的“光影”概念,即樹上的光影——暗示了平山同樣平靜但充滿詩意的內心生活(盡管這樣的手法可能略顯俗氣)。在平凡中尋找美的主題——攝影師盧斯蒂格用寬框但光線充足的城市發展和家庭空間畫面很好地詮釋了這一主題,《完美的日子》中處處都充滿了更為堅忍的抒情和克制的情感折磨。
四、
雖然影片沒有直接交代,但從平山與侄女和妹妹的對話中,大概可以推斷出他有一段不愉快的過去。平山的情緒持續波動,直到他的妹妹來接他的侄女。一向冷靜沉著的他,終于淚腺決堤,身影在黑暗中搖晃。這是他在影片中第一次表達自己的孤獨。晚上他夢見了他的侄女、自行車、燈光和一系列模糊的圖像,然后沉沉睡去。第二天早上,他是被屋外打掃衛生的聲音吵醒的。他起身,刷牙,換衣服,喝了一杯咖啡,然后去上班,聽著盒式磁帶。表面上一切如常,他并沒有忘記昨晚的悲傷,也沒有假裝堅強,但他還是要過自己的生活。
《完美的日子》劇照
更重要的是,平山在無欲無求的外表下,卻隱隱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在與侄女度過的最后一個黃昏時,女孩要求去看海,但平山拒絕了:“下次?!迸枺骸跋麓问鞘裁磿r候?” 平山:“下次就是下次,現在就是現在?!笔堑模院笫且院?,現在是現在。有“下一次”日落可以期待,且同一個夕陽不會有第二次,與其回首過去或憂慮將來,還不如全神投入當下,享受金燦燦的陽光在身上流動的溫暖,風輕撫臉頰的快感,化當下為永恒。況且現在還有書籍、音樂和植物的陪伴,還有什么日子比當下更完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