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盛極一時的愛情》官宣定檔,12月10日將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此前,該片在包括第38屆華沙國際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平遙國際電影展等多個電影節亮相,并于今年10月底斬獲第十一屆重慶青年電影展最佳影片。
影片講述有一份體面的職業和看似完美生活的大學講師蜀喬(梁翠珊飾演),在即將與未婚夫胡準(任彬飾演)舉辦婚禮之際,卻因一次歐洲之旅愛上旅居布拉格的戲劇導演瞿秋凡(張寧浩飾演)。舒適但平淡的生活被徹底顛覆,故事最后,蜀喬選擇跟隨內心,奔赴國外追愛,但瞿秋凡卻突然消失……
在女性主義話題流行的當下,《盛極一時的愛情》在前期放映中引發不同的討論,女主角被一些網友質疑是不是“戀愛腦”,網友對人物故事尤其是結尾也有著不同的解讀。
近期,電影導演、編劇李冉接受南方都市報記者專訪時回應稱,電影結尾的安排是考慮到人生的故事往往沒有樂觀的結局,自己無意書寫當下爽文類的大女主敘事,“這正是現實主義影片所反映的真實生活?!?/p>
她強調,愛情往往是女性成長的轉折,但女性并非要靠愛情來拯救,“當一個人真正敢于獨自面對未知,承擔失去所有的風險,才是她真正掌握人生的開始?!崩钊秸f。
電影導演、編劇李冉。
“好女孩”與爽文女主
電影的故事背景橫跨中國和歐洲,聚焦女性情感議題,通過女主角蜀喬的視角,呈現國內外不同的生活和情感狀態,并通過跨國愛情作為戲劇轉折,力圖還原女性在人生中的抉擇和困境。
李冉坦言,這樣的故事設定和角色設定,均來自于身邊真實的生活經歷。在李冉的生活圈里,不乏許多像蜀喬這樣的女性,是公務員、律師或者金融從業者,努力滿足家庭和社會期待,乖巧、溫順,往往按部就班讀最好的大學,找一份“好工作”,嫁給一位社會評價體系中的“好老公”,擁有舒適安穩的生活,但背后的真實人生卻并非如外界想象中令人艷羨。
影片中有一處情節,蜀喬的未婚夫胡準(任彬飾)與蜀喬討論何時生孩子,但蜀喬因為沒有準備而表達了抗拒。胡準擁有體面的工作和雄厚的經濟實力,掌握著家庭的絕對權力,要求妻子配合順從,希望把控生活精準的節奏,并得到確定性的反饋,“什么時候生孩子就要生孩子,不會考慮老婆是否有顧慮?!?/p>
李冉提及,胡準的原型亦來自于自己身邊的男性,而這些像蜀喬一樣總是盡力滿足社會期待的好女孩們,即使內心不愿意過當下的生活,卻往往因為沉沒成本過高而難以鼓起勇氣改變現狀。
在某種意義上,作為作者電影,影片的表達既是李冉身邊女性群體面臨的人生命題,也是其過去自我經歷的真實映照與隱喻。
李冉本科就讀于清華大學法學院,后赴荷蘭讀法律碩士,畢業后她放棄了原本的生活軌道,選擇了電影之路。與此同時,李冉的同學們,大多過上了世俗意義上安穩的生活,“很多讀書時十分優秀的女孩,如今做著簡單的工作,困在平淡的生活甚至囿于家庭之中?!崩钊綖樗齻兏械竭z憾和惋惜,在李冉看來,國內不僅是女性,很多人都在為了滿足社會期待在既定生活中打轉,但是內心真實的渴望和夢想卻被壓抑和忽略。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李冉萌生了拍攝這樣一部影片的想法,如何盡可能真實呈現女性的困境,叩問重新選擇的可能,是影片的主旨所在。她希望影片可以鼓勵人們,尤其是“好女孩”們,去釋放潛力,勇敢尋找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電影拍攝現場。
面對坍塌,足夠渴望
從早期短片《露西亞》斬獲頭角開始,李冉即偏愛探討情感關系,《盛極一時的愛情》作為她的第一部長片,同樣延續了這一母題。
在李冉看來,女性天生對情感有著敏銳的感知力,也更加了解女性的困境。在清華讀書時,李冉喜歡戲劇,曾是清華藝術團話劇隊的一員,那時老師為他們放映俄羅斯戲劇作品《潮濕的婚禮》,作品中對于婚姻、兩性關系的探討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來,她特意找到俄羅斯劇團,將這一段戲劇改編成電影中的情節,讓戲劇和電影融合,這一段故事也成為女主角蜀喬和瞿秋凡關系的關鍵轉折。
在荷蘭讀研期間,當地嚴謹理性的氛圍沒有讓她產生繼續從事法律職業的更多興趣,她在閑暇時愛上了電影,喜歡法國導演阿布戴·柯西胥。2013年,還在讀研的李冉在電影院被《阿黛爾的生活》所震撼,走在布拉格大街上看著滿街張貼的藍色海報,暗自問自己:為什么我不能拍電影?
法律碩士畢業后,她去捷克布拉格電影學院讀書,畢業短片《露西亞》講述女孩和男孩爭吵后一天的故事,入圍多個國內外電影節,也讓她開始在電影行業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拍攝現場,李冉給演員講戲。
追求夢想的過程是快樂的,但選擇電影,也往往意味著選擇冒險和不確定,遠離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承擔更多風險和壓力?!霸井厴I工作幾年肯定是律所合伙人,或者在爽文敘事里,我拍電影,第二部上春節檔,票房就是30億、50億元?!?/p>
但生活不是爽文,尤其是在當下。距離拍攝《盛極一時的愛情》已經四年,距離這一項目啟動時已經過去了六年,拍攝時遇到疫情,拍攝完成后,是長時間不確定的等待。近年來大量拍攝完成的電影積壓,上映時往往與當下觀眾的感知產生錯位,一部原本的作者電影,要放入市場接受更廣闊的審視和檢驗,也成為青年導演必須直面的挑戰。
回想拍攝電影的過程,李冉覺得煎熬,“就像沒系安全帶開車,踩著油門悶頭往前開,沒有方向,也不知道去哪條路?!?/p>
李冉自稱不敢預期票房,也坦承電影是一種更私人化的表達,“很多觀眾有很多不同的解讀,我的愿望,是讓我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p>
這些年,一些人得知李冉原本的專業,會質疑她的選擇,但當重新聊起當下電影的市場環境,她仍然頗為堅定:“很多年輕人在網上會問我,怎么邁出改變的這一步,其實決定往往就是一瞬間,就像影片里的故事那樣,勇于面對坍塌,足夠渴望,就能足夠自由?!?/p>
采寫:南都記者蔣小天 發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