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1月13日報道 西班牙《國家報》網站近日刊發題為《從到,紀錄片講述約翰·威廉姆斯的旋律故事》的文章,作者是湯姆·C·阿文達尼奧。文章摘編如下:
11月1日,流媒體平臺迪士尼+推出一部題為《約翰·威廉姆斯的音樂》的紀錄片。就這部紀錄片而言,真正的問題在于:在當下這個時刻,關于這位交響樂大師還有什么內容可以挖掘?近幾十年來,全球數十億人聆聽了他的作品,他的作品也受到世界上最優秀的交響樂團的贊譽。關于他對電影的歷史性貢獻,無論是通過《星球大戰》系列電影,還是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杰作:從《大白鯊》到《E.T.外星人》,從《第三類接觸》到《辛德勒的名單》,從《侏羅紀公園》到《貓鼠游戲》,還有什么作品是不為人知的?這位獲得奧斯卡54次提名、為四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創作主題曲、為奧巴馬的首次就職典禮創作唯一原創作品的人,這位我們這個時代幾乎所有偉大的器樂演奏家和作曲家在講述職業生涯時最常提到的名字,到了2024年還能圍繞他談些什么?
只有一個詞:溫情。
《約翰·威廉姆斯的音樂》的法國導演洛朗·布澤羅將鏡頭對準作曲家本人。在長達60年的職業生涯中,威廉姆斯一直不愿在采訪中談及自己,而是面對所有媒體都給出相同的程式化答案。
他全名約翰·湯納·威廉姆斯,現年92歲,生于紐約。在鏡頭前和布澤羅的注視下,他展現了一個談笑風生的耄耋老人的形象,一個謙遜、傳統而成熟的“大蕭條”一代,一個會講故事的人,而且講話時家鄉昆斯區口音非常明顯。他從打擊樂手父親那里繼承了約翰這個名字。15歲時,他搬到洛杉磯并迷上爵士樂。父親老約翰曾是好萊塢一家錄音室的打擊樂手,如今他回想起偷看父親帶回家的樂譜,依然充滿自豪。當談及第一任妻子、女演員芭芭拉·魯伊克于1974年突然去世時,威廉姆斯充滿悲傷。他嗓音嘶啞,低垂著頭顱,坦言自己是在創作中尋求慰藉。他說:“我感覺魯伊克就在我身邊,在幫助我。我有一種奇怪的感覺?,F在依然如此。”
隨后,《大白鯊》《星球大戰》《奪寶奇兵》《哈利·波特》系列組曲相繼問世,而他也成為一代音樂巨星。威廉姆斯現在是歷史上收入最高的作曲家。他為101部電影配樂,平均每部電影的總收入為2.79億美元,其中有一部電影的總收入超過了10億美元。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經歷是與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關系:50年間合作了29部電影。這就是《約翰·威廉姆斯的音樂》的另一個關鍵所在。斯皮爾伯格手持攝像機拍攝了他所有電影的錄音過程,并分享了其中的一些珍貴資料。
威廉姆斯的成功幾乎引起某些圈子對他音樂的自動排斥。他對音樂的處理構成其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年來,電影原聲帶一直處于一種矛盾的狀態之中。20世紀許多優秀、有趣的管弦樂都是為電影創作的,而幾乎所有的電影音樂都被樂評人蔑稱為“非主流”。很多在歐洲享有盛譽的作曲家為躲避納粹的迫害而流亡洛杉磯。他們或多或少都曾公開感嘆,為免受迫害,他們不得不為情景劇創作音樂,而不是創作交響樂或奏鳴曲。一名難民作曲家阿諾爾德·舍恩貝格看到自己創作的音樂被用于電影中,當銀幕上出現怪物時作為嚇唬人的手段時,他深感震驚。然而,威廉姆斯懂得如何將看似簡單但卻富有魅力的旋律隱藏在和聲中,使之與同時代的其他音樂作品并駕齊驅。
紀錄片講述了他于1980年被任命為波士頓流行樂團團長,但到了1984年他不得不提出辭職,因為音樂家們拒絕演奏電影音樂。他們要么不參加排練,要么不服從他的安排。對威廉姆斯來說,擴大音樂作品的范圍,將電影原聲音樂納入其中是當務之急。最終威廉姆斯還是留了下來,樂團也繼續演奏當時的電影音樂。威廉姆斯一直在樂團工作到1993年。之后,他經常受邀在世界上最負盛名的柏林愛樂樂團和維也納愛樂樂團指揮他的音樂。
舍恩貝格描述在洛杉磯遭受的挫敗感時說:“如果它是藝術,就不適合每一個人;如果適合每一個人,那它就不是藝術。”也許只有與約翰·威廉姆斯的音樂相伴50年,才能明白這種情況已經發生了多么深刻的變化。(編譯/劉麗菲)
約翰·威廉姆斯(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