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爛片,心情基本都是氣憤。大多時候是導演應付差事,糊弄觀眾。讓人有種被戲耍的感覺。
《那個不為人知的故事》也是爛片,但我看了之后卻不生氣,而只是嘆惜。
嘆惜導演的平庸。
嘆惜一個沒有天資的人,用盡了全力,但呈現出來的效果就這樣了。你很難再要求他更多。
絕對還原原著小說的臺詞,不敢停下來的背景音樂,身處兩地的拼接鏡頭,關鍵臺詞的幾次呼應······等等,包括影片女主的開放性結局,甚至最后離場前送給觀眾的“朋友圈文案”。
作為導演張巖的處女作,電影里的這些元素無一不透露著他的誠意。似乎他已然把自己認知里所能想到的一切技法,都用進了作品里,卻依然無法改變這是一部爛片。
還能再說點什么呢?我不忍對一個可憐人再說重話。
《那個不為人知的故事》是小說改編,我沒看過原著,所以不清楚原著的故事是怎樣,就電影本身所呈現的情節來說,這是一個相當俗套的故事。
俗套到往前倒三十年,你也能在華語影片里找到這類型的作品。
一個女孩與臥底警察的愛情故事。
戲劇沖突的產生,自然源于臥底警察的身份。否則與旁的愛情故事拉不開區別,便浪費了設定。
可很遺憾,本片導演并沒有拍出“臥底”身份的特殊感。
觀眾看不到女主楊昭面對男友陳銘生神秘身份的太多糾結。她輕而易舉,就輕輕揭過了男友身上“很會打架”“渾身傷疤”“對毒品很熟悉”這些異常的因素。
導演前期還妄想用一場陳銘生的打斗回憶戲,想誤導觀眾,讓觀眾以為陳銘生是個毒販。
只可惜鋪墊地相關戲份太少,觀眾很容易就能猜到,陳銘生是臥底而非毒販,且后續也并未在這一特殊身份下重筆。等故事進入后半段,臥底身份也只是造成了兩人的異地,讓他們聯系不上,并未有更多沖突加入。
我們會發現,假設陳銘生不是臥底警察,換成出海的海員、支援非洲的科學家、偏遠山區的勘測工程師、黑煤窯的工人等等。只要是有危險性、不方便聯系外界的工作,都能套進這個故事里。
換句話說,“臥底警察”這一身份的特殊性在劇本中并沒能很好地發揮出來。
好在這不是《無間道》,主打不是犯罪類型,拍不出陳永仁面對舊愛的糾結也算不得致命傷。
那么作為愛情片,導演一定把他們的愛情拍得讓人極為動容吧?并沒有。
《那個不為人知的故事》最大的短板,就是愛情戲拍得太差。
影片的愛情部分是飄在天上的。
故事的開端,就注定了這不是一個能讓普通人共鳴的故事?;蛘哒f,但凡有任何防人之心的觀眾,都難以沉浸到故事里。
兩人愛情的開始,源于一場大雨。他是出租車司機,她是乘客。幾分鐘前兩人才在警局鬧了一場,因為他和她的弟弟起了點肢體沖突。
這是前情。兩人除此之外,再無任何瓜葛。
吊詭的來了。大雨傾盆夜,出租車陷進坑里,反正也快到目的地,司機便讓女乘客走回家。自己則下車推了半天車無果。
女乘客見此情此景,不僅扔掉雨傘幫忙推車,大晚上的,濕身且單身的她還要邀請素不相識的司機去自己家里避避雨。
男司機竟然還同意了,之后更是在女乘客家睡了一晚。
無論是代入女乘客還是男司機,我都無法理解兩人的做法。許是我這人心眼壞,所以難以理解兩人的真善美。
如此浪漫主義到極致的開頭,才只是開始。
之后見面不過三兩次,楊昭讓陳銘生來她家教她做飯,教著教著,就突然吻上了人家,將男主帶到臥榻共赴巫山了。
我毫無防備地看到這一幕,沒感到半分浪漫、情趣,只覺得突兀。
因為此前沒有半點鋪墊,楊昭對陳銘生動了心。
兩個人的感情發展,快得沒來由。
雖然愛情本就是件沒來由的事,但僅限于當事兩人。這畢竟是在拍電影,情感脈絡是要讓觀眾看到的。
至少得有一場戲,幾個眼神,兩三個小動作,讓觀眾心里能有個底,明白這兩人對上了眼。而不是像《那個不為人知的故事》里這般,請吃碗餛飩的功夫,女主就無法自拔了。
沒來由的感情只是影片愛情“不好看”的原因之一。
對BGM毫無節制的濫用,則是它失敗的另一大因素。
電影里無數次出現MV一般的橋段,BGM響起,畫面上沒有劇情,給到兩人幾個特寫。
一次兩次三四次,五次六次七八次。
BGM這種東西就像眼淚,唯有關鍵時刻流出來才動人。無盡無休的哭,只會讓人覺得吵鬧、厭煩。
可導演顯然不懂這個道理,全片七八成的戲份,都要以BGM佐之。
后來我想了想,導演這應該也是不得已為之。我甚至能想像到,他在剪片過程中,看到男女主莫名的對視,自己都看不下去,所以選擇加入BGM來緩解尷尬。
以后有條件了,玩心重的影迷朋友可以試著去掉影片中的BGM再去看情節,我想該別有尬味。
以上這些,還不是《那個不為人知的故事》最致命的缺點,全片最讓人難以接受的部分,則是臺詞。
電影中充斥著大量,看起來很文藝、很清新的句子。
“我能用我枯竭的心靈”“某個山間靜謐的白塔”“那個過客是否還能進入你的夢”······
不止是女主的獨白,包括兩個人的對話,大庭廣眾下,街頭夜市旁,“我的欲望是真的,我的感情也是真的,我坦坦蕩蕩。”
我雖然沒看過原著,但我打包票,這些句子都是導演從原著里所摘抄,并原封不動地將文字從小說搬到了電影里。
可事實是,生活中沒人會這么說話。有的文字就只適合以書面的形式出現,一旦說出來,味道就大變。但在這部影片里,通過女主角之口,觀眾幾乎要被這種極為書面的臺詞包圍了,從而使得整部作品都浮到了半空中,難以落地。
影片唯一值得一提的優點,大概就只有邱澤的演技了。
有場戲是在篝火旁,陳銘生囁囁嚅嚅地說“楊昭,你愿不愿意······”
潛臺詞自然是愿不愿意嫁給我。應是想到了自己的處境,所以他說的相當猶豫,非常不干脆。
邱澤把角色那股吞吞吐吐,嘴角半開不開,話含在嘴里,差一點就要掉出來但就是沒掉的狀態,拿捏得太好。
我看著都恨不得沖進銀幕把他的嘴撬開,把“嫁給我”三個字抖出來。
除此之外,我很難再挑出《那個不為人知的故事》半分亮點。
倒是缺點,我“如數家珍”。俗套的故事,浪費的設定,濫用的BGM,沒來由的感情,虛浮的臺詞······
影片最后,女主角一邊想著陳銘生,一邊吃著陳銘生教過她,卻被她做得發黑的糖醋排骨。 物是人非。
她哭了。 我笑了。
她說太難吃了,陳銘生。
我說太難看了,這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