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視綜編(綜合自:人民日報海外版、三川匯文化科技、無界AI、中國文藝網)
隨著云計算平臺的搭建和數據量的爆炸式增長,生成式人工智能(AI)在藝術領域的應用變得日益廣泛,在多種技術交織而成的新型創作語境中,文藝創作迎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AI技術正在重塑影視工業的全流程,并為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聽體驗。
日前,導演張藝謀宣布將執導劉慈欣的科幻經典《三體》,引發了廣泛關注。這不僅是張藝謀踏入科幻領域的重要一步,更是對人工智能技術在電影產業應用的一次大膽嘗試。
在接受專訪時張藝謀表示,正在組建一個由年輕“90后”精英組成的人工智能團隊,以探索新科技在電影創作中的可能性,力求將這一宏大的科幻故事呈現得更加精彩。
在談到人工智能的具體應用時,張藝謀提到,團隊正在學習借鑒過去的數千部科幻電影和游戲中的設計,利用AI技術幫助創造外星飛船的視覺效果。
他指出,中國的特效團隊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關鍵在于與合適的特效總監合作,以確保能將《三體》中蘊含的中華文化元素以生動的視覺呈現出來。這個過程中,AI不僅是工具,更是激勵創新的重要力量。
張藝謀表示,他的目標不僅是制作一部視覺震撼的科幻片,更希望通過《三體》講好中國人的文明觀和價值觀。顯然,這部影片不僅承載著文化輸出的使命,也表現出藝術家對技術與情感結合的探索。張藝謀強調,講故事仍然是電影創作的核心,AI技術的引入應以增強敘事效果為前提。
通過引入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張藝謀希望不僅能提升影片的技術水準,更能給傳統電影創作帶來新的思路。他表示,依靠新科技的力量,可以重塑觀眾的觀影體驗,實現藝術性與娛樂性的完美融合。
對于中國電影行業而言,張藝謀的嘗試無疑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展示了傳統藝術與現代科技結合的巨大潛力。通過不斷地創新與突破,中國電影有望在國際舞臺上贏得更高的地位,講述更多動人的中國故事。
AI+微短劇,風口的雙重疊加效應
從博納影業傾力打造的AI科幻微短劇《三星堆:未來啟示錄》,以1.4億傳播總量震撼業界;到快手首發的AI古風奇幻微短劇《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五集播放量即破5200萬,全網話題曝光量超4.3億……當下越來越多的AI短劇作品出圈,這些作品不僅有亮眼播放數據,觀眾端的反饋也非常熱烈。
今年3月,央視頻 AI 微短劇啟播暨 AI 頻道正式上線,我國首部 AI 全流程微短劇《中國神話》面世。由一個個經典神話故事起筆,借助AI技術拓展人們對神話的常規想象,將上古傳說和現代文明相結合,共制作六集:《補天》《逐日》《奔月》《填?!贰吨嗡贰秶L百草》。該劇主要使用了“文生劇本” “文生圖”“文生視頻” “圖生視頻”和“文生音頻”五個AIGC相關功能。
AI短劇《中國神話》劇照
在《中國神話》之外,央視頻還對AI進行更加深入地探索和布局,包括以經典典籍為藍本打造的AI微短劇《AI看典籍》、聚焦文旅推出AI微短劇城市品牌傳播計劃、上線“AI視界”頻道、打造《央視頻AI晚會》等。
對于整個影視行業而言,《中國神話》的AI全流程制作,探索出了一種全新的創作模式和生產流程,而央視頻作為國家級媒體,主導的系列AI項目也已經產生了充分的示范和輻射效應。
今年7月,網絡微短劇《三星堆:未來啟示錄》在抖音播出。播出期間,#抖音首部AIGC科幻短劇上線##三星堆AI短劇大結局文明重啟##AI撞破科幻短劇視效天花板#等相關話題詞多次登上熱搜榜,全端傳播總量超過1.4億次。
《三星堆:未來啟示錄》片段
AIGC影視作品正在接受整個消費市場的檢驗,并且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
從文生圖、圖生圖到圖生視頻、文生視頻,AI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但能夠如此之快地投入到商業應用中,并為影視行業帶去顛覆性的變革,這應該是很多人都難以想象到的。
不管是橫屏短劇、還是小程序豎屏短劇,想推出爆款難度并不低。為什么以上AI短劇能夠殺出重圍?除了自帶 “央視首部AI全流程短劇”、 “中國首部AIGC原創微短劇” 等宣傳噱頭外,題材差異度優勢、超出觀眾預期的制作效果,都為其加分不少。
在題材方面,重特效、奇幻科幻交織、深度文化探索是出圈AI短劇共同的內容特點。在多數傳統短劇卷甜寵愛情、婆媳矛盾、穿越喜劇等現實類型時,AI短劇已經避開了傳統實拍難實現的蹊徑。
無論是《中國神話》對上古傳說的再現,還是《三星堆:未來啟示錄》結合古蜀文明與未來科幻的敘事,AI短劇都保持著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在“科幻/奇幻/災難/動畫”類型道路上走得非常穩健。
《三星堆: 未來啟示錄》片段
在置景方面,AI短劇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包括浩瀚的宇宙、深邃的海底,或是遙遠的歷史時代,AI短劇都能通過算法模擬出逼真的環境,為觀眾帶來身臨其境的視覺體驗。
《三星堆:未來啟示錄》就匯集了諸多“燒錢”的大場面,如發生異變的金字塔古文明遺跡、人工智能超腦對決人類的末日場景、三星堆背后的古蜀國文明,場面宏大且代入感極強。
在人物造型方面,由于AI技術能夠輕松實現角色的變形、換裝等特效,使得人物造型更加豐富。在非自然生物的創作上,AI技術更是展現出了驚人想象力,通過復雜的算法模擬出非自然生物形態、動作乃至行為模式,創造出實拍無法達到的效果。
中國第一家AI原生影視公司星賢文化創始人陳坤在接受《科普中國》的記者采訪時說:“別人拍一部電影可能用一年時間,花費幾千萬,而借助 AI 的能力,制作一部電影的時間和資金,也許能變成過去的十分之一?!?/p>
今年7月,他帶領團隊制作的原創奇幻微短劇《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正式亮相快手平臺。AI 技術的融入為這部短劇帶來了極強的視覺沖擊。以其預告片鏡頭為例,水神共工從山里掙脫而出,起身抬頭,毛發飄逸,面部猙獰,肌肉線條流暢,周圍山石崩塌。這種特效鏡頭在傳統影視的成本很高,但依靠AI驅動,只需要一張圖片。
《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片段
正如導演陳坤所言,“AI 影視在發展的前期,能和傳統影視 PK 的地方,一定是傳統影視的痛點?!?重特效科幻奇幻題材,便是傳統影視的一大痛點。
AI在影視制作中的深化融合之路
AI技術為影視制作帶來了更多可能。但目前,其深度應用仍處于起步階段,業內人士認為,繼續拓展“AI+影視”的發展邊界,需要更多耐心。
在首屆中國數字藝術大展上,觀眾與作品《后人類·賽爾》中的數字人“賽爾”互動。新華社記者 韓傳號攝
李曉攀認為:“雖然AI已經能開始應用于影視制作的全流程,替代一些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工作,但目前一站式工具的缺乏,限制了AI在影視制作中的深度參與。AI要全面改變影視行業仍需時間。不過,未來的影視制作中一定少不了AI的身影。”
比如,目前AI在進行劇本創作方面還無法替代傳統編劇角色。四川師范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教授何武認為,AI協助影視劇本內容創作,能夠幫助編劇提升工作效率,甚至可以短期解決編劇創意貧瘠的問題。“不過,在算法感知的這個陷阱下,內容創作仍是影視行業的重中之重,好的劇本是要促進與人共情,而這是AI很難達到的層次?!?/p>
AI技術是否能夠同時兼顧場景設置、人物出場和劇情推進等電影要素,有效處理整體敘事節奏,同樣值得關注。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塔娜認為:
一方面,從業人員在擁抱AI技術、學習相關技能的同時,應更加注重作品的創意性和創作性,賦予影片獨特的思想內涵和生活溫度;
另一方面,AI具備強大的優化和迭代功能,在大量的文本學習和重復訓練下,AI生成的影片在邏輯性和連貫性上將不斷提升,情感屬性也有望得到加強。 “因此,我們不可低估技術對影片未來的顛覆性影響。 ”
盡管尚有諸多不足,但AI技術將改進繼續影視制作方式仍備受期待。AI技術不僅能提升影視生產的效率,還可以通過基于自然語言處理、深度學習模型、預訓練算法等技術的大數據分析,把握觀眾喜好,為制片方提供關于劇本市場需求、受眾喜好等方面的準確信息,輔助影視公司在電影籌備初期充分調研、找準定位。
“AI正在重塑影視工業制作的全流程,算法會讓影視內容的生產變得簡單、省時,AI相關的影視內容可能會迎來爆發式的增長。”塔娜表示,AI技術還能打破影片制作的壁壘,讓普通用戶也能參與到影視內容的創作中來,用戶參與式的影視內容將帶來更個性化的娛樂體驗。
綜合自:
《 人民日報海外版 》:“AI+影視”打造視聽新體驗(作者:李 貞 宋佳航)
三川匯文化科技:擁擠的影視+AI賽道,為何是AI短劇率先跑出圈?(作者:芬達)
無界AI:緊跟央視!趙露思《珠簾玉幕》啟用AI,現在的古偶是懂用小錢辦大事的!
中國文藝網: 張藝謀: 組成AI小組 用人工智能執導電影《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