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讓我們恭喜董子健的導演首作《我的朋友安德烈》,獲得了今年東京國際電影節的最佳藝術貢獻獎?。。?/p>
哇?。。?/p>
非常有排面?。?!
小董你真的可以?。。。?/p>
說起來很有緣份,《我的朋友安德烈》是我們今年在東京國際電影節看的第一部電影。
所以,也是一上來給了我們一個開門紅。
第一次做導演的董子健,表現比我們想象中要更穩,也帶來了不少的驚喜。
不僅自編自導自演,電影還是改編自雙雪濤的同名小說,且,找來了好朋友劉昊然主演。
在這部電影里,你也會再一次看到那個很有靈氣、很有少年感的劉昊然。
甚至你會覺得,對啊,劉昊然就該是這個樣子嘛。
果然,還是最懂你的人最會拍你!
如果你很喜歡雙雪濤原著的話,也可以放心。
因為,你既會在這部電影里看到一些獨特的作者氣質,而這也恰好與小說的精神非常契合。
或許可以這樣說——是董子健選擇了這個故事,故事也選擇了他。
在雙雪濤的諸多小說里,《我的朋友安德烈》是比較特別的一部。
一方面,它改編自雙雪濤舊友的經歷,本身就存在一層現實主義的底色。
另一方面,它的主題——童年、同學和成長,也更具有普適性。
相比起雙雪濤其他的作品,《安德烈》和讀者的距離是更近的。
可能也正是基于這一點,在電影改編的過程中,董子健將敘事從插敘改成了雙線并行。
看完電影,你會覺得這其實是一個很妙的改編思路。
在影片現在的時間線里,李默已經成家立業,千里迢迢回鄉為父親奔喪。這一路上因為大雪封路,所以變得異常艱難。
好在,他遇到了昔日的朋友安德烈,兩人得以結伴同行。
借由這樣的一種形式,董子健將我們所有人,都轉變成了故事里的“我”——
我們踏上一場更為具像化的旅途。它由過去和現在的影像交織而成,它伴隨著謊言、逃避和自我欺騙,是被美化的記憶和迷霧重重的現實。
但最終,它將直抵一個人的內心。
多年的隔閡,就像那場塵封的大雪,終將在這漫長的路途中消弭。而在到達終點以前,丟失的童年和真相,也將要浮出水面。
在故事的兩條敘事線里,影像的風格可謂大相徑庭。
現實是冷峻的,漫天大雪讓人感受到無盡的隔閡。在一個又一個寒冷的雪夜,人徒勞地握著方向盤,車前燈像凜冽的刺刀,一下下地扎進黑暗里。
這也是導演的刻意為之。無論演員的狀態,還是鏡頭語言的鋪陳,都在營造一種距離感,或者說,制造一種懸念。
他們被大雪埋在了現實,困在了現實。他們丟失了過去,也不知道未來在哪里。
與之相比,回憶反而是溫暖的、是真切的。它和觀眾之間沒有距離,因而被勾勒出了一層人情世故的煙火氣。
回憶里所講述的,是兩個“差生”的友情。
李默是一個看起來沒心沒肺的初中生,調皮、愛踢球,“不聰明”。
他的好朋友安德烈則是一個“不正?!钡奶觳拧K懽映?,超有個性,他又很聰明,小小的腦瓜子里思考著許多深奧的哲學問題。
唯一的缺點,就是“不正?!?。
盡管有著極佳的理科天賦,他數學考試卻只能考32分,比李默考得還爛。
為什么呢?
并不是因為他不會做卷子,而是他覺得老師教的定理太啰嗦,想把公式改得簡單一點。
影片的前半段,娓娓道來地講述了一段劍走偏鋒的友情。兩個邊緣化的少年,兩個不被看到的“異類”,坐在教室的角落里,互相取暖,治愈彼此。
安德烈是個“怪”小孩,沒有人懂他,只有李默可以懂。
李默也是個“笨”小孩,沒有人欣賞他,只有安德烈相信他能做第一。
他們都很孤獨,但因為有了彼此,所以不再孤獨。
在影片后半段,故事逐漸揭示了少年們笑容背后傷痕累累的一面,敘事的視角也逐漸變得更為宏觀。
當你看到了他們的家庭和他們所身處的時代,也就更加看到他們對于彼此的意義。他們承載了彼此的夢想和希望。要改變,要離開,要在圍困和出走之間找到自己的路。
明確了這一點之后,再回到影片的開頭,也就更能理解到雙線并行的深意。
成年后的李默已經走出去了,那么,他為什么還要回來呢?
如果說,童年回憶所描述的是我們人生的上半場,是對抗、掙扎和逃離。
那么,成年后的李默,則讓我們看到了人生的另一面。
成長并不總是一件美好的事,它也意味著陣痛、失去。
我們都在長大的過程里,丟失了一些東西。這背后是無奈,是妥協?;蛟S你可以逃離,但總有些東西無法割舍。它們是你永遠要背負的東西,是你人生的一部分。
這場被圍困的旅途,其實也是李默重新找到自己的旅途。它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種作者性的自省。
而對于李默來說,安德烈到底意味著什么呢?
或許,故事的答案,早就藏在問題本身。
他們既是命運的共同體,也是一對截然相反的對照組。
你是“李默”,你曾遇到過這樣的一個安德烈,旁觀他的命運。你是“安德烈”,你心里刻著“烈”的座右銘,你曾想要變成他。
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曾有過那個反叛的階段,想要對抗權威、對抗規則,想要做自己、只做自己,保留全部的自己。
但最終,大部分人還是順應了社會的規則,長大成人。你不再迷茫、不再懵懂,而只是變得平靜。
而在我們身上,屬于“安德烈”的那個部分,則被拋在身后,永遠地成為了回憶里,一種逝去不再的純真。
從這個層面來說,影片所講述的故事看似并不復雜,卻有著很豐富的表意。它講述的是成長,是告別,是初心,是時代。
抽絲剝繭的回憶,真相的層層揭開,也體現了導演對于雙線敘事的駕馭能力。
而借由這樣一場旅途,作為觀眾的我們,也觸碰到了自己的童年。像在照鏡子一樣,在搖搖晃晃的車窗里,重新追尋起那些鏡花水月的回憶。
鏡頭追尋的是李默和安德烈的過往,我們想到的卻也是自己。
這是一部不能被劇透的電影,這也是一部不需要被劇透的電影。
我們的答案都寫在故事本身,在人物的每一次笑和淚里。
最后,也想要提一提這部電影里,演員們相當出色的表現。
在技術層面上,電影的視聽語言是冷靜而克制的,它以一種觀察者的視角,慢慢地構建起了整個敘事的框架。
而演員們的表現,則填充了故事的血肉,和人物的靈魂。
劉昊然和董子健所飾演的,分別是成年的李默和安德烈。
看到不少評論用“破碎感”來形容劉昊然的表演:的確如此,他所飾演的李默承載了這個故事里,更為復雜的部分。
對于李默來說,他的困境不僅在于父親離世,擊碎他的,也是混沌的現實。
長大成人后,人性便是復雜的、是灰色的,是不斷在尋找之間迷失,不斷在得到和失去之間權衡。
但,這也是他需要面對的現實。他終將要與這樣的現實和解。
許多場劉昊然和董子健的對手線,在當下觀看的過程中,或許我們會覺得有些迷惑不解。
事后跳出來看,則會發現,兩人的表演的確是準確的。
也難怪小董會忍不住一次次地選擇用特寫鏡頭對準他們。每次的對手戲,每次的正反打、眼神逼視之間,皆是不能言說的情緒的流露,是靈魂罅隙里的交匯和碰撞。
秘密就掩藏在他們凝視彼此的瞳孔之間,吸引著觀眾一同去探尋答案。
小演員的表演同樣讓人驚喜。
韓昊霖是我們這幾年非常關注的一位小朋友,他在《我和我的祖國》《慶余年》里都有著非常神乎其神的表現。
萬萬沒有想到,在這部電影里,他仍然還能有突破。
他的表演成熟、豐富、富有層次感。他讓原著里的那個人小鬼大的安德烈,跳出了雙雪濤詼諧又冷峻的文字,真實地活了過來。
有時候,你覺得安德烈像一個世外高人,一個俠客。他什么都懂,什么都看透,什么都不在乎。
有時候,你又會覺得心疼,因為這樣一個他,也只是個孩子。他也被困在了校園和家庭里。他離不開。
在那個看似瘦小的身體里,藏著一個早慧的靈魂。然而,這終究是不被社會所接納的慧極必傷。
因此,當他每一次望向李默,那樣復雜的、燦爛的笑容,盛滿了愛、期待,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哀傷。
世界不曾善待他,他接受了自己的命運,但他希望他燃燒自我的光,能照亮李默的前路。
在這一層面上,安德烈是李默的光,李默也是安德烈的光。
遲興楷的好,則在于另一種少年氣。
他好在純粹,好在真情流露。在他身上,你感受不到太多表演的痕跡。李默就是他,也只能是他。
而他之所以能夠吸引安德烈,正在于這種真摯、質樸。他就像一塊未經打磨的璞玉,閃耀著少年時代的獨特光芒。
電影看到最后,你會明白,成年后的李默丟失的不僅是安德烈,也是這個璞玉般的自己。他再也不可能是那個純真的少年,他永遠丟失了自己的少年時代。
韓昊霖和遲興楷的表演是相得益彰。他們在這部電影里同樣重要,缺一不可。
另外不得不提到的,還有你的老舅董寶石。
很驚訝,老舅居然是會演戲的,而且演得非常好。
他不僅演活了一位東北的父親,還貢獻了影片最高光的戲份之一。
這里就不過多劇透了,總之,那場哭戲真的震到我了,那也是一個父親平靜破碎的時刻。
同樣,這場戲之所以重要,在于你將從父親身上,看到現在的李默的影子。
這一層人物關系很重要,這同樣可以幫助你更好地去理解李默,去理解整個故事的表達。
總之,還是很喜歡《我的朋友安德烈》的。
作為一部新導演的首作,這部電影當然沒有那么完美,但也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
最重要的是,它是一部很純粹的作品。它尊重了原著,尊重了觀眾。
至少,作為導演的第一步,董子健還是走得很穩的。
也許作為導演,他并沒有那么大的野心,他只是想講一個故事,只是恰好對于這個題材,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表達欲。
但這樣的狀態,就是對的。
對于新人導演來說,能找準自己的風格,找到自己適合走的路、擅長的方向,是最難得的。
現在看來,董子健正走在這條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