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政策層面不斷調整,市場逐漸回歸理性,2023年,房企在投資開發上也日趨謹慎。
隨著政策層面不斷調整,市場逐漸回歸理性,2023年,房企在投資開發上也日趨謹慎。
4月30日,中國房地產報記者統計了50家上市房企2023年存貨情況,從統計結果來看,截至2023年年末,50家上市房企存貨規模為7.53萬億元,較2022年末下降10.88%,存貨總量持續下降。
從單個房企存貨規模來看,2023年有10家房企存貨規模超過2000億元。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沒有一家房企存貨規模超萬億元。其中,保利發展、萬科A、融創中國、綠地控股4家存貨規模超5000億元,分別為8695億元、7017億元、5771.49億元、5679億元。
在50家上市房企中,2023年末較2022年末存貨出現下降的企業有42家,其中萬科A存貨減少最多,為2054億元;綠地控股次之,為1154億元。其他8家房企存貨均出現增長,2023年存貨增長區間在2.46億元至314億元間,其中存貨增量超過百億元的僅兩家,分別是華發股份、越秀地產,增長值分別為314億元、292.05億元。
提到房企存貨就不得不提房企存貨周轉率。
存貨周轉率是反映企業營運能力重要指標之一,用來測定企業一定時期內存貨的周轉速度;存貨周轉率越高,表明企業存貨資產變現能力越強,以及占用在存貨上的資金周轉速度越快。
根據中國房地產報記者統計的數據顯示,2023年50家上市房企平均存貨周轉率為0.417次/年,較2021年末存貨周轉率平均上升了0.01次/年。
其中,大華股份的存貨周轉率為2.91,華夏幸福的存貨周轉率為0.12,這兩者分別為存貨周轉率統計數據中最大值和最小值。
面對復雜的市場行情,企業開始注重存貨的結構調整,加快滯重項目的出清,回流資金保證資金健康,推動保交付按質按量完成。此外,企業也開始積極推動經營投資策略變革,通過強化優勢區域、核心區域的投資優勢保證銷售增長的穩定性。
2024年,中國房地產市場整體仍處于調整態勢,盡管企業不斷加大營銷去化力度,政策環境也趨于近十年來較寬松階段,但市場復蘇動能仍略顯不足。
從統計的50家上市房企2024年銷售目標來看,除越秀地產、美的置業、濱江集團、綠城中國外,其余上市房企對2024年銷售目標較為謹慎,大多判斷將維持在近年平均水平。
3月26日,越秀地產公布2023年年度業績報告并舉行業績發布會。越秀地產董事長兼執行董事林昭遠表示,2024年的銷售目標定為1470億元,較2023年銷售成績增長幅度約3.5%;在美的置業業績會上,其管理層表示,2024年美的置業的銷售目標是550億元左右,整體供貨約1100億元~1200億元;濱江集團提出2024年銷售額1000億元以上、占行業總規模的1%;綠城中國則透露,2024年銷售目標爭取與2023年合同銷售3011億元持平。
與上述房企有明確銷售業績目標不同的是,大部分房企在業績會上對目標業績進行了模糊化處理。如新城控股管理層在業績會上回應,公司預計2024年可售貨值約850億元(含2023年末已推未售及2024年計劃新推),公司將根據市場情況靈活調整推貨節奏。另外,公司計劃2024年實現商業運營總收入125億元,較2023年增長11%。
對于2024年目標,中國海外發展副總裁郭光輝在2023年業績溝通會上表示,房地產市場仍處于上下半場的轉折期,不確定性強,但房地產行業企穩向好的積極因素在增加。
不難看出,當前規模已不是公司最關注的指標,而是更聚焦保交付、穩定經營、現金流安全等問題。
進入2024年,房地產經營環境仍然充滿不確定性。在行業調整過程中,開發模式和組織變革將進一步重構。因此,房企還需做好應對策略,保證自身流動性安全,逐步修復購房者預期,不斷向市場傳遞積極信號。
整體來看,未來的房地產市場仍是機會與挑戰并存。一方面,房地產發展新模式下行業發展潛力巨大;另一方面,在城鎮化的數量和質量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