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截圖
幫助用人單位虛假招聘殘疾人的行為,已然成為一樁“生意”。4月7日,央視《財經調查》記者發現,有知名中介專門提供“殘疾人證掛靠”,幫企業虛假用工:殘疾人“出租”殘疾人證,名義上成為企業員工,但不用到崗;企業給員工發工資、交社保,但多為當地最低標準;中介將每月的多半工資返給用人單位,再扣除中介費,剩下幾百元再打給殘疾員工。
據勞務中介公司人員透露,企業之所以錄用殘疾人,主要是為了減免“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報道中披露,為降低風險,中介公司和殘疾人全程不見面,完全依托網絡交流轉賬。而在人力公司的眼里,中介掙的是小錢,用工企業才是這樁生意的真正受益者。
殘疾人證是國家為了保障殘疾人權益而設立的重要證明文件,其初衷是為了讓殘疾人能夠享受到相應的社會福利和就業優惠政策。然而,當這份證明被別有用心的人用作謀取私利的工具時,其本質便被扭曲了。這種虛假的用工模式,看似為殘疾人提供了就業機會,實則將他們置于了一個被利用、被損害的位置。在這樣的模式下,殘疾人怎么可能實現真正的就業?
不可否認,現實中一些企業對殘疾人就業的幫助,只停留在口頭上,實際上對他們的勞動能力充滿偏見。一些企業之所以愿意錄用殘疾人,并非出于對他們勞動價值的肯定,而是為了規避支付高額的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白庥脷埣踩俗C”的行為,對于殘疾人來說,貌似暫時得到了利益,其實縱容了企業將殘疾人當作“逃費”工具使用。在這樣“一手交證,一手交錢”的生意中,所謂的“殘保金”制度設計,完全背離了初衷,加劇了勞動力市場對于殘疾人尊嚴的盤剝。
當“殘疾人就業”成為生意,這種行為對勞動力市場的危害也是顯而易見的。一般而言,勞動力市場的正常運轉,依賴于信息的真實性和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當虛假的用工信息充斥市場時,不僅會擾亂市場秩序,還可能導致勞動力資源的錯配和浪費。更重要的是,這種行為還可能導致其他真正需要就業崗位的殘疾人被排擠,并進一步加劇這一群體的就業困境。
幫助殘疾人就業,本來是良善社會的基本道義,也是殘疾人融入社會、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途徑。但從這次調查中,人們看到了一種被異化的就業模式,這種模式下,殘疾人的就業權利被當作了牟利的籌碼,而所謂的“工作”則成了一場徒有其表的鬧劇,何其哀哉。在殘疾人就業的問題上,社會當不能容忍任何形式的“生意”和“貓膩”,必須斬斷這種不道德、不合法的利益鏈條,提高對殘疾人的關注度和尊重度,真正守護他們的權益和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