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和鳥山明,誰更偉大?
最近,鳥山明的去世引發世界轟動,很多人在網上提出了這個問題。
問這個問題的人,沒搞懂動畫和漫畫的區別。
日本的漫畫業很發達,《鐵臂阿童木》的作者手冢治蟲是開創者,被稱為日漫之神。
而鳥山明是“神找到的那個人”。
他將日本的分鏡敘事發揚,看他的漫畫如同看一部電影,他的《龍珠》火遍全球,在中國影響了一代人的成長。
宮崎駿不一樣。
他也畫漫畫,他的《風之谷》在雜志上連載過,但他畫漫畫是為了拍電影服務的,漫畫是兜底的,更容易為拍電影拉來投資。
所以嚴格來說,鳥山明是畫漫畫的,宮崎駿是做動畫電影的,兩個人不是一個賽道的。
非要對比的話,鳥山明的《龍珠》在全球的知名度更高,宮崎駿在影視圈的藝術成就更高。
兩位大師都有個共同點——喜歡打退堂鼓。
在日本,漫畫家是一個拿命換錢的職業,特別是畫長篇漫畫。
不僅要構思故事,還要伏案畫畫,雜志要連載,就要拼命壓榨漫畫家,很多漫畫家是用生命在創作。
當他們的一部長篇爆火后,常常會選擇隱退或者畫短篇來躺平,因為畫長篇是真的折壽。
鳥山明也一樣。
他早年靠一部《阿拉蕾》風靡日本,30歲出頭實現了財富自由。
他本來打算提前退休了,《龍珠》最初是他創作的短篇搞笑漫畫,畫風延續了阿拉蕾的風格,故事直接模仿《西游記》,甚至主角都叫孫悟空。
沒想到《龍珠》出版后比《阿拉蕾》還火,漫畫社《少年JUMP周刊》當然不肯放過這個搖錢樹,逼著鳥山明畫下去。
鳥山明只好在故事里加入了“天下第一武道大會”,將搞笑漫畫變成了熱血格斗,將短篇畫成了長篇,這次轉型讓《龍珠》火上加火。
鳥山明在畫完“弗利薩篇”和“人造人篇”時多次想封筆,在多方面的壓力下硬著頭皮花完了42卷“魔人布歐篇”,他形容“自己就像被人拿著槍逼著在創作”。
就是這么一部被逼著畫完的作品,成為世界漫畫史上的巔峰之作。
宮崎駿也是類似的。
他今年83歲,拍了13部動畫長片,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好萊塢很多動畫制作公司如皮克斯動畫就是在他的啟發下創立的。
畫漫畫難,拍動畫電影更難,在漫長的職業生涯里,宮崎駿也曾兩次打退堂鼓。
第一次是1997年,他拍完《幽靈公主》后萌生退意,后來在多方挽留下繼續奮戰,又拍出了《千與千尋》《哈爾的移動城堡》等巔峰之作。
人處在低谷時候,多堅持一會兒,下一個高峰就會到來。
第二次是2013年的《起風了》,老爺子這次真打算退休了,被再次挽留住了。
國內觀眾習慣將吉卜力工作室的動漫都稱為宮崎駿動漫,其實并非每部作品都是宮崎駿指導。
《起風了》之后,他幫助后輩拍片,扶持自己的兒子上位,很多人以為老爺子從此退居幕后了。
沒想到10年后,他帶著新作《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又名:蒼鷺與少年)來了。
在剛剛過去的奧斯卡頒獎禮上,《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戰勝了強敵《蜘蛛俠:縱橫宇宙》,拿下了第96屆奧斯卡最佳長篇動畫獎,這是宮崎駿第二次獲獎,實力詮釋了老當益壯。
這部電影在內地定檔4月3日,宮崎駿在中國擁躉甚多,但很多人可能沒想到,這部電影其實是他的電影,首次在內地上映。
片方在宣傳時打出了“告別之作”的字樣,這或許是宮崎駿第三次想要退休了。
整個4月是屬于宮崎駿的。
除了這部《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外,他的老片《哈爾的移動城堡》也定檔在4月30日。
該片改編自小說《魔法師哈爾與火之惡魔》,講述了被詛咒的少女蘇菲進入哈爾的移動城堡,兩人一起經歷奇幻冒險的故事。
最近幾年,藝聯已經連續重映了宮崎駿的《天空之城》和《紅豬》。
這部2004年的《哈爾的移動城堡》時隔20年被引進,在“告別之作”的加持下,被賦予了全新的意義。
宮崎駿曾對日本動漫頗有微詞,他曾言辭激烈地說:
“那些御宅族讓我很不爽,動漫完全是個錯誤,全是垃圾!”
具體垃圾在哪里?
宮崎駿補充:
“那些物化年輕女主的動漫非常惡心,我為什么要待在這樣的產業里?”
老爺子的批評一針見血。
日漫競爭很激烈,為了贏得市場,很多作者創作時向肥宅傾斜,創作大量意淫作品,幫助他們釋放壓力,日漫成為肥宅文化的一部分。
宮崎駿的作品完全相反。
他講述的都是色彩斑斕的童話世界,故事的主角永遠都是堅強勇敢的少女和溫暖純良的少年,看宮崎駿電影永遠都能感受到的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比如《龍貓》。
母親住院,一對姐妹跟著父親搬到新居開啟新生活,妹妹小梅在探望媽媽的路上開啟了冒險。
整部電影能感受到努阿暖的親情,不僅有為人父母的操勞,也有孩子對父母的報恩之情。
再如《風之谷》。
觀眾跟隨宮崎駿來到一個被戰爭摧毀,被霉菌覆蓋的可怕世界。
在觀看電影之外,作品還能煥發人們心中的環保意識。
還有《幽靈公主》。
煉鋼廠遍地,主角受到詛咒,這是人類野蠻發展后,大自然的反撲之力。
觀影過程除了欣賞美景,更能思索人和自然和諧發展問題。
其他作品,宮崎駿也都是將魔法與冒險相融合,用想象力和創意打造一個瑰麗多彩的幻想世界,再把一條簡單積極普世的價值觀融入其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目的。
《紅豬》輸出的是男人的浪漫情懷;
《魔女宅急便》輸出的是自我價值的尋找;
《崖上的波妞》,譜寫了一曲浪漫而深刻的海洋戀曲;
《起風了》,完成了宮崎駿多年追求的飛行夢想;
《龍貓》,用一只毛茸茸圓鼓鼓的龍貓,喚醒了我們沉睡已久的童心。
《天空之城》,用一個甜美的冒險,帶給大家娛樂性極強的體驗。
《千與千尋》,宮崎駿的集大成之作,包含了幾乎所有的冒險元素和美好的議題。
可以說,看宮崎駿電影,就是給心情蒸一個桑拿,整個人變得簡單而美好。
宮崎駿的三次隱退,如果說前兩次是“虛張聲勢”,這一次就有點“鄭重其事”了。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和他過往的作品都不一樣,片名就是一句犀利的發問,而影片本身更是一次巨大的顛覆。
本片的片名致敬了小說家吉野源三郎在1937年發表的同名小說,故事內容為宮崎駿原創的。
這一次他一反常態,用一個苦澀隱晦的故事,對自己的過往人生來了一次回溯與追問。
故事發生在二戰時期,少年牧真人接連遭遇不幸。
母親生病住院期間,父親出軌了妻子的妹妹,隨后醫院的一場大火讓母親喪命。
一年后,父親和挺著大肚子的繼母,組建了新的家庭。
牧真人在火災發生時,因為跑回去拿衣服耽誤了救媽媽的時間,他很自責甚至有了自虐傾向。
父親的出軌行為讓他對人性產生懷疑,當時世界在經歷二戰,整個大環境也讓他壓抑,真人找不到活著的意義,感受到的是全世界的惡意。
這不是童話故事,簡直是狗血倫理劇。
宮崎駿在撕開現實世界虛偽的假面后,沒有放棄溫柔表達。
片中很多角色讓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比如母親火美,她告訴真人:“成為你的母親,不是很好嘛?”她冒著生命危險生下了真人。
比如爺爺,他問真人,你的世界為何如此殘酷,這句話也是在問觀眾,呼應了片名。
真人在蒼鷺的指引下走進了塔樓,觀眾也進入了導演的潛意識,在那里我們和真人一樣進行了痛苦的內心博弈。
最后桃園的坍塌意味著結束,美好的烏托邦不在了,生活還要繼續。
這個結局不完美,但足夠撫慰人心。
它告訴我們世界并不美好,我們依舊可以自我療愈。
縱觀全片,畫風很宮崎駿,暗黑的故事讓人想起今敏的《紅辣椒》。
影片不斷在主角的夢境中穿梭跳躍,敘事很意識流,現實與幻想之中沒有一個清晰的映射,普通觀眾觀影時會覺得略微吃力。
本片的宣發很低調,因為相比于傳統的商業動畫,這是一部艱深晦澀的成人物語。
宮崎駿在83歲的年紀終于走出了舒適區,和喜歡他的觀眾來了一次直擊靈魂的對話。
影片上映后,引發了很多爭議,除了故事本身的晦澀外,宮崎駿的個人傾向也備受關注。
在韓國,很多人覺得影片的背景是20世紀40年代,剛好是朝鮮日治時期的末期。
他們說宮崎駿是夾帶私貨,用少年隱喻日本,把日本帝國主義塑造成戰爭的受害者。
而事實恰恰相反,這次作品里戰爭下主人公的思考,恰恰又打了日本人的臉。
宮崎駿的作品里一直有反戰主題,他本人也多次督促日本右翼勢力直面在二戰犯下的罪行。
在電影《紅豬》里,意大利飛行員波魯克被好友勸說回國效力,他拒絕道:
“我寧愿做一只豬,也不要做法西斯?!?/p>
2002年,《千與千尋》獲得奧斯卡最佳長片獎,宮崎駿拒絕赴美領獎,以此來表達他對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不滿。
2013年,《起風了》上映時,宮崎駿發布了一則聲明,批評安倍晉三為代表的政客抹除歷史的行為。
他本人因此受到本國民族主義者的攻擊,《起風了》因講述戰爭的無益,一度被貼上了反日的標簽。
2015年在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之際,他所在的吉卜力甚至舉行了一場新聞發布會。
宮崎駿在發布會上強調:
“侵略戰爭是一個毋庸置疑的錯誤,我們對它給中國人民造成的巨大傷害深表遺憾。有好多人想忘記這一切,但是這是永遠不可以忘記的事情?!?/p>
宮崎駿的電影語言是溫柔的,但是骨子里是很硬核的。
面對弱者,他給予最溫暖的心靈慰藉,但面對強權者,他敢做那個身先士卒的排頭兵。
他的電影值得多次重溫,你會在一些細節里,看到他堅定有力的態度表達。
藝術大師常常能跨越國界,擁有更高的視野和格局。
《哆啦A夢》里面,大雄和哆啦A夢連續三次用歡呼的語氣,說出“日本戰敗”的臺詞,這是態度。
《龍珠》火遍全球,里面的反派都有改過自新的機會,悟空拯救了宇宙卻依舊和妻道歉,這是態度。
宮崎駿的電影也是如此。
一部電影闡述一個簡單的道理,十三部作品如十三顆明珠,單看平平無奇,串聯起來就是他璀璨多彩的人生。
他的存在讓我們相信這世界的美好永不會辜負每一個善良的人。
皮哥預測這部新片票房破10億,也只是個起步,又一部經典“回憶殺”即將誕生,我們拭目以待……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一粒雞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