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由喜臨門睡眠研究院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和知萌咨詢機構研創,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4》在北京發布。來自社科院社會學所、社科文獻出版社、世界中醫藥協會聯合會睡眠醫學專業委員會、清華大學的專家學者等出席會議。
《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4》基于“智能時代的睡眠健康”的主題,全面分析了數字化時代對于大眾睡眠質量的深度影響,針對手機成癮、網絡使用對睡眠的影響以及公眾對智能睡眠產品和服務需求等進行了專題深度解讀。
2023年,63.7%的被調查者在22~24點上床睡覺,71.2%的被調査者在6~8點起床,48.2%的被調査者能在半小時左右入睡;每晚平均睡眠時長為7.37±1.35小時,與2022年的7.37±2.21小時持平。
報告顯示,2023年居民睡眠指數為62.61分,較2022年降低了5.16,較2021年降低了2.17。
相比2021年和2022年,2023年被調査者在主觀睡眠質量、睡眠潛伏期、睡眠紊亂、使用睡眠藥物、白天功能紊亂等上的得分均較高,說明被調查者的主觀睡眠質量更差、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入睡、睡眠紊亂程度更高、更多地使用睡眠藥物、白天功能更受影響。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智能手機在擴展了社交、娛樂和學習方式的同時帶來了手機過度使用和可能增長的手機成癮問題,手機成癮也是影響睡眠質量的重要因素。
報告顯示,通過對睡眠質量、手機成癮及其各維度進行相關分析可以發現:睡眠質量與手機成癮及其4個維度呈顯著正相關關系;睡眠質量的7個維度與手機成癮及其4個維度均呈顯著正相關關系。
因此,提高睡眠質量,需要降低居民的手機成癮程度。
整體來看,不同程度互聯網涉入職業群體每晚平均睡眠時長在8小時及以上的比例均低于50%。
對比來看,高互聯網涉入職業群體的短時間睡眠(6小時及以下)比例較高、長時間睡眠(10小時及以上)比例較低。
低互聯網涉入職業群體的短時間睡眠比例較低、長時間睡眠比例較高,但與中互聯網涉入職業群體的差距不明顯。
對于互聯網數字工作者而言,需要關注的是其辦公地點、時間、方式相對靈活,工作與生活的界限不清晰,因而其睡眠狀況更可能受到工作影響。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興起與發展,其應用領域不斷拓寬,為各行各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同時也為睡眠領域注入了全新的動能。
從理論層面來看,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為睡眠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框架,先進算法為睡眠研究領域帶來了新的研究思路,使得人工智能能夠模擬人類智能,實現對睡眠數據的準確分析并做出預測。
這些技術不僅可以幫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睡眠的生理和心理機制,還可以為睡眠實踐提供更有效的解決方案。
報告顯示,被調查者對人工智能的態度的積極維度的積極性態度得分高于對消極維度的包容性態度得分。
對人工智能的態度的積極維度的積極性態度平均分為3.50分,其中“人工智能有許多有益的用途”得分最高,為3.81分,被調查者對人工智能的態度的消極維度的包容性態度平均分為3.20分。
報告顯示,有30.45%的被調查者愿意使用智能睡眠產品改善睡眠,有31.64%的被調查者不愿意使用智能睡眠產品改善睡眠,有37.91%的被調查者對使用智能睡眠產品改善睡眠持中立態度。
報告對睡眠產品的消費需求展開進一步論述,提到不同群體對睡眠保健類產品、睡眠環境類產品、家居助眠類產品、AI科技類產品的消費需求程度均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對家居助眠類產品的消費需求均值為3.45,明顯大于睡眠保健類產品、睡眠環境類產品與 AI 科技類產品。
目前,家居助眠類產品的主要類型有助眠枕頭、床墊等,通過聚焦家居助眠類產品中的典型產品——床墊,能進一步分析不同群體對助眠產品功能的需求。
報告顯示,不同群體對床墊功能的需求總體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均值最大為 3.73,最小為3.13,均大于中間值2.50;不同群體對助眠放松按摩功能的需求最大,第二是多角度睡姿功能,第三是舒適喚醒功能。
在市場供給方面,可以增加對床墊使用場景的關注,為改善睡眠提供更合理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