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在中國市場、特別是國內新能源市場上有些喪失“存在感”,但跨國車企的全球影響力和賺錢能力仍然強大穩健。
近期,大眾、奔馳、福特、通用、斯特蘭蒂斯、現代等跨國車企紛紛發布2023年年度銷售數據或財報,部分“失意”中國市場的跨國巨頭營收與盈利仍然創下新高,高利潤的燃油車產品是巨頭們吸金的利器。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背景下,一些跨國車企的電動化轉型計劃也出現放緩趨勢。
奔馳汽車。奔馳供圖
多家跨國車企營收創新高
本月初,大眾汽車集團發布2023年財報。數據顯示,大眾汽車集團2023年在全球范圍內共交付924萬輛汽車,僅次于豐田,同比增長11.8%;銷售收入增長15%,達到3223億歐元。
日韓車企這兩年在國內市場上的日子不好過,其所聚焦的中低端市場被比亞迪、吉利、長城等自主品牌蠶食,份額大幅縮水,電動化產品更是“卷”不過國內日新月異的新車型。然而,從年終業績來看,豐田、現代在全球市場的成績單依舊亮眼。
豐田汽車集團2023年全球銷量1120萬輛,同比增長7.2%,連續4年位居全球首位。豐田預計,2023財年(截至2024年3月)的合并凈利潤將同比增加84%,折合人民幣約2189億元。現代汽車集團2023年財報顯示,全球累計銷量超730萬輛,再次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集團。現代與起亞累計營收折合人民幣1.4萬億元,累計凈利潤折合人民幣1284.7億元。
美國方面,通用汽車去年凈收入1718億美元,同比增長10%;福特汽車總收入約1762億美元,同比增長11%。歐洲方面,擁有標志、雪鐵龍、克萊斯勒等品牌的斯特蘭蒂斯集團去年營收1895億歐元,凈利潤186億歐元,同比增長11%;梅賽德斯-奔馳去年營收1532.18億歐元,同比增長2.1%,凈利潤145.31億歐元,同比下降1.9%。
在這些車企的財報或銷量數據中,“創歷史新高”被頻頻提及。而細觀其產品結構,燃油車產品依然是撐起盈利的主力。比如,豐田全球汽車汽車銷量中,純電動汽車占比不足1%;通用汽車純電動銷量占比僅為2.9%;福特沒有公布純電動車型銷量,但財報顯示其電動車業務虧損了47億美元;近兩年大舉發力電動化轉型的大眾汽車,其純電車型在集團交付量中的占比也只有8.3%。
巨頭觀望歐美電動化放緩
除了更為成熟的燃油車產品線所帶來的高利潤,歐美消費者擁抱電動車的熱情下降,也促使跨國巨頭紛紛放慢轉型腳步。
近日,美國宣稱將放寬“2030年減少尾氣排放以及提高電動汽車銷量”的目標。去年9月,英國宣布將“2030年燃油車禁售令”推遲到2035年執行。2023年年底,德國宣布為應對預算缺口,德國經濟部提前結束電動汽車補貼,這個時間比預計提前了一年。
當前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背景下,不僅歐美政府紛紛放緩電動化轉型步伐,不少歐美消費者也受購車和用車成本影響而向燃油車傾斜。汽車市場調查機構JATO Dynamics的報告顯示,從汽車均價來看,歐洲電動車平價價格為6.68萬歐元(約52.1萬元),美國為7.16萬美元(約51.5萬元),遠高于中國電動車均價(約23.6萬元)。
歐美市場對電動汽車需求的降溫顯然影響了車企的轉型計劃。去年12月,奧迪新任CEO高德諾表示,短期內將繼續推廣內燃機、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放緩純電動汽車推出的速度。從去年至今年,福特不斷削減電動化上的投入,包括減少產品產量、縮減投資、推遲工廠建設等。
近期,奔馳向投資者保證將繼續改進其內燃機車型,到2027年將推出全新的內燃機車型陣容。不過該公司也重申新能源轉型決心不變, 預計在2030年前新車銷量中新能源車型占比最高將達50%。 在最新一份聲明中,奔馳稱,將采取一切必要步驟推進電動化,在戰略上保持聚焦,同時保持靈活性;在不具備條件的市場,將繼續帶來電動化的內燃機車型。
押注未來中國持續發力新能源
盡管歐美市場趨冷,但中國市場依然火熱。今年開年,比亞迪、特斯拉兩大龍頭企業打響車市新一輪價格戰。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在國內市場推出的新能源新車型將達到106款,創歷年之最。
正在進行的全國“兩會”上,持續發展新能源的積極信號也在不斷釋放。國務院國資委主任張玉卓在“部長通道”集中采訪時對于央企新能源轉型不及民企這一現狀,直接“喊話”一汽集團、東風集團和長安汽車三大央企,將對新能源汽車業務進行單獨考核。
在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看來,發展新能源是我國汽車產業換道超車的歷史機遇,中國將持續成為推動全球汽車產業新能源轉型的主要增長極。目前,國內消費者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持續提升,今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有望超過40%。
不過,新能源并不僅僅意味著單一押注純電動。在汽車流通協會專家王萌看來,當前純電動車仍受限于成本高、存在里程焦慮等問題,車企普遍盈利難。近幾年,插電混動、增程式作為新能源的“過渡產品”保持較高增長勢頭,已收獲大批用戶。此外,氫能汽車也是探索發展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