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如強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新時代文化建設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這一重要思想在黨的宣傳思想文化事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
賡續中華文脈、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實現民族復興的高度看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中華文明永續,為賡續中華文脈注入了固本培元、立根鑄魂的思想力量。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著力賡續中華文脈,走穩文化自信之路。
中華文脈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精神紐帶
中華文脈是中華民族光榮傳統、歷史記憶、思想智慧和知識體系等所構成的文化脈絡及載體,是流淌在我們血脈中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文明所延續著的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是中華文脈的重要體現。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中華文脈綿延不絕,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豐富內涵、燦爛成就,闡釋了中華文明的發展道路、鮮明特征、獨特價值以及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中華文脈的保護。他指出,“盛世修文,我們這個時代,國家繁榮、社會平安穩定,有傳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這件大事辦好”。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關心推動下,敦煌文化保護研究工作持續推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等重大工程深入實施;《復興文庫》、“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編纂出版,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中國國家版本館等文化殿堂相繼落成。習近平總書記的“文化足跡”遍及全國,從山東曲阜孔子研究院到陜西西安博物院,從甘肅嘉峪關到福建福州三坊七巷,從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到河南安陽殷墟……他還相繼考察了國家版本館、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陜西漢中博物館、江西景德鎮市陶陽里歷史文化街區等歷史文化承載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非常重視文化傳承的制度化建設。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動延續中華文脈、傳承中華文化基因。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念茲在茲,習近平總書記始終以濃濃的文化情懷和深邃的歷史視野推動文化遺產保護、探尋文明根脈。
中華文脈是堅定文化自信的歷史根基和精神依托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我們“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賡續中華文脈的諄諄囑托,也是習近平文化思想最為重要的內容之一。
中華文化一脈相承,文化基因已經深深地植根于中國人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中,是中華民族凝聚共識、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中華文明所蘊含的智慧與經驗,時刻滋養著中華民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新作為、新發展,是新時代文化自信最深厚的歷史根基?!皥远ㄖ袊厣鐣髁x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p>
“中華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在文化傳承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文明具有五個突出特性,其中第一個就是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扒竽局L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敝腥A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中華文化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當代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充滿中國人智慧和民族特色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也創造了豐碩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成果。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文明特性,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也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厚實根基和精神依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包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東方智慧、道德準則等重要元素,也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發展提供了精神滋養和不竭動力,規定了其前進方向、文明性質和發展道路?!叭绻麤]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沒有傳統文明的延續和文脈的賡續,現代文明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賡續中華文脈要在守正創新中做到“兩個結合”
對于傳承中華文明、賡續中華文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持守正創新,是我們黨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的必然要求,也是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賡續中華文脈的必然選擇。
堅持守正就是守住內核和主體,保持文化定力,就是要守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如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傳統,修齊治平、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厚德載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天人合一、萬物并育的生態理念,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執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等等。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必須守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之正,必須守住“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之正,不斷鞏固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
堅持創新就是要推陳出新,激發活力,不斷創造符合時代要求、體現時代精神的文化新品和精品。中華文明是革故鼎新、輝光日新的文明,其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永續傳承的戰略高度,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定不移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正確處理好中華文化過去與現在的關系,賡續歷史文脈,在守正中創新,在傳承中發展,書寫了體現時代特質的中華文明新篇章。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提出的重要論斷。提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恢宏的歷史命題,是習近平文化思想創新性的重要體現,也是中華文明創新發展、中華文脈綿延賡續在新時代的體現。正如他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兩個結合”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創性內容,也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要方法論?!白岏R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毙聲r代新征程上,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最重要的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只有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深度的“化學反應”,才能造就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才能有效銜接傳統和現代、歷史與未來、中國與世界,才能讓新時代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源通流暢,引領中華文化發展邁向新階段,不斷鞏固我們的文化主體性,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作者為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