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弗雷德·科爾托:
科爾托是法國浪漫派風格的鋼琴巨匠。他對19世紀浪漫派音樂,尤其是肖邦的作品有著深刻理解。他還是一位學者,1920-1926年,為了宣揚同代的法國作曲家,經常在報刊上撰寫推崇德彪西、福萊、弗朗克、夏布里埃的文章。1905年,他與小提琴家雅奎斯·蒂博、大提琴家巴勃羅·卡薩爾斯組成“卡薩爾斯三重奏組”,風靡歐洲,被稱為20世紀上半夜獨一無二的“黃金三人組”。除此之外,也是一位鋼琴教育家,培養出了包括哈斯基爾、利帕蒂、車爾尼-斯特凡斯卡、弗朗索瓦等優秀鋼琴家。
阿圖爾·施納貝爾
德國鋼琴巨匠勃拉姆斯曾預言:“這位少年日后必能讓世界震驚”!曾師從車爾尼的弟子萊舍蒂斯基。他幾乎將畢生精力都貢獻給了貝多芬、舒伯特、莫扎特這三位古典巨人。施納貝爾演奏的貝多芬被公認為權威并震撼人心的演奏。他對貝多芬音樂的貢獻在于對演奏者的徹底解放,他強調作品演奏中的個性,正如安東·魯賓斯坦說的那樣,“貝多芬的音樂不是供人研究的,你應該通過自己的理解使他轉世再生!”
威廉·巴克豪斯:
巴克豪斯是20世紀初偉大的演奏家之一,他繼承了德奧的正統演奏血統,對巴赫、莫扎特、貝多芬和勃拉姆斯等人的作品有精到的演繹。他的演奏風格氣魄宏大,遒勁有力,曾有“鍵盤獅王”之譽。
阿圖爾·魯賓斯坦:
某些作曲家和演奏家常常會成為同義詞,像貝多芬之于施納貝爾、德彪西之于紀雪金,以及肖邦之于阿圖爾·魯賓斯坦。他為求消弭大眾對肖邦音樂多為靡靡之音的沙龍音樂的錯誤印象,將一股清新與活力注入其詮釋當中,以高尚的情感取代感傷、以力量和高貴取代病態與神經質,并以清晰而明確的音樂線條方向取代含糊的“浪漫”迂回與自我耽溺,在不久之后即廣受世人贊譽。除了對肖邦的鐘情之外,他也以曲目量驚人而聞名,1961年10月到12日,他在卡內基音樂廳舉辦一系列馬拉松式音樂會,彈奏了九十首、七十位作曲家(從巴赫到斯特拉汶斯基)的作品。以上種種,使得阿圖爾·魯賓斯坦成為20世紀毫無疑問的最偉大鋼琴家之一。
克拉拉·哈斯基爾:
羅馬尼亞女鋼琴家克拉拉·哈斯基爾是莫扎特音樂的經典演繹著。盡管他有時也演奏貝多芬、肖邦和舒曼,但可能基于個性和偏愛,哈斯基爾只有在莫扎特的音樂中才能找到才情的棲身之所,除了那卓然天成的奇妙指觸和不摻雜質的純凈音色外,更有感情豐富并蘊含知性的內心體悟以及由此孵化出女性高貴和尊嚴的人格呈現。
瓦爾特·季塞金:
法國鋼琴家,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服兵役,戰后開始巡回演奏,成為世界聞名的鋼琴家.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吉澤金依然在德國及占領區內演奏,戰爭結束后,因有協助納粹的嫌疑曾受盟軍調查,1947年才重返舞臺.1949年到美國巡回演出,因又有人控告他與納粹合作,不得不取消演出,經德國聯邦法院澄清,1953年才恢復演奏權利.吉澤金因受法國和德國音樂教育的雙重影響,對這兩國的作品都有深入的體會.他靈敏透明的指觸和細致的音色變化加上微妙的踏板控制,使他成為闡釋德彪西與拉威爾的權威.吉澤金一直追求清淡的表情,在演奏中強音都處理得很輕巧,他演奏的莫扎特也極有味道。
威廉·肯普夫:
德國鋼琴家,九歲開始師從巴托克學習鋼琴,第二次大戰結束后,肯普夫作為當代德國鋼琴家的代表人物,受到人們的尊崇,成為貝多芬、舒伯特以及舒曼、勃拉姆斯鋼琴作品的權威演奏家。他的演奏含蓄細膩,織體清晰,親切高貴;音色如歌,分句和速度自然而合理,絲毫沒有矯柔造作、追求外在效果的傾向。
羅貝·卡扎德絮:
法國鋼琴家,法國鋼琴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他曾幸運地得到拉威爾、托斯卡尼尼等一流大家的提攜。他的演奏具有典型的法國風格,這就是追求典雅與平衡感,他認為演奏最重要的是音質,而不是技巧。在同輩鋼琴家中他是最少情緒化的一位,他不會隨心所欲,也不會鋒芒畢露,卡薩德絮嚴謹、客觀、執著的個性彰顯于他的音樂作品中。
克勞迪奧·阿勞:
智利鋼琴家。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鋼琴家之一。阿勞的演奏曲目范圍廣泛,從巴洛克時期到二十世紀的作品均有獨到的建樹,純正嚴謹的古典風格與深刻的感情結合完美,并通過豐富的音色變化和輝煌的演奏技巧展現作曲家的音樂構思。錄制了大量的唱片,是貝多芬、舒伯特、肖邦、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作品的權威演奏家。
魯道夫·塞爾金:
美籍奧地利鋼琴家,猶太人。他的演奏一技巧精湛、風格嚴謹為人稱道。觸鍵清晰、節奏平穩、聲音純正,充滿了德奧鋼琴學派的韻味。他不但是演奏巴赫作品的典范,而且是演奏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及勃拉姆斯作品的卓越代表。后到美國成為Malboro音樂節的藝術領導人。1926年在Basel音樂院任教,一直到1936年和托斯卡尼尼指揮的紐約交響樂團協作演奏協奏曲,才離開Basel在美定居,1939年入美籍并任柯蒂斯音樂學校鋼琴系主任。塞爾金演奏發音清晰明亮,線條層次分明,渾厚細致,光彩奪目。他演奏的深刻性可算是20世紀中葉鋼琴家中的佼佼者
弗拉基米爾·霍洛維茨:
美籍俄羅斯人,美國最著名的鋼琴家之一,霍洛維茨的音樂演奏極其富有鮮明的個性,以至于只要聆聽過其演奏的人,總可以輕易地將他的音樂與其他眾多的鋼琴演奏家區分開來;霍洛維茨是古典浪漫派鋼琴的最后一個巨人。很多人都會將“浪漫”同“柔美”等同。然而在霍洛維茨面前,他們才會發覺這個理解上的錯誤是多么的想當然。他的浪漫的本質是“激情”?;袈寰S茨的激情與他的音樂渾然天成。這和很多鋼琴演奏者用形體的夸張動作表現出的激動有著云泥之別?;袈寰S茨有著令人瞠目結舌的演奏技巧,可以說是有錄音以來最具備完美技巧的鋼琴大師,有“鍵盤魔術師”之稱。他在闊別祖國60年后重返故土時舉辦的“莫斯科獨奏會”更成為了世紀經典,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克里夫德·柯增:
英國鋼琴家,是三位貴為國寶的英國鋼琴大師(另兩位是邁拉·赫斯和庫特捏·所羅門)中聲望最高,藝術生命最長久的一位。1928年他來到德國師從德國鋼琴大師施納貝爾學藝,此后又先后師從于蘭多夫斯卡、布朗熱等大師。多元的藝術養料,使柯增形成了崇尚理性又兼具浪漫抒情的詩意這種外剛內柔的演奏風格??略鏊娅C的曲目范圍是廣泛的,不過最為人稱道的當是他對德奧作曲家作品的演繹,這位身上有盎格魯·撒克遜血統的英國鋼琴家確實公認的莫扎特音樂權威之一。此外,他對舒伯特作品的演繹也廣受贊譽。
羅塞利·圖雷克:
美國女鋼琴家,演奏一系列巴赫鍵盤作品,因對巴赫音樂有深入研究,有演奏巳赫的專家之稱。被稱為“巴赫女祭司”。雖然她絕大部分我們熟悉的巴赫錄音都來自晚年,但圖雷克早在17歲時就登臺演出全巴赫曲目的獨奏音樂會了,23歲時更以連續音樂會的方式演奏了巴赫全部獨奏鍵盤作品,確立了自己巴赫”圣徒“的地位
斯維亞托斯拉夫·李赫特:
德裔烏克蘭鋼琴家,被公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鋼琴大師之一,也是俄羅斯鋼琴學派的代表人物,與該學派另一代表吉列爾斯師出同門。他以極廣的演奏范圍,舉重若輕的技術以及富有詩意的分句聞名,他的演奏曲目如同百科百書一樣廣,不管是視譜或背譜演出,都能彈出杰出且深刻的音符,令人贊賞的演奏技巧,與對各個作品深邃且獨特的了解,使得他在錄音或是現場音樂會上的每次演出都稱得上是傳奇。
埃米爾·吉列爾斯:
蘇聯鋼琴家,俄羅斯鋼琴學派代表之一,以炫目的技巧和濃烈的情感色彩而聞名,吉列爾斯與李赫特都曾在涅高茲門下學習,深得真傳。因此,無論是磅礴大器、輝煌華麗的柴科夫斯基還是氣勢恢弘、汪洋恣肆的貝多芬都無不打上了鮮明“俄式”烙印,但他那激情中不失理性、忠實原著而不失靈性的演奏則不僅彰顯出其獨特的個人風格,也令人對他的演奏心悅誠服,相信這就是吉列爾斯最迷人的魅力。
迪努·里帕蒂:
羅馬尼亞鋼琴家,他是鋼琴史上罕見的稀世天才,但卻英年早逝,年近33歲就因白血病過早的離開了人世,令人不免扼腕嘆息。這位鋼琴家有極為罕見的音樂天賦,基本功扎實,但從不流于表面上的技法處理,他善于深入音樂的內部,揣摩并挖掘作品所蘊含的深層內容,同時對不同的額作品輔之以音色、音量和觸鍵的不同處理,無怪乎大師阿圖爾·魯賓斯坦會感嘆:“里帕蒂在演奏,我們就實在沒法兒混了,可以卷鋪蓋回家了!”
阿爾圖羅·米開朗杰利:
意大利鋼琴家,他是德彪西音樂的完美詮釋著,但又不局限于德彪西。他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他對音色十分在意,沒有人能奏出比他更完美的圓滑音階、更響亮、有力的和弦或以更精致的觸鍵與音調呈現更平衡的結構。他追求的是“管風琴和小提琴相結合”的那種音色,他又是公認的“音樂哲學家”,每一首曲子的演繹都有獨到的曲速安排與分句設計。米開朗杰利的生平非常傳奇,他曾經是非常優秀的飛行員,參加過二次世界大戰,后又被俘,戰后已驚人的速度恢復了演奏水平,是20世紀后半期最卓越的鋼琴大師之一。
格奧爾基·齊弗拉:
法籍匈牙利鋼琴家,5歲就登臺即興演奏民歌,1930年進布達佩斯李斯特音樂學院,1941年入伍參戰,1947年被俘釋放后,繼續鋼琴學習,1955年獲李斯特比賽獎,齊夫拉的演奏,以技巧而取勝,技巧的表達令人眼花繚亂,但對作品的內涵往往很難深入探究。他演奏的練習曲及高難度技巧作品,都能充分展示其才華,最具特色的作品是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與《超技練習曲》。
蓋查·安達:
匈牙利鋼琴家,他的演奏即“安靜”又“通達”,透著濃濃的詩情雅趣,結合了精湛的技巧與歌唱般的旋律,分句有如人聲,所以富特文格勒稱他是“鋼琴的游唱詩人”。安達不只是一位長于演奏浪漫派曲目的鋼琴名家,同時也是一位相當有民族藝術使命感的藝術家,致力于發掘和推介匈牙利作曲家的作品,錄制了被稱為“永恒經典杰作”的巴托克三首鋼琴協奏曲唱片。但與其他匈牙利鋼琴家不同,他很少演奏李斯特的作品,大概是因為他認為極富炫技性的音樂表現并不符合自己的氣質吧。
桑松·弗朗索瓦:
法國鋼琴家,這是又一位法國鋼琴學派的杰出代表。這位早逝的俊才個性卓然,導致其即使在身后依然“褒貶已極”。其演奏曲目主要是肖邦、德彪西、拉威爾等法國作曲家的作品,尤以演奏德彪西、肖邦的作品最為著稱.弗朗索瓦演奏的肖邦與魯賓斯坦的肖邦有極大差別,魯賓斯坦的肖邦強調情感,弗朗索瓦則更強調肖邦的情感所體現出來的音色,所以也有人認為弗朗索瓦的肖邦高于魯賓斯坦。.
朱利尤斯·卡欽:
美國鋼琴家,卡欽是位學者型的鋼琴家,有很深的文學修養,在二戰后大批演奏家移居美國時,他卻認為新大陸的文化環境不如舊大陸,因而從美國移居歐洲,這在當時是很少見的。他的演奏體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他擅長室內樂,特別是勃拉姆斯的作品。他與蘇克、斯塔克組成的三重奏組被稱為“專家三重奏”,卡欽的唱片數量極多,包括布拉姆斯所有鋼琴作品,但是他在1968年因疾病被迫離開舞臺,在廣泛的演奏曲目里,卡欽兼長各個時期的作品,驚人的彈奏技巧與藝術天賦奠定他在二十世紀鋼琴家里的地位。
拜倫·賈尼斯:
美國鋼琴家,是傳奇鋼琴家中最少為人談論和注意的一位,原因在于他的低調和短暫的演奏事業,以及相當有限的錄音。但知道他出色演奏的人,無不視其為二十世紀罕見鋼琴奇才,像俄國樂壇就稱他為“美國的里希特”,由此稱號可見他在俄國人心目中的地位。賈尼斯因為干癬性關節炎影響到手指和關節,并以強大的意志力對抗疾病,發展出自己的一套演奏手法,完全不讓外界知道有此病癥,撐了十二年后,眼見自己能彈奏的曲目越來越受肢體限制,終于不得不公開病況。最后,他在一九九一年接受手術,卻造成他的大拇指第二指節無法動彈,更進一步接受了切除前端八分之三的指節,不得不告別舞臺。但就在一九九八年,他七十大壽前,他竟完全克服了肢體的限制,復出樂壇,一年演出二十場的音樂會,并灌錄唱片,完全表達出他對音樂的熱愛。這份熱愛和真誠,賈尼斯以轉化肉體的病痛并表現在其所彈奏的音樂中,自己彈奏的音樂感同身受,在沉重的樂段里會讓人看到幾近扭曲的痛苦表情,而這痛苦表情不是來自技巧的刁難,而是來自他藝術家內在的誠摯。
英格麗德·海布勒:
奧地利女鋼琴家,海布勒的演奏追求一種清新、清純的效果,追求音色的微妙層次區分與音階性經過句中顆粒型音色的效果。海布勒好像天生是為演奏莫扎特而出生的,她從小在莫扎特的氛圍中長大.她演奏的莫扎特,無論是協奏曲、奏鳴曲還是小品,都被認為是最有味道的莫扎特。她所演奏的舒伯特全套奏鳴曲以及與格呂米奧三重奏團合作的《鱒魚》.也被認為是最有味道的舒伯特。
阿歷克斯·魏森伯格:
保加利亞鋼琴家,你很難評價他是巴赫或貝多芬或其他某某作曲家作品的專家,但這絲毫不影響他成為世界一流的鋼琴演奏大師。他的演奏最令人難忘的,是哪罕見的驚人技巧,以及無比廣闊的演奏曲目范圍。由于對鋼琴機能了若指掌,所以不管演奏的是巴赫、貝多芬、肖邦或是古今任何鋼琴作品,由他指下再現時,都變得明快無比,洋溢著現代鋼琴之銳利的演奏激情。因此他也被稱為“現代炫技派鋼琴大師”。
費力德利?!す艩栠_:
奧地利鋼琴家,被稱為杰出的貝多芬鋼琴演奏家。1962年開始醉心于爵士樂,建立爵士樂隊,1966年在維也納創辦了現代爵士樂比賽.古爾達演奏時強調節奏的彈性,以演奏巴赫、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作品見長.他錄制的巴赫平均律,強調觸鍵的清晰與透明;貝多芬的《月光》與《熱情》是經典錄音,他在演奏中往往加進一些裝飾,尤其是在處理莫扎特的作品時.古爾達的思考和演奏方式十分率直、忠實自我,按照他的說法:「我的練琴時期是從13到16歲,之后便是尋找音樂真理的過程」,換句話:「演奏者首先必須作品產生愛和感情,有了這個動機,透過個人體會與了解,達到作曲者所要傳遞的意念」。難怪他彈的曲子有超乎古典精神的新生命力,這是結合個人感受與經驗,不著痕跡地表現在樂曲中,渾然天成。
阿爾弗雷德·布倫德爾:
奧地利鋼琴家,被公認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古典鋼琴家之一,他曲目廣泛,學識淵博,由他演奏的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勛伯格等人的作品被視為不可替代的重要詮釋,布倫德爾錄制與發行的海量唱片則是對其卓越成就的永恒見證此外,他還作有三卷詩集,撰寫過大量優秀的音樂隨筆,曾發表多篇極具轟動效應的演講,因而也被稱為“學者型的鋼琴家”。布倫德爾是德奧演奏家中少有把歌唱性和對結構的把握結合得天衣無縫者,他的特點可以“高雅的行云流水”來形容,但其表現領域嚴格限在古典——浪漫時期的德奧作曲家。
格倫·古爾德:
加拿大鋼琴家,二十世紀最具精神魅力的鋼琴演奏家之一,他演繹的巴赫《哥德堡變奏曲》已成為音樂史上的瑰寶。在千萬聽眾心目中他就是巴赫的化身。被譽為“鋼琴怪杰”的古爾德有許多奇怪的癖好,比如四季不變的穿著,隨身攜帶的特質琴凳,還有他對舞臺的排斥卻對“安靜如母親子宮”的錄音室的專注等。聽他的演奏,我們能清晰感覺到那源自本真的鮮明個性和獨特風格,大幅度的感情起伏、極為敏銳的歌唱性、流暢圓潤的觸鍵技巧和變化豐富的音色效果等等。他將具有宗教情結的巴赫還原成音樂本身的巴赫。向“最后的清教徒”致敬吧!
范·克萊本:
美國鋼琴家。使他一舉成名的是1958年獲在蘇聯舉辦的第一屆柴科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1等獎。回到紐約時被當做“國家英雄”般受到市民的夾道歡迎和總統接見。克萊本在青年時期就掌握了扎實的演奏技巧,具有簡樸熱情的演奏風格,70年代起,意識到自己演奏不足的克萊本不顧勸阻暫時隱退,并于1989年短暫重新閃現于舞臺上并獲得成功。人們發現他的演奏清晰鮮明的華麗技巧依然不減,而在慢板樂章時卻多了一分沉思冥想氣息。1962年在得克薩斯州沃恩堡創辦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并成為當今四大鋼琴賽事之一。而今,范·克萊本已經成為了一個“永遠的傳奇”
傅聰:
中國鋼琴家,著名翻譯家傅雷之子。鋼琴,是傅聰的終身“情人”;音樂,是他靈魂的避難所。早年傅聰前往波蘭學習時,父親傅雷臨別贈言說:“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藝術家,再其次做音樂家,最后才是做鋼琴家?!?0年后,傅聰正朝著父親的意愿走來。他的身上,有著中國文人的傲骨和音樂家的悲情。1955年2月22日至3月18日,第五屆國際肖邦鋼琴比賽大會在波蘭華沙舉行。各國74名鋼琴家參加比賽,傅聰獲第三名,并獲得演奏"瑪祖卡舞曲"的最優獎。這是中國選手第一次在肖邦比賽上獲獎。
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齊:
冰島籍前蘇聯鋼琴演奏家,阿什凱納齊是俄羅斯鋼琴學派的杰出代表,他的演奏音樂性細膩,音色華麗透明,樂句優雅流暢,處理細膩。人們從他所彈奏的技巧絕倫的鋼琴練習曲中可以發現他那驚人的技藝和高深的造詣。他可稱為能完滿再現李斯特絕頂技巧的權威。他演奏的曲目范圍很廣,包括:柴可夫斯基、拉赫曼尼諾夫、斯克里亞賓、普羅科菲耶夫以及肖邦的鋼琴曲。
瑪爾塔·阿格里奇:
阿根廷女鋼琴家,先后跟隨古爾達、馬卡洛夫、米開朗杰利等大師級鋼琴家學習。她的演奏風格浪漫豪放,被人們稱為“音樂的女大祭司”;雖然她的演奏充滿吉普賽人的奔放熱情,但有時也具有陰沉憂郁的格調,表現出一種內在、沉思的詩意。她的技巧過人,音色鏗鏘有力,光彩奪人,不愧為當代杰出的女鋼琴家;她喜愛舒曼、肖邦的作品,同時也演奏現代作曲家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樂曲。
毛里奇奧·波利尼:
意大利鋼琴家。1960年獲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第一名。后師從米凱蘭杰利深造。他還以演奏普羅科菲耶夫、巴托克、布萊茲和諾諾的作品著名。他的演奏爽朗、有氣魄,邏輯性和整體性強,音色明亮,富有戲劇性。錄有大量唱片。鋼琴大師阿圖爾·魯賓斯坦曽無比感慨地說道:“如果論技術,真不知我們在座的評委中有誰能彈得比他還好?!?/p>
莫里·佩拉西亞:
美國鋼琴家、指揮家。佩拉西亞被譽為當代最為抒情的鋼琴詩人。他尤其擅長演奏浪漫樂派作曲家舒曼、門德爾松、肖邦和格里格等人的作品,并以其多樣化的風格展現出非凡的才能和潛力。在演奏技巧方面,他駕輕就熟、得心應手,有鍵盤魔術師的美譽;而對作品的詮釋,也因其多年的不懈努力而在音樂深度上表現出非同尋常的特點,廣受各方好評。佩拉希亞的演奏曲目涵蓋了上至巴赫、下至巴托克的各個時期中的鋼琴經典之作。
內田光子:
內田光子,日本鋼琴家。演奏風格著重表達內心而非炫人的技巧。她以詮釋莫扎特聞名,是被公認的“莫扎特專家”。從80年開始,日本鋼琴家內田光子灌錄的莫扎特鋼琴奏鳴曲集便受到相當高度的矚目,并且屢次贏得多項專業唱片評鑒的肯定。
安德拉斯·席夫:
奧地利鋼琴家,席夫的音樂風格很難用一兩語來概述。綜合來講,無論是古典的巴赫、海頓、莫扎特,還是浪漫的舒伯特、舒曼、德沃夏克,亦或是現代的巴托克,其音樂一旦發自席夫的指尖,那份甜美清晰的音色造型、微妙圓潤的旋律線條、晶瑩剔透的觸鍵手法和高雅質樸的自然氣息和詩情畫意都會輕易的滲透進你的內心。
克里斯蒂安·齊默耳曼:
波蘭鋼琴家,齊默爾曼以詮釋浪漫主義音樂見長,但演奏范圍很廣泛,同時非常支持現代音樂的發展。例如魯托斯拉夫斯基(波蘭語:Witold Lutos?awski)曾為他而作一部鋼琴協奏曲,齊默爾曼也演奏錄制了這部作品。其中最為著名的錄音有:與卡拉揚合作的格里格、舒曼的鋼琴協奏曲;與伯恩斯坦合作的布拉姆斯鋼琴協奏曲及貝多芬鋼琴協奏曲;肖邦的兩部鋼琴協奏曲(有朱利尼指揮齊默爾曼演奏鋼琴和他自彈自指的兩個版本);和小澤征爾合作的李斯特鋼琴協奏曲以及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一和第二鋼琴協奏曲。此外還有一些浪漫主義和印象派作品。
米哈伊爾·普雷特涅夫:
俄羅斯鋼琴家、指揮家,普雷特涅夫總是精準地描繪出音樂的本質,他精準而冷冽地檢視主題旋律結構的面面觀,他理性的架構、對整體的測量,轉化成純粹的熱情,他的莊嚴與謙遜,表現出音樂的透明,再以專注于想象力的流暢、毫不失誤的合弦與直達音樂中心的意念,結合出熱力四射的成品。也將焦點放在音樂本身,普雷特涅夫的自制與冷酷,是他詮釋時展現自由度的先決條件??偠灾?,這又是一位嚴謹理性自持的鋼琴家。
伊沃·波格雷里奇:
南斯拉夫鋼琴家,在參加第十屆肖邦國際比賽,評委以他的演奏脫離肖邦原貌為由而將第一名授予他人,以致評委之一阿格里奇拂袖而去,也因此而使他一舉成名。波各雷里奇的演奏,技藝高超,其觸鍵和音質都極為迷人,但在演奏中強調效果,強化戲劇性與表情,因此極具特色同時也招致非議。他的演奏具極強的欣賞性,其表現的肖邦、舒曼尤其有獨特的味道,其演奏的拉威爾的《夜之幽靈》和普羅科菲耶夫的《第六奏鳴曲》是評介最高的唱片。
鄧泰山:
越南鋼琴家,中文名又譯鄧泰松,1980年獲得第10屆華沙肖邦國際鋼琴大賽第一名,他是第一位獲得此獎的亞洲鋼琴家,20年后,中國鋼琴家李云迪才再次問鼎這一賽事;他的的風采是那么得細膩而不矯揉造作、抒情而控制有方,在理性和感性之間達到了平衡。他對音色的控制很到位,“即使彈一個最弱音,在音樂廳的每個角落都是一樣的。
葉甫蓋尼·基辛:
俄羅斯鋼琴家,屬于風格華麗的年輕一代,是俄羅斯浪漫鋼琴家。他技藝超群,對音樂作品的演繹具有權威性,體現出俄羅斯鋼琴學派的傳統,那是一種感受青春中體驗成熟的激情。如同其他俄羅斯鋼琴家一樣,他也擅長演奏俄羅斯本民族作曲家的協奏曲,此外,他的曲目還涵蓋了德奧作曲家的大量作品,其中包括舒曼、舒伯特、莫扎特和貝多芬。他演奏的肖邦作品獨具一格,在詩意中透出淡淡的憂郁,尤其為世人稱道。而且,他的影響不在同代人、甚至老一輩音樂家之下,這一方面說明他繼承了良好的音樂傳統,另一方面也說明他以獨特的風格開創新的演奏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