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宛央女子
●ID/Apple1990-kun
在我心里,《金枝欲孽》是一個要比《甄嬛傳》更復雜的劇,這種復雜倒不是里面的宮斗手段,而僅僅在于,這部劇講“情”講的太好,處處都是欲語還休。
我最近讀蒙曼老師品評《紅樓夢》,被她有句話深深觸動,她說她希望讀者不要總是學《紅樓夢》里的高情商,人人都變得聰明世故有什么意思呢,《紅樓夢》里的那些“真“和“情”,才是更珍貴的東西。
如果非要讓我對比的話,我覺得《甄嬛傳》講了太多人情世故的東西,而《金枝欲孽》和《紅樓夢》一樣,保留了人的“真“氣。
所以《甄嬛傳》里多的是聰明人,而《金枝欲孽》里則有太多癡傻的人。
孫白楊是一個,今天我要寫的福雅又是一個?!督鹬τ酢钒。切郧橹腥说脑亣@調。
《紅樓夢》有金陵十二釵。
《金枝欲孽》有五朵金花——爾淳、玉瑩、安茜、如妃、福雅。
前面幾個,說實話,當年我追劇時,覺得每個都像主角。唯獨福雅,我總覺得她和劇里的香浮、皓雪等等一樣,作為孫白楊的紅顏知己,不過是來鑲邊的。
可如今,細說從頭,我第一次發現,全劇最讓我百轉千回的,竟然是當初我都未曾留意的福雅。
她太淡了。
她的人生,充斥著一種我從前不喜歡的“退”意。
這是我從前忽略她的原因。
但現在我很喜歡她的“淡”和“退”。
劇中關于福雅的戲份,和“爭斗”全無關系。
在爾淳、如妃、玉瑩都機關算盡,想要爭奪一點什么東西的時候,福雅就待在她自己的宮殿里,剪紙、做針線、放風箏,偶爾和孫白楊聊聊天。
在遠離人與人相交的場合里,她享受孤獨,自得其樂,聽風、看雪、等雨……空出自己的心,接納世間一切細微的美好。
20來歲時候的我,是不懂這種境界的。
我以為那是一種消沉。
我總覺得福雅活得太悲觀,也太沒有朝氣了。
可是,現在我覺得,福雅才是整部劇中,認真在生活著的人。
因為如果不是真的熱愛生活,她的心就一定會充滿怨氣,也一定不會發現,生命里這些細微的美好。
還是梁實秋先生那句話:賞心樂事,隨處皆是。只要把心胸敞開,快樂就會逼人而來。所以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能把一草一木,一花一果,都看進眼里的人,是對生活真正有熱情的人。
也是為此,福雅的心中,對任何人,都沒有恨意。
孫白楊費盡心思,想讓福雅相信,她不是徐公公的棄子,想讓她沉醉在一種假象里——仿佛那個她付出過真心的義父,對她也有一點親情。
但其實福雅老早就醒了。
她早就知道自己從前是徐公公的棋子,現在是徐公公的棄子。
但她并不恨。
恨是需要耗費精力的,福雅的力氣,只想花在那些美好的事物上面。她和爾淳說過,人生在世,應該好好地活著,不是茍且偷生,而是應該活得有意思。
所以在無人可愛的時候,她就創造美好的環境,剪紙、刺繡、放風箏;當遇到了真心對待自己的人,那她也就回饋一腔真心。
所以,她對孫白楊好,后來,又對爾淳好。
我用的是“對孫白楊好”,而不是愛。
20來歲時,我看什么都是愛情,那時候覺得福雅愛孫白楊愛得很癡。
但現在,我不會用“愛情”來去詮釋他們之間的關系,我覺得那太輕了,也太浮了,經不住福雅的深情。
我要說句很多人也許會反對的話,那就是:
福雅愛孫白楊,就像愛輕風流水、花草樹木還有她那些剪紙一樣——珍而重之,但并無占有之心,抱著一種成全世間一切美好的開闊胸懷。
所以,她可以毫無芥蒂,更無抱怨地把自己的屋子讓給孫白楊和侯佳玉瑩,成全他們的繾綣與情意。
不像爾淳尚有心痛和難過之感。
福雅的成全,是帶著快樂的。
我現在每次看到她和孫白楊之間的劇情,總是會忍不住,走到陽臺,用小噴壺給我鋪滿了一陽臺的綠植澆澆水。
我覺得,福雅愛孫白楊,就像是我愛這些綠植一樣——無關男女之情,只是生來對美好的一切,飽含深情。
只不過尋常人愛花,都是“灑灑水”,而福雅是用自己的生命,去熱愛和成全那些美好的。
后來,她也的確這么做了。
用自己的生命,為爾淳,換來一張通往美好的入場券。
我不知道,這樣做,到底值得不值得。很多個人的選擇,放在更大的框架里去看,是無法評價的。
唯一確定的是,自始至終,福雅都活在她自己的心甘情愿里,哪怕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還是平靜又淡然地,要和美好鏈接在一起。
如果說玉瑩的宿命是親情,孫白楊的宿命是愛情,那么福雅的宿命,就是生命里的萬般美好——她注定了,要和世間一切或大或小,靜靜流動的美好在一起。
就像小說《江南》里的女主角姚佩佩,逃亡千里,兜兜轉轉,最后還是回到了普濟(一個曾禁錮了她的地方),斷送了自己的生路。
姚佩佩當真那么懵懂,不知自己已入險境嗎?她知道,但她還是要來。
是宿命的安排嗎?
不如說是熱愛的安排?;蛘哒f,是人性里的那點“真氣”和“情念”安排了她。
姚佩佩一生命運跌宕,始終不被善待,但書里寫了很多她的日常,鋪陳出她對生活的熱愛,到最后,她也已經沒有恨意,她后來所想,不過就是活到自己的某種熱愛里,哪怕只有瞬間,她也想離那些她曾經觸碰到的美好,近一點。
福雅也是如此。
她們不是活得消沉,恰恰相反,她們對生命、對美好,比任何人都更深情。
只是,命運給她們的機會太少太少了。
她們只能偷偷省下一點歲月,拋掉一切不必要的人情往來和勾心斗角,換來一點自己精神世界里的自由、溫暖和美好。
這樣的人從世俗角度來看,當然不是高情商的人,但因為最大程度得到了人的“真”氣,她們完成了在自己世界里的情感滿足。
我現在反而覺得,這樣的人生,才是高情商的人生。
圖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