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馮帆 宋喜群
日前,由山東省人民政府主辦,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濟南市人民政府共同承辦的“人智時代——第三屆濟南國際雙年展”在山東美術館和濟南市美術館開展,共展出來自21個國家和地區的215位藝術家的291件(套)作品,展覽將持續至2025年4月。
本屆參展作品涵蓋繪畫、雕塑、裝置、數字影像、大地藝術、表演藝術、新媒體藝術等多種形式,全面展現了當代藝術跨領域、多維度的創作實踐,通過文化交流與互鑒,讓各國藝術家在展覽中實現對話。
“本屆雙年展以現代生活作為主體,借助智能時代的高科技,在前兩屆的基礎上拓展合成了一個豐富的藝術展覽集群?!敝醒胛氖费芯筐^副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總策展人馮遠說,展覽主題始終觀照人與世界的關系,聚焦時代中更被關注、更為直觀的公共議題。
傳統與當代的交融
水墨藝術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變化與發展,尤其在現代,它更是成為東方文化與美學的一種象征和載體,也成為東方藝術家與藝術批評家探討現代性和當代性的核心議題之一。
“過去,大家都認為水墨是傳統藝術,與數字化時代的藝術創作關系不大,因此絕大多數雙年展不會把水墨作為其中的重要板塊。但我們這次重新選擇角度,將‘作為方法的水墨’放在了展覽的第一板塊。大家進入展廳后就會看到,這批藝術家對于推進水墨變革的嶄新詮釋?!北緦谜褂[策展人之一、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王春辰說。
水墨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如何轉型至當代藝術語境?山東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張望通過紙本水墨作品《生成》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思路。作品通過淡墨、染色與線條的交織,使人物形象在具象與抽象之間游移,既保留了傳統水墨的質感與韻味,又呈現出一種現代科技感。“這一作品通過傳統水墨語言與當代科技意象的結合,探討人類與人工智能之間的互動與融合,表達了藝術家對科技時代人類意識變遷的深刻關注與思索。”王春辰介紹道。
水墨也是一種打開思維之門的方法,深化水墨藝術在智能化時代下的新潛能,成為眾多藝術家的創作方向。在盾乙的作品《2023,山水1號》中,作者將傳統視覺圖像和AI繪畫直接植入水墨中,將化石、骨骼、樹木等物象置于一畫,并糅合了帶有抽象意味的水拓和傳統手繪方式,以別具特色的形式語言表現出廣闊視野下的虛擬景觀,營造出亦真亦幻之感。
科技與生活的碰撞
“我熱愛編程,害怕寫作,我要讓所有的機器幫我寫作,到頭來我還是比機器更快地學會了寫作……”這是青年藝術家周蓬岸為了向策展人推薦他的作品《我熱愛編程,害怕寫作》所寫的推薦詞,講述了藝術家通過人機互動將孩童時的想法變為現實的經歷。?從有著“大塊頭”顯示器的復古臺式計算機,到便捷輕巧的液晶顯示屏,13種共14臺計算機和游戲機依次排列,使這件作品顯得“科技范兒”十足。曾是軟件工程師的周蓬岸為這些機器編寫了生成式寫作軟件,既有原始的模板拼貼算法,也有時髦的大語言模型。湊近看才發現,每臺機器都在自動生成特定寫作風格的作品,成為“人智時代”的真實寫照。
除了以傳統媒介與形式展現未來感與科技感,不少參展作品自身便是前沿科技與熱點話題的結合,旨在讓觀眾通過嶄新的路徑發現美,感知美。
田曉磊的作品《藍色景觀》以斷臂的維納斯為主體形象,通過裸眼3D技術,帶給觀眾不同的視覺體驗。作品以寶藍色為主色調,維納斯的頭部在轉動的過程中不斷變幻著面具的樣式,與中國的川劇變臉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旁邊還配有眾多極具科技感的元素,展現出對未來世界的幻想。
虛擬人“濟南小妮兒”可實時與觀眾語音互動,數字藝術影像作品《群島》展現了元宇宙中的島嶼,數字動畫《機器人》通過技術投射出人性種種……展覽中還有不少作品通過人工智能、3D打印、全息交互等新技術與藝術融合“出新”,引導公眾審視人類與科技的關系。
本屆展覽首次引進表演藝術、大地藝術、電影藝術等門類,并與參展藝術家合作,將作品與自媒體創作結合,讓不同形式的作品相互碰撞、相互啟發,為觀眾提供了豐富的視覺體驗。
活力與新意的綻放
近年來,雙年展這一藝術展覽形式在一、二線城市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隨之而來不可避免地也會出現“熟悉的配方和味道”,即雷同性較高的問題。
針對這類問題,“第三屆濟南國際雙年展”除了增加本土元素、展示“在地化”特色外,更加注重“新鮮度”,鼓勵原創和再創作,力求降低重合度。所有參展的國外藝術家均為首次參加濟南國際雙年展,帶來了他們具有創新探索意義的藝術作品。全新的藝術家陣容與全新的藝術創作,使本屆雙年展參展作品首發率超過百分之五十,讓“新鮮度”更足、“驚喜味”更濃。
在二樓B3展廳的一個拐角處,一件高9.6米、重2噸左右的大型裝置作品熠熠生輝。其主體為一只巨大的、正向觀眾招手的貓,它的身旁環繞著電視機、木偶手掌、燈籠等各類裝置。“將藝術、科技、生活完美結合,是該作品的創作主旨?!瘪R良、孫昊、郭鴻洋藝術團隊為了創作這件作品,特意來到山東美術館選擇展覽空間,進行全新的創作。他們將多種視覺符號與濟南城市元素進行組合,從而實現了針對展覽主題的量身定制。
保證“新鮮度”的另一重要方式便是增加含“青”量,本屆雙年展積極發掘青年創作者和作品,為其提供展示平臺。已在國際藝術界嶄露頭角的數字藝術家胡帥,斬獲上海國際光影藝術大賽金獎的藝數中華團隊,以及蘇永健、甘浩宇、劉符潔、楊怡茗等一大批青年藝術家被推到本屆展覽最前沿。他們用最新的藝術觀念與方式,對人類與科技、人類與社會、自然與生命等熱點話題進行了不同角度的闡釋,展現出青年藝術家敏銳的感知力和蓬勃的創造力。
在展廳中,一件名為“別掉隊”的裝置作品吸引了不少觀眾的關注。五只機械裝置羊沿著設定好的路線轉圈,一旁播放的視頻中,小羊羔被放進裝置中,令人驚奇的是,它逐漸適應了這一“群體”,成為其中一員?!霸谖铱磥?,本屆展覽的主題更加強調人的智慧能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現狀,并進行深入的思考。我的作品《別掉隊》便是展示了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我們更應該對這一話題進行深入探討?!敝醒朊佬g學院研究生、青年藝術家孫朗迪說。
“這次展覽中,還有很多作品是我們前期與藝術家們進行深度溝通,圍繞展覽主題進行的全新創作。尤其是年輕藝術家,他們有這份激情和熱情,通過多種多樣的藝術呈現方式,讓更多觀眾感受到藝術的多樣性和文化的多元性?!鄙綎|美術館館長楊曉剛說。
觀眾在展覽現場的多媒體繪畫作品前留念
王紹強的作品《游目騁懷》盡展水墨語言
甘浩宇的裝置作品《掇山小稿》運用了多種材質
藝數中華團隊創作的作品《白蛇傳·心思千年》注重沉浸式體驗
裝置作品《聚合·空間》前
觀眾在油畫作品《母親小像》前駐足
(本文配圖由山東美術館提供)
《光明日報》(2024年12月22日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