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年輕人對優績主義的討論與反思,在輿論場上激起層層漣漪。從帶貨主播提出“有時是不是該反思下自己,這么多年工資漲了沒,工作是否真正用心了”的問題,到擁有800萬粉絲的網紅“羊毛月”對“00后找不到工作”加以嘲諷,一系列事件,引發社會各界對優績主義及其背后單一成功觀的審視。
優績主義的核心理念是主張社會地位、權力及獎勵應根據個人的能力、才智及努力來分配。這種價值觀之所以受到推崇與認可,是因為它為人們提供了一種“確定感”:相信努力終將得到回報,任何人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實現社會階層的提升。在教育領域,優績主義驅使學生全神貫注于激烈的考試競爭,其中分數和排名直接關聯著“好學?!薄昂霉ぷ鳌钡臋C會。在這種確定的規則之下,人生似乎變成了一系列可逐一攻克的關卡,你我只需不斷過關,即可通往成功與幸福的彼岸。
然而,人人都想追求優秀,在競爭中取得勝利,最終的結果卻一定是有人歡喜有人愁。優績主義的標準,在篩選出一批“成功者”的同時,也給另一批人貼上了“失敗者”的標簽。以某些高校在校內宣傳中以成績劃線,將學生分為“分子”和“分母”為例,筆者身為大學生,看到類似的文章也不由想,如果我也被劃為“分母”,會是怎樣的心情呢?類似這樣的評價標準,固然能催人上進,但也預設了未能“上岸”者就是“溺水”,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下,很可能加劇年輕人的焦慮感。
許多對優績主義持有懷疑態度的觀點認為,一個人“優秀”與否,并不完全取決于其努力和天賦,運氣和環境的因素同樣重要。人們越傾向于認為自己的成就全靠努力得來,就越少有為成功感到謙卑或羞愧的理由。當外部條件無法發揮作用時,若人們堅信成功完全源自個人付出,便會自然而然地將失敗歸咎于個人不夠努力、不夠勤奮。這不僅會讓那些“失敗者”承受大量壓力,即使作為“優勝者”,也不敢有絲毫松懈,畢竟,伴隨競爭帶來的成就感而來的是被超越的不安。
更何況,我們在每個人生階段追求的“優秀”,未必能給更遙遠的未來帶來預期中的保障。高考進入名校,未必能讀上研究生;成功保研或考研,未必能找到好工作;找到了光鮮的工作,卻踏入了職場競爭的圍城之中……我們總是追求“上岸”,可現實中哪有那么多“岸”可以上?說到底,并不存在一種單一、絕對且理性的標準來全面評判一個人的能力。所謂的“上岸”,只是一種美好的主觀愿望,它并非真正的“抵達彼岸”,而只是暫時獲得了成功。一旦環境變遷,潮流涌動,就會發現依然需要尋找下一個穩定的落腳點。而在這一過程中,如果我們只靠優績主義自我驅動,便很可能陷入巨大的迷茫與無助之中。
在比較中獲得的確定性,往往也在比較中消失。被“上岸”的目標牽引的人生,終究需要構建自己的大陸。說到底,人們的追求都有其合理性,重要的是如何讓追求優績之外的道路被看見、被包容?;蛟S正如桑德爾所言:“我們關于價值的分歧不僅僅涉及公平。這些分歧也涉及我們如何定義成功和失敗、贏和輸——還關乎成功者對那些不如自己成功的人應該持有什么態度?!苯鉀Q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社會如何構建一個更為多元的評價體系,讓個體去編織自己的人生,看見更豐富的可能。畢竟,對于年輕人而言,前行不只是為了被認可,更重要的是在努力的過程中實現自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