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小萬家族的@隱飲 電影治愈生活
提起印度電影,這些年來影迷們看過不少。
今天小萬推薦的這部印度片,并非傳統意義上唱唱跳跳的印度寶萊塢歌舞片,也不是觀眾們喜聞樂見的燒腦懸疑片。
這部風格獨特的電影,給全世界觀眾帶來了印度電影的全新打開方式。
作為印度30年來首部戛納主競賽入圍影片,它在2024戛納國際電影節上斬獲評審團大獎,并獲得第34屆哥譚獨立電影獎最佳國際影片。
《想象之光》
隨著本片上周登陸流媒體平臺,我們終于可以一窺這部不唱歌、不跳舞,卻拿下戛納大獎的女性主義佳作了。
在2024年年底,各大外媒發布的年度電影榜單中,《想象之光》曾多次入圍。
包括英國《視與聽》年度十佳第一位,美國《電影評論》年度二十佳第一位,美國《時代》年度十佳第二位,法國《電影手冊》年度十佳第五位等等。
在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推薦的2024最愛的年度十部電影,《想象之光》更是位列榜首。
這是印度新銳女導演帕拉爾·卡帕迪亞的第二部長片作品,她的前作《無知之夜》2021年首度入圍戛納便獲當年的“金攝影機”獎(導演首作獎)提名,如今她的第二部長片就拿下戛納評審團大獎。
進步神速的卡帕迪亞導演,已經成為了印度藝術電影界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
最近幾年,女性主義潮流在全世界崛起,不同國家的女性題材電影層出不窮,映射出各種各樣復雜的社會及文化問題。
2024年在中國的大銀幕上,尹麗川導演的《出走的決心》與邵藝輝導演的《好東西》交相輝映,贏得了不少觀眾的共鳴。
和《好東西》頗有共通之處的是,《想象之光》同樣以老中青三代女性作為影片主角,講述了三位在醫院工作的女護士間的友誼,展現了她們各自的人生命題與生活困境。
影片在孟買這座印度城市的夜晚展開,攝影機穿過黑暗的街道和擁擠混亂的人群,城市的脈絡初步展現。
這是一座盛產億萬富翁的城市,也是擁有亞洲最多、最大貧民窟的城市。
三個不同年齡的女人,漂泊在這座大城市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焦慮。
中年女性普拉巴,有一個沒見過幾次面就結婚,常年在德國工作的丈夫。她和丈夫自結婚后就兩地分居,婚姻早已名存實亡。
一天普拉巴收到了從德國寄來的電飯煲,喚醒了她對于丈夫的僅存的愛與幻想。
深夜她抱緊電飯煲,想要從中獲得一點真實的溫暖,這段父母包辦的婚姻,讓她的內心孤寂無依。但面對同事醫生的表白示好,她卻猶豫止步不前。
年輕女性阿努性格奔放熱烈,雖然自己是印度教徒,但她仍與身為穆斯林的席亞茲相愛了。
面對宗教和家庭的巨大阻礙,兩個年輕人仍舊愛得如膠似漆,一聲聲清脆的手機短信提示鈴聲,揭開了兩人一次次的秘密約會。
年老女性帕瓦迪是普拉巴和阿努的同事,她的家面臨拆遷,因為沒有法律文件,她即將面臨無家可歸的局面。
影片集中展現了現代印度底層女性的真實困境:在宗教、婚姻、經濟、文化的多重重壓下,三位生活在孟買的女性勇敢堅持自我,追尋她們生命中的“想象之光”。
對帕瓦迪來說,她的“光”是反抗城市發展對她原有家園的侵占,是她和普拉巴一起用石頭打破的拆遷廣告牌。
對阿努來說,她的“光”是自由戀愛,是對愛情的堅定奔赴和對宗教傳統及家庭權威的反叛。
對普拉巴來說,她的“光”是她終于放下對于婚姻的執念,擁抱真實的自我。
電影探討了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從喪偶、已婚到正在戀愛,三位不同代際的女性,都有被傳統觀念和宗教壓迫下的掙扎和反抗。
上一代女性無法反抗包辦的婚姻默默忍受,新一代在愛情面前努力爭取,哪怕遇到重重阻礙,也要勇敢表達愛意。
導演創建的這種女性之間的友誼是烏托邦式的,是健康快樂、充滿包容的。
即使她們的價值觀可能不同,甚至有沖突,但不影響她們互相扶持、互相幫助。
普拉巴幫助帕瓦迪找律師找文件,試圖保住她生活了一輩子的家。
當發現一切無望后,她們幫助帕瓦迪搬家,遠離孟買這座城市,來到了一個面朝大海的美麗村莊。
在離開孟買城后,觀眾跟著三位女主人公仿佛松了一口氣,全片的色彩終于從潮濕昏暗變得明亮起來。
三個人興奮地喝著酒,帕瓦迪在海里開心地和海浪嬉戲。海邊村莊的自然氣息,給這些飽受城市化生活壓迫的女性群體,一絲短暫的喘息。
曾經的她們生活在人群簇擁的孟買,夜晚紙醉金迷,輕軌穿城而過,高樓大廈里是簡陋的出租屋。
正如片中所說,“這個城市有個不成文的規則,就算你生活在陰溝里,也不可以生氣,它們把這叫作孟買精神?!?/p>
她們支撐著繁華城市的運轉,但自己的價值卻如螻蟻般不值一提。
帕瓦迪在離開前感慨說,“在這里,好像只有有‘身份文件’的人,才是存在的,否則你消失了也沒人注意到?!?/p>
普拉巴卻堅定地說,“如果你不在醫院了,我們大家都會注意到的?!?/p>
在這三個女性角色身上,她們努力抗爭著大城市對人的異化,她們彼此的存在,閃耀著人性中最樸素的溫暖。
影片在海邊的最后一鏡令人印象深刻,海邊的沙灘上燈光星星點點在閃爍。
阿努把自己不敢介紹給家人的穆斯林男友,帶給姐妹們認識,四個人安靜地坐在海邊小店里聊天,那些生活難題雖然沒辦法立刻解決,但這一幕已經足夠美好。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影片的主旨明確,但并沒有陷入過分賣慘的陳腔濫調中,反而處理得溫柔細膩,不卑不亢。
與寶萊塢的工業制作的飽和色調風格不同,《想象之光》的整體攝影色調偏冷,前半段尤其以藍色紫色為主,夜景占了大多數。
孟買的雨季是潮濕悶熱的,很多人會在下雨時支起藍色的防水篷布把房子蓋起來,否則房子會漏雨。
整個城市變成了這種到處飄蕩著塑料布和防水油布的藍色,它們飄在風中的樣子很有電影感。因此導演決定用這樣的色調,來突出這座城市的故事感。
片中的配樂獨樹一幟,一反印度電影的勁歌熱舞的熱烈風格,導演大量使用了鋼琴與電子音樂,獨特的視聽風格,讓這部電影的作者氣質濃厚。
眾所周知,印度的男女社會地位極端不公,這份不平等,也成為了不少印度電影創作者的創作母題。
比如2024年印度選送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迷途新娘》,講述了兩位新娘在一場意外后人生錯位,追尋自我價值的故事,尖銳批判性別問題。
2024英國選送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桑托什》,曾入圍2024年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提名,集中展現了印度種姓制度的不公,女性所遭遇的極端暴力困境與法制系統的腐敗。
去年入圍第40屆圣丹斯電影節的,還有一部印度片《女孩終究是女孩》,細膩探討了青春期少女成長與性覺醒。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印度題材電影開始闖入國際視野。在傳統歌舞片之外,犯罪懸疑、古裝歷史、時裝動作等類型片,逐漸打入全球市場。
更多和女性題材相關的印度藝術電影,也開始在國際電影節上嶄露頭角。
對印度片和頒獎季電影感興趣的影迷們,別錯過這部獨樹一幟的《想象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