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
近日,一則“博導‘沒苦硬吃’,全程戴隔音耳塞送外賣”的消息,引發關注。
據浙江大學官方微信消息,為了解“無聲騎手”的真實工作狀態,浙大博士生導師袁哲申請了騎手資格,戴上隔音耳塞,規定自己在整個送餐過程中不說一句話,以體驗“無聲騎手”的工作狀態。在實踐中,袁哲真切感受到了溝通障礙帶來的不便,但也感受到了“無聲騎手”們工作的專心和認真。
在一般人印象中,高校教授的生活似乎總是與象牙塔聯系在一起,更專注于學術研究。但袁哲的做法,無疑打破了這一刻板印象,這項針對聽障騎手的研究,也讓這個特殊群體的“聲音”被更多人聽到。
學術研究當然需要大量的數據與理論支撐,研究者“親力親為”也該是學術研究的“必要手段”。作為博士生導師,袁哲選擇這種“沒苦硬吃”的調研方法,看似有股子“笨拙”勁兒,卻展現了學術研究該有的執著。正因如此,學者的學術研究才能夠更好地貼近社會現實,發現問題、開出藥方,真正學以致用。
在輿論場上,袁哲這番做法被戲稱為“沒苦硬吃”。這樣的調侃背后,其實也包含著公眾對學術研究的更多期待——以更有溫度的方式,融入現實,獲取更多第一手資料,以自己的學術研究為公共決策提供參考。個中深意理當被看見。
相比身體健全者,“無聲騎手”所面臨的現實處境無疑更加困難。博導這番“仿真實驗”,也為社會公眾深入了解這一特殊群體的日常處境、增進互相理解,提供了窗口。
前兩年,“人社局副處長體驗當外賣員,12小時只賺了41塊”一事也曾引發關注,讓公眾看到了公共管理層面對外賣騎手這一群體的理解與關照。
就此去看,無論公共決策,還是學術研究,政策制定者和學術研究人員都該深入一線,以了解最為真實的場景和問題為基準。如此,方能讓公共政策更具針對性,也讓走出象牙塔里的學術研究更接地氣。
□蘇士儀(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