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聲音,我們愿意聽見;
你的關切,我們一同看見。
近日,一則“博導沒苦硬吃,全程戴隔音耳塞送外賣”的消息,引發網友關注與討論,起因是浙江大學博士生導師袁哲申請了騎手資格,戴上隔音耳塞,并規定自己在整個送餐過程中不能說一句話,真實體驗“無聲騎手”的工作日常,為的就是親身參與這項對聽障騎手的定量研究,最終運用數字化手段幫扶弱勢群體減少溝通障礙,讓特殊群體的“聲音”被更多人聽到。
或許是與印象中專注學術研究的高校導師形象不同,報道中袁哲的科研方式顯得更為接地氣、也更為“笨拙”,這種反差也因此被網友們戲稱為“沒苦硬吃”。在社交平臺上,袁哲的“沒苦硬吃”做法意外得到了不少好評,網友們紛紛點贊他勇敢走出象牙塔,走進社會,打破了過去“坐在書齋里閉門造車”的學者形象。
袁哲的研究方式看似費力,但這種執拗與“笨拙”卻是學者應有的科研氣質。據媒體報道,袁哲一直鼓勵他的學生從現實中找靈感,在調研中豐富經驗、理解機制,進而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對策。毫無疑問,學者的研究成果不僅需要理論支撐,親身參與的實際調研同樣重要。
從袁哲的研究課題來看,只有親身經歷聽障騎手的工作與生活,才能真正理解基層勞動者的困境與需求,也唯有親身經歷,才能準確揭示現實中的問題,制定出更加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為“無聲騎手”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數字保障。這種親歷躬行獲取第一手材料的科研方式,不僅極大確保了研究數據的真實性,也增強了研究的說服力,更反映了科研者對生活的切實關懷。
更重要的是,這些在實踐中形成的、看似與學術研究無關的能力,實際上鍛煉了一種非常重要的科研素養,不僅增強了學者自身獨立思考的能力,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貫通學以致用的思維。
在辦公室里空想,往往難以觸及實際問題的痛點。此前,“人社局副處長體驗當外賣員”一事也曾引發網友關注,報道中某人社局副處長肩負著研究制定相關政策的重任,為了確保政策的有效性和針對性,他毅然走出辦公室,投身到外賣小哥的行列中。同袁哲相似,他們的行動或能帶來反思,作為政策制定者和學術研究人員,通過這種“下基層”的實地調研,融入更多溫度與人文關懷,親身體驗才能知痛點堵點。
博導的“沒苦硬吃”,是一面鏡子。網友的熱情點贊,表達了一種期盼。無論是在公共決策領域,還是學術研究方面,我們都期待,像這樣的“沒苦硬吃”更普遍一些,真實體驗的政策制定者和學術研究人員能再多些。因為,只有真正深入生活,才能讓政策舉措更加貼合實際,學術研究更加符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