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電影市場,只能用“慘淡”二字來形容。
票房就是最直觀的證明。
這一年電影總票房只有420億左右,比2023年的549億,足足少了130億。
拋開大環境影響下的那三年,這個成績甚至比不上2015年,說一夜回到十年前,一點兒都不為過。
整體萎縮的同時,單片超級爆款,勢頭也不復以往。
回顧這一年,躋身“10億票房俱樂部”的電影,只有8部,超過30億的僅剩3部,35億+則全年空白。
對比2019年,10億+的有15部,30億+的4部,40億+的3部。
其實不必談這些冰冷的數字,大家的體感是最真實的。
有時候挑個周末去看電影,一到影院發現冷冷清清,一落座發現只有自己包場。
不過蕭條的大環境下,有一點卻讓人無比欣慰——
現在的電影市場更加理性了。
跨界投機者遠去,巨星效應減弱,流量明星退散。
電影的口碑效應,也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重要。
按照以往我們年底總結的慣例,皮哥以豆瓣分數為參考,票房影響力為輔助,加上大多數觀眾的看法,從今年國內院線上映的近百部電影中,挑選出了評分口碑最好的前十部,形成了這份“十佳電影”名單。
下面,我們就從第十部說起:
NO.10
《抓娃娃》
7.1分丨33.27億
拋開口碑不說,《抓娃娃》至少讓喜劇電影重新回到正軌。
這幾年,太多人打著喜劇的旗號,拍一些與喜劇無關的事。
沒法讓觀眾笑就算了,還總想著讓觀眾哭。
強行硬蹭后,觀眾對國產喜劇也越來越失望,幾乎一看到就默認是爛片。
這部《抓娃娃》,算是終于為喜劇電影正了名。
閆非+彭大魔+沈騰+馬麗,這就是當下喜劇界的最強陣容。
片名又是雙關語,故事講述富爸爸窮養兒子,還是靠身份反差來制造笑料。
但是它又足夠好笑,票房也一路沖破了33億。
看著這一成績,不知道市場上其他喜劇電影,是會羨慕,還是會汗顏。
《抓娃娃》也成了整個暑期檔的遮羞布。
前后大片你來我往,但幾乎都沒能支棱起來,只有《抓娃娃》一枝獨秀。
要不是它的火爆,整個大盤不知道會有多慘。
當然,電影本身也引發了不少爭議。
傳統的喜劇電影,主角人物大多是社會底層。
圍繞他們的身份,易于設計笑點,小人物的成長史,也能帶給觀眾共情。
《抓娃娃》反其道而行之。
故事的喜劇核心,其實是“富豪裝窮”,并且所有普通人都在圍繞一個富人引吭高歌。
而最終的目的,又是為了培養一個“資本接班人”。
這樣的設定,能夠靠著身份落差制造笑點,但普通觀眾也只能一笑了之。
特別是片中的故事風格偏向荒誕,但子女教育話題,又有著極強的現實性,偏偏故事里教育子女的方式又是弄虛作假。
這些加在一起,必然會引發批評。
不過如果不考慮這么多,只是當成一部喜劇電影看,還是值得一看的。
NO.9
《焚城》
7.2分丨2.58億
劉德華的首部災難片,香港評分高達9.9分,位居影史第一。
這么多title加在一起,本以為《焚城》能在內地點燃冬天里的一把火,沒想到反響平平。
豆瓣7.2分,票房2.58億,實在難言滿意。
這是一部完全被低估的電影。
論演員陣容,香港有劉德華、莫文蔚、謝君豪等大咖,內地有白宇這樣的新銳,還有吳彥姝這樣的老戲骨。
論題材,它就是一部《寒戰》+《拆彈專家2》的升級版。
劉德華和莫文蔚的官場文戲,火花四濺,張力十足;
特效鏡頭下的災難大場面,沉浸感滿滿。
論尺度,也創造了近幾年港片之最。
皮膚潰爛、傷口感染、血漿噴濺、截肢嘔吐等畫面,讓人喘不過氣。
論情感,最后白宇的犧牲戲也足夠動人。
簡言之,《焚城》就是我們能想到的香港商業片的最佳范本了。
缺點雖然也有,但整體瑕不掩瑜。
只可惜這樣的片子,依然在內地賣不動。
由此看來,內地觀眾對火爆的老港片已經是葉公好龍,只剩一點點情懷,不愿意去影院支持。
不是《焚城》不夠好,而是屬于老港片的時代已經過去。
現在港片再想出彩,只能多拍人文類影片,諸如《年少日記》《破·地獄》《毒舌律師》這樣的走心作品。
NO.8
《熱辣滾燙》
7.5分丨34.60億
《熱辣滾燙》登頂2024年度票房榜,但也成為爭議最大的電影。
它的爭議,來自于營銷的熱,與電影本身的冷。
春節期間,幾乎每個人的朋友圈都被這部影片刷屏了。
但刷屏的內容,全都是感嘆賈玲減肥有多厲害,前后對比照有多驚人,鮮有人關心電影劇情。
很多人走進影院,目的也不是看一部好電影,而是看看賈玲減肥后到底變成了什么樣子。
這就有點偏離電影藝術創作的初衷了。
不過,盡管是翻拍電影,盡管噱頭蓋過了電影本身,但能看出來賈玲還是下了不小功夫,進行了一些本土化的改編,結尾還來了一次《你好,李煥英》式的反轉。
只是仔細推敲,還是能看到“削足適履”的地方。
比如原版中的女主被強暴,這是她練拳的重要驅動力。
翻拍版中,刪掉了這個情節,女主練拳的動機就弱了很多。
為此她加入了主角跳樓自殺不成的情節,但又有點用力過猛。
為了證明自己,去減肥打一場拳擊,總歸有點站不住腳。
再比如,一個飯店服務員,為了愛情去報名一小時幾百元的私教課,這事兒也經不起推敲。
類似這樣的毛刺兒還有很多,《熱辣滾燙》是那種看一遍很感動,仔細一想不乏漏洞的電影。
該片下映后,賈玲自己也低調隱身,極少公開露面,但網上的議論并未消停。
必須承認的是,賈玲已經完成了轉型,成為了一名成功的女性導演,甚至躋身資本領域。
她執導的新作《轉念花開》預計不久后就會上映。
這一次她將聯手楊紫、張小斐、王驍,估計還會有一些喜劇明星客串,我們拭目以待吧。
NO.7
《第二十條》
7.5分丨24.54億
張藝謀在經歷了《長城》的滑鐵盧后,似乎想通了,開啟了“大導演拍小片”的模式。
回顧他這些年的作品,幾乎全都是這種“小而美”的電影。
這次的《第二十條》也是這種類型。
簡單幾個來回的場景下,就是圍繞幾個角色說臺詞、講故事。
其中,雷佳音和馬麗全程拌嘴,這種話癆風格,像極了《漫長的季節》里探案三人組之間的插科打諢。
趙麗穎演的康村那條線,幾乎就是把《狂飆》里的莽村直接移植過來,讓李宏偉繼續為非作歹。
張藝謀就像個老頑童一樣,隨手抓起兩把菜,放在一個鍋里炒,還能炒出一盤美味。
整部電影很完整,笑中帶淚,而且沒有串味兒,頗見功力。
當然,很多人也看不慣,覺得張藝謀有些不思進取。
當下電影寒冬,你作為中國電影的頂梁柱不沖鋒在前,卻躲在后面,做這種以小博大的營生,有損大師之名。
不過話說回來,過去10年里,張藝謀是國內電影圈中,產量最高且口碑、票房最穩定的導演。
這種穩定,或許是當下電影市場更需要的。
別逮著一個老人批評了,多鞭策鞭策那些新導演吧。
NO.6
《飛馳人生2》
7.6分丨33.98億
當年的作家韓寒有多犀利,現在的導演韓寒就有多沉穩。
10年前,韓寒執導處女作《后會無期》,正式進軍電影圈。
這些年,他導演的風格一直是“70分萬歲”原則。
前三部電影,《后會無期》《乘風破浪》《飛馳人生》,從名字看全都是一個風格,講的也都是一個故事,小鎮少年的夢想與飛馳。
賽車、少女、流浪、叛逆、為夢想孤注一擲,無非就是那點事兒。
搭配一點韓寒式的幽默,就是一部標準的賣座電影。
直到第四部,韓寒體內的理想主義抬頭,他想自我表達了。
電影名字原本叫《年輕的故事》,很容易想到周潤發《阿郎的故事》。
后來改名叫《四?!?,就是在致敬他偶像張國榮的《縱橫四?!贰?/p>
一個電影導演開始有表達欲了,是一件有風險的事。
《四?!肪褪琼n寒的一次冒險。
電影前半段,還是韓寒過往電影的標準模板:臨海小鎮,黃毛少年,摩托車隊,美麗少女。
但后半段,畫風突變,生活巨變,時代滄桑,兩位主角都經歷了各自的生死時刻。
《四?!吩诖汗澠陂g上映,大伙兒沖著沈騰去的,結果看得一臉晦氣。
整部影片一瀉千里,票房也斷崖式下跌,韓寒為自己的任性付出了代價。
兩年后,韓寒在春節檔推出了《飛馳人生2》,這是他導演歲月里的一次“撥亂反正”。
《四海》的失敗,讓他認清了自己的局限性,也號準了觀眾的脈。
這部新作,就是精準戳中了觀眾的爽點。
影片笑點很韓寒,賽車場面也很燃,蹩腳的感情戲直接砍掉,干就完事兒了。
整部影片主打一個觀眾至上,每個角色都恰到好處,就連范丞丞也變得演技到位了。
影片票房口碑雙豐收,唯一的遺憾是,韓寒待在舒適區里,不肯出來了。
NO.5
《周處除三害》
8.1分丨6.65億
《周處除三害》成為了這個春天最大的驚喜。
這部影片并非橫空出世,其實臺灣電影這些年一直在穩定地輸出精品。
《大佛普拉斯》《血觀音》《陽光普照》《老狐貍》等,《周處除三害》是這一序列中的代表作。
《周處除三害》是《世說新語》里的一個小故事,臺灣導演卻把這個正能量的故事,改編成了一部重口味的犯罪電影。
阮經天飾演的主角陳桂林是個通緝犯,他在犯罪排行榜上名列第三。
陳桂林身患癌癥,彌留之際決定除掉榜一榜二大哥,獨占榜首。
他除的第一害,是香港仔。
典型的黑幫犯罪類型,兩人斗智斗勇,追逐廝殺,最終陳桂林手刃香港仔,救下了純情少女;
他除的第二害,是一個邪教頭子。
這又成了一部邪典片。
陳桂林親身犯險,卻意外成為尊者的信徒,目睹了尊者洗腦信徒的全過程。
最后一場教堂屠殺戲,演繹了一場光怪陸離的暴力美學,“曾經我茫然前行”這首歌現在聽起來都讓人不寒而栗。
陳桂林除掉的第三害,就是他自己。
整部影片,三害相互纏斗,善惡不停翻轉。
往淺看,這是一部酣暢淋漓的犯罪片,往深看,又是性本善和性本惡的哲學思辨。
而“史上最水影帝”阮經天,也用這部影片宣告了自己的演技回歸,他癲狂的表演讓人沉醉。
這部影片引入內地后,幾乎一刀未剪,內地觀眾欣賞到了原汁原味的大尺度電影。
有些諷刺的是,這樣的一部電影,拍攝成本只有1000萬。
這讓那些成本動輒幾個億的小品電影情何以堪。
NO.4
《年會不能停!》
8.1分丨10.61億
職場電影很多,但能把握好尺度的卻很少。
拍得太寫實,就會拍成《逆行人生》,讓人看了心里堵得慌;
拍得太跳躍,就會拍成《勝券在握》,喜劇拍成了鬧劇。
而《年會不能停!》,在尺度的拿捏上無出其右。
看完這部影片,最大的感受就是,編劇是真的上過班,和打工人的顆粒度對齊了。
前半部分是喜劇,一個老牌打工人在職場狐假虎威,不斷升職加薪,本質上也是身份錯位造成的喜劇效果。
但笑點非常高級。
“咖啡哪有命苦”、“裁員廣進”、“啥叫顆粒度,整得我挺恍惚”、“情況具體什么樣,要看具體的情況”。
職場黑話、廢話文學、地獄笑話,諧音梗,輪番轟炸,觀眾在捧腹大笑時,卻能咀嚼到笑點背后的苦澀。
這場鬧劇的底色其實是悲涼的,職場打工人怎能不懂?
影片后半段,不可避免要向正能量靠攏,導演的處理也很高級。
表面上是理想主義,讓幾個主角大鬧年會,壓制了職場的不正之風,迎來一個光明結尾。
其實就是用虛假和癲狂來反襯真實。
這部電影,笑點不俗,引人共情。
結局有些懸浮,但諷刺味道拉滿,是近年來難得的喜劇佳作。
NO.3
《出走的決心》
8.8分丨1.24億
影片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了一位50歲的河南阿姨自駕游的故事。
這個瀟灑的故事背后,是一個中國式女人被迫奉獻的一生。
18歲憧憬大學,被重男輕女的父母給破壞;
25歲憧憬愛情,用心托付的那個人卻成為一生的夢魘;
48歲憧憬遠游,卻因為做母親的責任一拖再拖。
直到50歲,她無法忍受,在一個尋常的日子出發了。
這部影片的編劇之前寫過《地久天長》,主演是柏林銀熊獎影后,疊加在一起,就是一部典型的現實主義作品。
盡管很多觀眾早就知道了這個阿姨的故事,但依然看得津津有味。
看詠梅的表演也真的是一種享受,眼含熱淚,嘴角帶笑,人物的堅韌與脆弱演得絕了。
全片大部分篇幅在探討她為什么要出走,直到結尾才交代她勇敢出走,再配上真實人物影像和BGM,那一刻你的內心很難不暖。
最大的敗筆是女兒,角色轉變太突兀,立不住。
《出走的決心》當然是一部佳作,但它的評分很有意思。
一開始豆瓣出分8.6分,隨后漲到了9.0分,現在又跌回了8.8分,并不符合大多數影片的分數走勢。
這說明,它沾了女性題材的光。
但拋去這些外在因素,影片本身品質,依舊值得8.5分。
NO.2
《好東西》
9.1分丨6.61億
《好東西》是這個冬天綻放的一朵奇葩。
它是《愛情神話》的續作,從敘事和鏡頭語言來說,相比前作并不進步,甚至有點退步。
但它勝在臺詞更加密集,觸碰的話題更加尖銳,諷刺性更強。
以至于中間有一段劇情略顯乏力,但還是靠著臺詞金句撐過去了。
劇情上雖然割裂感嚴重,但導演也用一場場樂隊演出把縫隙給填滿了。
能看出導演是個綜藝愛好者,整部電影就是一個《脫口秀大會》+《一年一度喜劇大賽》+《樂隊的夏天》。
皮哥絕不否認這部電影的優秀。
我依然清晰記得,觀影時全場笑翻,笑果甚至超過了《抓娃娃》,它也具備了一部優秀喜劇電影笑中帶淚的特質。
作為一部小妞電影,它的創新之處在于,并非是一塊入口即化的奶糖,而是一顆怪味豆,嘲諷所有人,甚至連親媽都敢罵。
作為一部喜劇電影,它突破了開心麻花電影的套路,不需要劇情,全靠臺詞的機鋒就能撐起整場戲,甚至可以開啟一個脫口秀電影的新類別。
作為一部女性題材電影,它更是將女性視角貫徹到底。
強如《出走的決心》里,還有姜武飾演的父親這個男權角色存在。
而《好東西》里,趙又廷和章宇兩大型男,全都成了女人的陪襯品,甚至當眾替男人謝罪。
這樣的電影,評分8.5分,大家不會有任何意見。
偏偏它被抬到了9.1分的位置,就讓人忍不住咂摸了。
過去十多年,院線熱門影片的口碑天花板是《讓子彈飛》和《我不是藥神》。
這兩部影片的分量無須贅述,但評分也不過9.0分。
《好東西》被抬到9.1分的位置,多少有點捧殺嫌疑,恐怕連導演自己也會覺得高處不勝寒。
與其說它是一個電影評分,不如說它是一場女性觀眾的狂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