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易經起源甚早。正是因為太早,再加上古代信息保存能力的不足,因此很多問題我們現在不得而知。易學大家劉大鈞教授曾說過,幾千年來易經最大的一個困惑就是,為什么六十四卦會如此排列?
我們現在看到的通行版本的易經六十四卦排列順序,有朱熹的《六十四卦卦序歌》方便大家了解: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
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
咸恒遁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
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
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
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
以上就是目前易經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即第一卦為乾,第二卦為坤,第三卦為屯……一直到第六十三、四卦既濟,未濟結束。
六十四卦這種排列方式,可以說從漢朝開始就是這樣,至于先秦之前,甚至最早周朝是如何排列?目前沒有出土文物驗證,所以不得而知。
關于這種排列順序,有三種說法:
一是易傳《序卦傳》的解釋,參考我之前的文章:易經六十四卦的排列邏輯。
二是唐朝易學大家孔穎達的解釋:二二相偶,非覆即變。
三是目前這種排列沒什么規律和原因,編書的時候作者就是這么編寫的而已。
大致解釋一下以上三種說法。
第一:易傳有十篇文章,其中涉及卦序排列的有兩篇,一是《序卦傳》,一是《雜卦傳》,二者順序并不一樣。
易經分為上下兩篇,也叫上經和下經,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共計六十四卦。但是仔細辨讀上下二經,其實兩篇都是講了三方面內容,即天地人三才:天道,地道(即物道,天地生萬物),人道。
比如講天道,乾卦。講地道物道,坤卦,屯卦。講人道,蒙卦。上下二經基本都是天地人這三方面內容,可以說是從易理來解讀易經的。
而序卦傳這種排列方式,其實很明顯是儒家的理論。如: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物之稚也。簡而言之,是以人倫的視角去排列這六十四卦,從天到地,從物到人,從既濟到未濟,處處體現了人的哲學。
第二:二二相偶,非覆即變。這是唐朝學者孔穎達提出的觀點,其實是從卦象角度來理解六十四卦的。簡而言之,是把六十四卦分成了32對,這32對卦,不是旋轉180度,就是相錯,這就是二二相偶,非覆即變。
這個理論也有很明顯的缺點,比如乾卦和坤是一對,屯卦和蒙卦是一對,可是這兩對之間卻沒有關聯。這兩對之間的關聯,只能用易理去解釋,即: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
第三:卦序排列沒什么規律。如: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有人反駁了,貓狗小的時候需要養,那貓狗大了就不用養了?再者吃飽飯了就要產生訴訟紛爭,那很多人吃飽了還不鬧事呢?因此序卦傳的排列只是作者一廂情愿,根本經不起推敲。
易經的六十四卦除了目前通行的排列順序,還有京房八宮卦排列,帛書本排列。分別如下圖:
以上這兩種排列,從卦象符號來看,至少有規律的多。但據學者考證,這可能也不是最早易經的排列順序。到底易經最早是如何排列的,還是闕疑待考吧。
上一篇:圖解64卦
下一篇:周易公司起名 又順又旺的公司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