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華文化,許多人會想到我國五千年歷史中產生的中醫、神話、音樂、風水玄學等等,正是這些方方面面成體系的傳統文化構成了東方文明的全部。而傳統文化中執牛耳者當然非引領一切的哲學巨著《易經》莫屬。
在當今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背景下,仍不乏許多學者對《易經》推崇備至細加研究。但《易經》與科學間卻似乎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科學家對待這部經典巨著的態度也十分值得玩味。
認知世界的大道之源——《易經》
《易經》闡述世間萬象,是蘊含深刻道理的辯證法哲學古籍。包含了《連山》《歸藏》與《周易》三部,但僅有《周易》流傳至今。
在近代科學產生之前,《易經》一直都是我們中華民族認知世界的指導書籍?!兑捉洝分v求天人合一,從整體上認識世界。同時《易經》也是一部用于占卜吉兇未來的書籍,以現今普世大眾對《易經》的認知而言,《易經》的占卜,只是在根據客觀存在做出的對世界發展規律的總結。
古人認為《易經》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即是對人與宇宙互相感應聯系的思索。而占卜觀象正是作為人溝通自然宇宙的物質媒介,通過不斷發現加深對世界的認識,古人才從中總結出《易經》這一包含辯證哲理的對宇宙世界進行系統闡述的古籍。
《易經》在許多人看來是玄奧和撲朔迷離的、更偏向于唯心的思想著作,然而它其實是源于古人對現實的思索,古人將自身對事物發展的認識與研究感悟記錄下來,從中尋找出具有普遍性的客觀規律。
而《易經》三部也各有其玄妙。第一部《連山》,在《易贊》的記載中言“連山者,象山之出云,連連不絕”,因為其卦從艮卦始,如山之連綿故名《連山》。《連山》通過四季節氣、三元九運等來預測吉兇。
《易經》第二部《歸藏》傳聞其為遠古時天皇氏所創,以坤卦為首因此得名《歸藏》。
而《周易》則是世人皆知的典籍,也是保存至今最為完整的《易經》一部?!吨芤住钒督洝?、《傳》兩個部分。其中《經》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有相應解釋以為占卜。不僅如此《周易》中還囊括自然科學、農學、地理等許多方面的知識。自漢代《周易》擢升為儒家經典之首,唐代后成為六經之首。
大師楊振寧對《易經》的批判
2004年,在一場文化高峰論壇上,物理大家楊振寧對《易經》加以批評,楊老認為《易經》的存在一方面影響了中國社會發展,另一方面也影響了中國人思維審美。
《易經》在近代以前一直牢牢占據我國主流思想,是古人認識世界的主要方法手段,這就是近代科學之所以無法在中國發展的原因之一。
《易經》中的天人合一理念,是古人根據客觀事實而總結出來的抽象經驗,并不是經過嚴格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它所強調的人與自然共通,只是虛幻飄渺的觀念,但近代科學的產生,卻是通過縝密的邏輯思維以及科技進步后對物質世界認識加深得到的結論。近代自然科學的出現打破了《易經》的抽象理論,《易經》的地位因此遭到極大質疑挑戰。
近代科學重推演與《易經》重歸納似乎是兩種不可調和的矛盾。
楊老還表示漢語發音也是受到《易經》影響的,世界上諸多具有重大意義的語言都是復音,但唯有漢語是單音,說明了《易經》對漢語發展的影響。
而且《易經》語言文字短小精悍,一字多意,與西方哲學的極盡努力貼近現實不同,中國人講求意境,需要用心去領悟其中精神層面的內涵。因此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具有精簡抽象同時又神秘朦朧喜歡提升到精神層面的特點。
楊振寧對《易經》的批判引起一部分共鳴的同時也遭到許多國內學者的批評。
國學圈的《易經》之辯
聽聞楊振寧對《易經》的點評,國內國學大師們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
《周易》學會會長劉大鈞反駁道,《易經》中的占卜理論就是在不斷的推演中得出的結論?!兑捉洝繁旧碜鳛檗q證哲學著作,它對科學研究也是具有指導作用的,《易經》涵蓋諸多領域的理論知識。在國內的國學圈子中,《易經》是當之無愧的執牛耳者。
國學大師南懷瑾也對《易經》高度評價:它是哲學中的哲學,智慧中的智慧。
《易經》引發的討論還不止于此,《易經》究竟是怎樣的客觀存在呢?
我國著名學者董光壁講:中國人隨重歸納而輕邏輯,但并不表明中國人不存在邏輯,而是與西方有不同的思維方式罷了,但這也是兩種文明不同罷了,況且,東方的邏輯系統自然也有西方思維所不具備的優勢,要看其出發點是什么。
《易經》確實對中國人的審美和思維產生極大影響,不過簡單的將《易經》歸結為近代科學未能在中國產在我國生的原因未免有失偏頗。中國封建政治體制才是其主要的原因。
《易經》在國內的文化地位依然是不可撼動的,作為中華文化的結晶,是祖先留下來的對世界認知的經驗。它確實對國人的審美及思維方式影響甚大,但凡事皆有其利弊,誰敢斷言《易經》帶給我們的都是不利影響呢?楊振寧老先生的分析自然有其道理,但若將近代科學未能產生于中國的原因歸結為《易經》的影響,未免有失大家眼光,略顯淺薄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