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本溪花 28 億元外包環衛卻除不干凈雪 " 一事引發關注。
據央 廣網報道,12 月 19 日晚 8 時,遼寧省本溪市一市民在手機上看到一則來自除運雪指揮部的通知:沿街單位、商戶等要在 24 小時內清除門前積雪,否則將實施處罰。該市民疑惑," 門前三包 " 并不陌生,但今年的除雪現狀讓她難以接受," 馬路好幾天沒整干凈,咋不見追究誰責任呢?" 記者注意到,2023 年 8 月,本溪市主城區環衛作業以 24 年 28 億元的價格,外包給了 " 供銷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其中包括除運雪、清掃保潔等工作。
政府斥巨資 28 億元外包環衛工作,肯定是希望能為市民帶來便利,提高市民生活質量水平的,然而事實卻讓人大跌眼鏡。一場大雪,讓遼寧省本溪市的環衛問題暴露在公眾視野之下。據記者走訪,今年該地除雪做得不好,是大家的普遍感受。有市民吐槽 " 走路都打滑!"" 都摔了好幾跤了。" 還有人調侃道:" 這是要我們‘自掃門前雪’的節奏啊!28 億元?的環衛外包難道就是為了讓我們自己動手?"
市民的不滿情緒在網絡上迅速發酵,當地的除雪效率也遭到了網友的質疑。這么龐大的開支是否真的能帶來高效、優質的除雪服務?政府是否有詳細的公示?除雪工作效率如此之低,是否有責任追究機制?這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于現代城市治理的反思。
不論外包與否,市民們期待的是一個能夠真正解決問題、保障他們出行安全的系統方案,而不僅僅是一紙通知或者高額的投入。" 除不干凈雪 " 的事件提醒我們,城市治理還得想想招,要注重細節和實效,不能只看表面功夫。
政府部門、企業和社會民眾要處理好各自的角色。政府加強監管,對環衛外包公司進行嚴格的監督和評估,確保這筆巨額的資金能夠得到合理使用,并且得到相應的服務效果;企業要增強社會責任感,為社會做好服務;市民也需要有更多的參與和反饋,監督和評價政府、企業的工作,幫助改進。多方共同努力,讓大雪成為城市風光的點綴而非市民生活的負擔,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生活在自己向往的城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