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休真的一無是處嗎?
4月25日,浙江宣傳發布消息稱,近年來,節假日調休問題屢次引發輿論熱議,今年關于調休的網絡討論尤為激烈。諸如“五一又雙叒調休了”“五一其實只放1天”等話題頻頻登上熱搜榜。調休真的一無是處嗎?公眾對此觀點不一,有聲音認為調休制度不合理,應予取消;有人指出某些調休“誠意不足水分足”;還有觀點強調調休具有其合理性,單純批評調休并不能有效解決休息不足的問題。
調休制度自1999年起已伴隨我國民眾走過25年。面對種種爭議,調休是否需要優化,如何在理性探討中推動這一眾口難調的問題得到進一步解決,值得深入探討。
調休并非全然無益。理解這一點,需追溯調休制度的起源。建國初期,我國法定節假日僅包括元旦(1天)、春節(3天)、勞動節(1天)和國慶節(2天),共計7天。由于長假稀缺,多數人僅能在春節返鄉。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火車班次少、運行周期長、運力有限,春節期間的回家之旅往往充滿艱辛:徹夜排隊購票、忍受候車煎熬、在擁擠人群中奮力擠上車,再歷經漫長旅途,方能風塵仆仆歸家。
調休制度的設立,旨在應對當時國情并回應民眾對休息、團圓的迫切需求,同時緩解春運壓力。1999年,國務院將法定節假日增至10天,其中春節、勞動節、國慶節各3天,通過與前后周末拼接,形成了3個7天長假,這就是調休制度的最初形態。
2007年后,我國法定節假日增至7個,包括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按農歷計)、元旦、勞動節、國慶節(按公歷計)及清明節(按節氣計)。節假日與雙休日之間有時無法直接銜接,若無調休,節假日與雙休日之間便會夾雜一兩日工作日,造成假期“碎片化”,給人們帶來諸多不便。例如,2023年清明節恰逢周三,未實行調休,導致許多人無法回鄉掃墓。有人反映,僅有一天假期不足以完成掃墓、休息等事宜,緊接著就要投入工作,沒有充足休整時間。
針對調休,有關部門曾表示:“總體來看,調休優于不調休,且實屬必要之舉?!闭{休是在確保節假日總量不變的前提下,為避免假期“碎片化”而采取的有效政策安排。
因此,調休具有其積極意義。20多年來,調休實踐正是在多重約束條件下尋求“最大公約數”的結果。在一個擁有逾14億人口的國家,無論是宏觀政策調整,還是具體工作開展,往往都需要在多目標平衡中尋找最優解,調休制度的誕生亦遵循此規律。
調休為人們提供了調整生活節奏、拓展休閑空間的機會,同時也促進了假日經濟的發展。然而,有些人經歷了調休后反而感到疲憊不堪,原因復雜多樣。
一方面,盡管小長假到來,但許多人想到周末補班便倍感焦慮。犧牲周末換來的長假,盡管總休息天數未變,卻使人產生心理落差。另一方面,長時間連續工作易導致身心疲憊。調休帶來的另一個影響是,上班族可能需比平時連續工作更長時間,尤其是“單休族”。此外,調休形成的長假打破了人們固有的工作與休息節奏,可能引發“節后綜合征”,影響工作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調休引發的疲勞、失去周末、長時間連續工作等問題自調休制度實施以來就一直存在,而非新現象。然而,近年來這些問題日益受到關注,調休制度似乎成為眾矢之的。這種變化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值得深思,所暴露的問題亟待重視和研究。調休真的一無是處嗎?
例如,過度加班使許多人身心俱疲,調休引發的疲勞不能完全歸咎于調休本身。如今,加班已成為許多單位,特別是互聯網企業的常態。許多人陷入職場內耗,一周下來身心疲憊,周末本應是短暫休憩之時,若此時工作日再延長一兩天,身心均難以承受。在某些單位,經過調休后,原本僅剩一天的周末休息時間,也被加班占據。正如一些網友所說,大家在吐槽調休,實則是在對“996”“白加黑”等加班文化產生的負面影響表達不滿。
再如,節假日旅行可能比上班還累。隨著旅游需求激增,節假日旅游景區人滿為患的現象已司空見慣。盡管小長假對旅游業的拉動作用顯著,但人群集中出行易引發交通擁堵、安全隱患,加之車票機票難買、酒店漲價、景區宰客等問題頻發,嚴重影響游客體驗。有網友抱怨:“小長假如同上演‘人在囧途’,感覺自己在‘花錢買罪受’”“放假反而更累了”。
此外,現行休假制度的獲得感不強。在討論調休的評論區,“先把雙休落實了吧”等呼吁休假制度完善的言論往往獲得大量點贊。我國現有法定節假日11天,周末104天,帶薪休假5至15天,總假期天數在國際上處于中等偏上水平。然而,當前帶薪休假制度和雙休制度執行不力,削弱了部分勞動者對休假制度的認可度和獲得感。一些單位甚至以不放假為榮,為剝奪員工休假權尋找各種看似合理的借口,這種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網絡情緒。
還有,年輕一代對“放假自由”的追求。集中放假曾讓眾多中國人體驗到長途旅行的樂趣,但90后、00后并未經歷過全年法定節假日僅7天且無調休的時代。他們更傾向于自主決定、隨性出行。許多年輕人期待擁有能夠自主安排時間的假期,掌握工作與生活的節奏?!罢l規定放假必須旅游,我不能躺平嗎?”“我喜歡放假自由的工作”等話題在社交平臺上引發熱議。年輕人對放假有了新的期待,這也對休假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味否定調休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任何制度都不可能盡善盡美,無論怎樣調休都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當前調休制度遭遇爭議,更多是因為社會發展帶來了新情況,而非調休制度本身存在重大缺陷。很多網友對調休制度的吐槽,實際上反映了他們對工作、休假、旅游的需求日趨理性多元,渴望通過休假提升幸福感和獲得感。
筆者認為,我們對待調休制度,不應糾結于“有沒有”,而應聚焦于“好不好”。解決休假問題,不能僅僅依賴調休這一政策工具,而應綜合施策,彈好“鋼琴”。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好的休息、收獲更多的幸福,需要持續創新改革,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一是對節假日的優化調整保持耐心。許多人期盼假期時間能進一步增加,這一愿望能否實現?事實上,國家一直在根據民眾需求調整節假日安排。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每年的假期時間歷經多次調整,逐漸延長。曾經擁堵不堪的黃金周,經過審慎評估被改為小長假,人們的公休假得以增加?!秶衤糜涡蓍e發展綱要(2022-2030年)》明確提出,將繼續優化全國年節和法定節假日分布格局。制定休假制度需綜合考量多種因素,相信面對當前的爭議和呼聲,相關部門會統籌考慮,做出決策。
二是堅決抵制無效加班“內卷”。工作并非生活的全部,加班內耗不應成為社會風尚。無效加班、長期加班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勞動者合法休息權,也會影響社會活力。有專家指出,無效加班“內卷”盛行的重要原因是執法力度不足。切實保障勞動者休息權,營造有利于維護職場權益、激發創新創造的社會氛圍,相關部門還需加大努力。
三是對落實帶薪休假多花心思。帶薪休假有利于人們實現“我的假期我做主”,更好地滿足錯峰出行、自主安排的需求,但目前仍有較大改進空間。當前勞動者“不敢休”、部分單位“不讓休”的現象依然突出,而《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并未對帶薪休假作出強制規定,客觀上影響了落實效果。社會普遍呼吁強制實施帶薪年休假、完善企業違法責任,這一問題應引起高度重視。
上一篇:十問調休,還有這些問題需要搞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