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有媒體刊發了關于養老金缺口的將近5000字專題報道,請出了一眾官員和學者來“證實”中國的養老金確實存在“缺口”。如果近年來一直關注這個話題,一定會發現,該報道其實并沒有提供什么新的資料和數據,也沒有講述什么新的故事。其所說“缺口”據說有二:一是“轉制成本和歷史欠賬”,二是“人口老齡化”。根據這些說法,該專題報道的一個標題《誰來堵上養老金缺口》就已武斷地下了結論。于是“養老金缺口”就這樣似乎被坐實了。
對于報道中以高層官員的名義所“證實”的“缺口”,筆者向來是持反對意見的。事實真相其實很簡單:所謂“缺口”,或者“欠賬”、“負債”等等,都與政府的財政補貼相關。政府補貼了,就沒有“缺口”;政府不補貼,就有“缺口”。但是,現在看來,事情好像還不是這么簡單。以下分而述之。
中國養老金“缺口”與制度“模式”的關系
最近到海南開會,在返京之前,意外地得到了關于“養老金18.3萬億缺口”的真實信息:原來這個天文數字源自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空賬”1.7萬億元(2010年數字,2011年的說法是2.2萬億元)。如果我沒有理解錯的話,其中的邏輯推理是這樣的:要補上這筆“空賬”,就需要有一筆很大的資產來經營獲利;假設可以獲得的利息是10%,那這筆很大的資產就要17萬億元。加上經營成本,2013年18.3萬億元的養老金缺口就這樣計算出來了。
如此說來,這個“缺口”或“負債”是與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空賬”相關的,這就要追溯到中國養老保險制度的模式,亦即“社會統籌+個人賬戶”。實際上,“空賬”問題恰恰出在這個模式的設計上。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時的方案設計,有兩派意見:一派堅持要延續原先勞動保險制度的“現收現付”模式,因為屆時已經有退休人員要領養老金,改革不能斷了這3094萬(1995年統計數)人的糧。另一派主張學習新加坡中央公積金的“儲備積累”模式,以個人賬戶的形式,讓勞動者在一生的勞動生涯中自己為自己積累養老金。
當時,兩派意見爭執不下,后來就出了個折中方案,同一個制度兼容兩種模式:以“社會統籌”來支付現有退休人員的養老金,以“個人賬戶”來積累勞動者自己將來的養老金。除了已經退休的“老人”之外,將來退休的“中人”和“新人”都可以從“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左右逢源地得到兩份養老金。
然而,這個模式犯了一個養老保險籌款原則的大忌,就是養老保險繳費必須是有限度的,既不能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也不能影響勞動者及其家庭當前的基本生活。單一的“社會統籌”或“個人賬戶”,前者是只管已經退休的老人,后者是只管勞動者自己;而現在的“模式”是要企業和勞動者既管老人,又管自己。這就意味著,得掏雙份的錢才行。這就是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企業要交20%、個人要交8%,繳費率如此之高的原因。
但是,因為中國的企業職工工資偏低,即使是高費率,真正征繳上來的資金并不多。同時,高費率也是一道高門檻,將相當一部分企業和勞動者實際上拒之門外了。2011年,中國的2.53億農民工中,只有4140萬參加了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就是一個鐵證。另外,中國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是在國企職工“下崗分流”、“轉制并軌”的背景下進行的。當年建立社會化的養老保險制度是以國企為本的,但有三分之一的國企職工下崗了,失業了,這就意味著他們不繳納或只是象征性地繳納社會保險費。
因為上述種種不利因素的影響,改革后的養老保險制度,一開始就陷入了資金不足的困境:把當年征繳的資金,包括“社會統籌”的和“個人賬戶”的,都用來發當期的養老金還不夠。因為要“確?!蓖诵莨と说酿B老金,改革后的第二年,即1997年,政府財政就補貼了50億元,這就是所謂的“缺口”。錢都發出去了,個人賬戶當然是空的,這就是“空賬”或“欠債”。
一直到2011年,“缺口”達2272億元,政府財政給補上了。至于“空賬”,近年來,一直說要做實,但按報道中的說法,“到2011年底,全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為2.5萬億,但是個人賬戶實有資金2703億元,空賬金額高達2.2萬億元”。
“空賬”非要做實嗎
如果換個角度來看待“空賬”問題,借用佛家禪宗《心經》中的說法,就是“空即是賬,賬即是空”,也許以此賬之“空”,完全可以“空”出一片新天地來。
常言道,“退后一步天地寬”。如果把視線聚焦在實際操作層面,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其實就是“現收現付”的:社保機構分別從企業和個人那里征收社會保險費,形成養老保險基金;然后從養老保險基金拿錢,給退休人員發養老金;不足部分,則由中央和地方財政托底。這就是當今中國養老保險制度實實在在的運作過程。
至于“社會統籌+個人賬戶”,僅僅是一個說法,對實際工作部門來說,只是一個養老金的計算方法。對退休人員來說,他們關心的是一個月可以領取多少養老金,而其中有多少錢來自社會統籌,有多少錢來自個人賬戶,恐怕大多數人是不關心的。
更重要的是,養老保險制度中的個人賬戶,對于參保者個人來說,實際上并沒有個人產權;或者說,參保者個人賬戶的產權并沒有受到現行法規制度的保護。譬如有高官在海南博鰲論壇上曾表示,2012年廣東省等地委托社?;饡\營的資金,投資回報都在9%以上,高過全國養老金投資的收益。但是,當媒體問到:養老金投資運營獲得的收益該如何分配,個人賬戶是否也可以“分一杯羹”?得到的回答是:目前用滾存結余養老金投資運營產生的收益,不應區分統籌基金收益和個人賬戶基金收益,而應將投資運營收益全額計入滾存結余基金。
這就意味著:不管投資收益多大,勞動者個人的養老金還得按現行的“社會統籌+個人賬戶”的既定公式計算,養老保險基金投資收益主要用于抵沖或曰減少政府的財政補貼,不論是補現收現付的社會統籌,還是補儲備積累的做實賬戶。
考察養老保險制度的未來,養老金的領取是細水長流的,并不存在于某一個時點被所有參保者同時擠兌的風險。如果每年,或者說每個月,社保機構都能夠通過從企業和個人那里征收社會保險費,加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財政補貼,將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包括社會統籌部分和個人賬戶部分,按時足額地發出去,何來“缺口”或“負債”?所以,在這一點上,人社部說養老金“不存在缺口”的說法是可信的。
當然,關鍵問題在于政府是否補貼。但是,政府補貼是必需的,因為政府至少在兩個方面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其一,計劃經濟時期的勞動者,每月領取的只是很少的“生活費”,其他的都讓國家以“必要扣除”的名義拿走了,當然也給了勞動者“生老病死有依靠”的承諾。所以,對這一部分人,即專家學者常說的“老人”和“中人”,國家是欠了債的,現在的財政補貼僅僅是還債而已。其二,1980年代開始的“計劃生育”國策,使中國的老齡化在20多年后突然加速。這個政策后果,國家也必須承當,財政補貼就是給予少生孩子或者獨生子女的一代老年人以必要的經濟補償。
所以如果把目光聚焦在實際操作過程,現行養老保險制度的個人賬戶實際上(即不是在名義上)就不存在。進一步的改革方案,就是將現行的“基本養老保險”實至名歸地真正歸位于“基本”。也就是說,基本養老金就是采用現在正在工作的勞動者,通過企業的和個人的繳費(繳費率應該調整)再加上國家財政托底的社會統籌或現收現付的方式,贍養已經退休的老人。這樣一來,可以說“空賬”問題就消弭于無形了。
可以入市的是補充養老保險
如果關注一下一直以來揪著“缺口”不依不饒的究竟是哪些人,可以發現,居然大多是中國財政金融界的大腕們。所以,醉翁之意也許并不在酒,“做空”養老金很有可能與資本市場相關。不明白的是,中國人的儲蓄熱情本是世界聞名,但國內幾十萬億元的人民幣儲蓄好像又不是錢,不能拿來做中國的資本市場。真要做這個神秘的“市場”,又還必須另湊一筆錢,于是就盯上了養老保險基金,或者說,不依不饒地要做實養老保險基金中個人賬戶的“空賬”。
經常聽到一個說法,即“在美國等發達國家,養老金是資本市場最大的投資者”。但是,這不是全部的事實真相,應該說,美國的私人養老金才是“資本市場最大的投資者”。
美國的養老金分為公共養老金和私人養老金。公共養老金也稱“聯邦養老金”,即前文中提及的基本養老金。2012年,聯邦養老金的保障對象為5600多萬人,覆蓋了90%的工薪一族退休者。美國的聯邦養老金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同時還對沒達到退休年齡的傷殘者和沒有收入的遺屬發放,這部分對象要占四分之一。所以,也稱為“老(年)、殘(疾)、遺(屬)保險”。2012年,美國聯邦養老金領取者的人均收入為每月1082美元,全年約1.3萬美元;約占美國老年人退休后平均收入的40%;有22%的退休者所有的收入都來自于聯邦養老金。順便說一句,說“靠公共養老金養老根本是不行的”,似乎完全沒有道理。
在美國,除了聯邦養老金,還有私人養老金。有資料表明:截止到2011年上半年,美國的養老金總資產達20.8萬億美元。其中,聯邦養老金歷年累計結余的資產為2.6萬億美元,占養老金總資產的12.5%;私人養老金,包括了全國社?;鹄硎聲h委書記戴相龍所說的“補充養老金”和“個人儲蓄”,共計有資產18.2萬億美元,占養老金總資產的87.5%。美國聯邦養老金的結余部分,其投資去向也是只能買美國國債。所以在美國資本市場上摸爬滾打的其實是私人養老金,包括職業年金和個人養老儲蓄。
中國養老保險基金的滾存結余,是公私不分的,本質上屬于政府基金。即使個人賬戶的“空賬”這一點做實了,如前所述,其性質也不曾變化。所以,如報道中所說,“每當有人提議養老金進入股市,總會被公眾質疑”。道理很簡單,這不僅是因為這筆“活命錢”不能賠,而是當一支“國家隊”進入股市,數以千萬計的散戶還怎么玩?反過來,散戶們都不玩了,養老保險基金又到哪里掙錢去?
因此,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應該有一個徹底的改革,這也許是大多數研究社會保障制度的學者的共識。同時,改革后的養老保險制度應該分為基本養老金和補充養老金,這也是大多數學者的共識。
基本養老保險,相當于上述美國的聯邦養老金。實行“社會統籌+財政補貼”,現收現付,以保障參保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全國人民不分身份、職業,都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資格繳費參保,個人繳費與企業無關;企業分擔的部分,則由國家以納稅的方式直接向企業收繳。這一層面是講公平的,從國家領導人到偏僻山村的老農民,待遇應該基本上在同一水平上。基本生活需求是可以定量的,可以按生活必需的商品和服務來計算,然后區分地區差別,再按物價指數逐年調整。
補充養老保險,相當于美國的職業年金。個人賬戶,儲備積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能力,自愿參加。這一層面與效率掛鉤,多交多得。由政府立法監督,但由市場運作。政府指定有資質的銀行、保險公司或其他金融機構參與運營,用人單位按職工的意愿選擇承保機構,簽訂協議,并允許退出和重新選擇。
如果要把中國的資本市場做起來,應該寄希望于市場化或準一場化運作的補充養老保險??楷F行制度的養老金結余部分(包括做實個人賬戶的資金),是難以做起中國的資本市場的。(唐鈞)
下一篇:谷雨時節過后江西降水增多升溫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