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8月12日電 (馬靜)近日,有網友反映稱中國銀行深圳地區的借記卡微信提現失敗、支付寶無法轉賬、賬戶狀態顯示凍結等現象,相關話題一度沖上微博熱搜榜。
接受中新經緯采訪的專家表示,銀行為配合公安部門展開“斷卡”行動產生誤傷在所難免,但關鍵在誤傷用戶之后的補救措施應更加人性和便利。
據第一財經報道,前述現象是中國銀行配合公安部門落實“斷卡”行動所采取的舉措,近期深圳多家銀行均有相關情況,到各銀行解凍賬戶的儲戶也非常多,“特別是周末,有時候排隊一小時都進不了門?!?/p>
實際上,自2020年10月10日起,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以打擊、整治、懲戒開辦販賣“兩卡”違法犯罪團伙為主要內容的“斷卡”行動,至今已接近兩年?!皵嗫ā毙袆又?,銀行、支付機構主要針對的是長期不動戶、“一人多卡”、頻繁掛失補換卡等異常銀行卡。不過,雖然是防范詐騙,保護人民群眾財產的必要之舉,但銀行莫名限額、線下解凍排長隊、辦卡難等衍生問題也常常見諸報端。
不少網友也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自己的類似遭遇:“中午去銀行解凍,排隊十幾個人全是相同的情況,解凍完之后卡片被限額每天5000”“辦一張卡也難,要提供很多材料才能證明自己不是犯罪分子”“6月被凍結,去銀行搞了一個多小時,七月還沒結束,又(被)凍起來”……
“斷卡”行動已持續兩年,為何頻現儲戶被誤傷?出現大規模斷卡現象,銀行是否有一刀切的嫌疑?
對此,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在接受中新經緯采訪時表示,銀行是為了配合公安機關等部門為打擊電信詐騙開展的“斷卡”行動,這是責任所在,但這個過程難免會誤傷部分持卡人,因為銀行是通過設計的篩選模型來識別用戶卡片的風險,如果設置的條件過于窄小,可能會有漏網之魚。所以現在有些銀行采取了相對寬泛的排查措施,一小部分持卡人就會被誤傷。
董希淼認為,從操作層面來看,在防范電信詐騙和保護用戶合法權益之間找到平衡點很難,希望銀行能夠借助更多的金融科技手段來做到更加精準的排查,盡量降低誤傷的比例。
星圖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黃大智也持有類似的觀點,他表示,從打擊網絡詐騙和電信詐騙犯罪的角度來講,“斷卡”行動本身有必然性,不過由于行動持續時間長、涉及面廣,誤傷是不可避免的。同時,近幾年電信詐騙和網絡詐騙特別猖獗,違法犯罪場景本身在境外,但利用境內銀行卡和電話進行洗錢的交易特征也很容易讓一些用戶被誤傷。目前,用戶被誤傷之后是可以通過銀行線下網點、手機銀行APP、小程序等方式進行處理的。
“銀行要改善服務,加大對金融科技的發展力度,以識別用戶卡片的風險,同時也為被誤傷的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比如可以設置專門的語音通話服務,幫助用戶解決‘斷卡’引發的困擾?!秉S大智稱。
上海久誠律師事務所律師許峰則對中新經緯表示,從法律層面看,“斷卡”行動中,銀行的前述行為在公正性上確實有疑問,導致大量人需要自證清白,如果確實屬于辦案需要臨時凍結當然不可厚非,但目前看涉及范圍有點大,解鎖程序不夠便捷,銀行能否在配合辦案需要同時改善用戶服務值得反思。
董希淼也指出,解決的關鍵其實應該是事后,誤傷之后的補救措施應該更加人性和便利。
董希淼認為,可以考慮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方式,一部分解凍可以通過在線辦理,一些材料可以線上先行填報;線下解凍是否可以考慮在大堂經理指導下在相應的機具設備上進行,銀行應該為持卡人解凍銀行卡提供多種便利,盡量簡化流程。
黃大智則提到,除銀行要改善服務外,儲戶本身也需要去加強自己對于電話卡、銀行卡、身份證等證件管理,防止被盜用或盜刷,并樹立防電信詐騙的觀念。(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馬靜:majing@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