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孫淑玉 實習生 張雪 通訊員 王茜瑋 李姝慧
長久以來,人們習慣把掉牙看成衰老的一個標志。但年齡大了掉牙,真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規律嗎?還真不是這么回事,針對牙周病的常見誤區,本期“口腔健康專家談”欄目,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邀請到煙臺市口腔醫院牙周科副主任邱才卿詳細為市民解疑答惑。
“老掉牙”不是必然,牙周病才是根源
“老掉牙并不正常,很多人都存在認識誤區?!鼻癫徘浣榻B稱,在國際上,人到80歲,擁有20顆可咀嚼的功能牙是口腔健康目標。但第四次全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80歲以上的老年人,只有4顆能行使功能的牙齒。這種顯而易見的差距并不是由年齡造成的,罪魁禍首是牙周病。
邱才卿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把每顆牙齒的牙根看成是大樹的根,那么牙根周圍的牙槽骨就相當于是土壤。牙周組織出現炎癥,牙槽骨開始吸收,相當于“土壤松了”,時間久了,“樹”就倒了,牙也就掉了。牙周組織為什么會出現炎癥?邱才卿進一步解釋稱,附著在牙齒上的牙結石和滋生的細菌會導致牙齦發炎,時間長了,牙齦跟牙齒之間會出現縫隙,細菌會從縫隙滲透到牙齦下方牙槽骨表面,導致牙槽骨的吸收,長此以往,就會導致牙根慢慢暴露,牙槽骨持續吸收,最終導致牙齒松動,進而發生“掉牙”。
讓邱才卿感到遺憾的是,老年人口腔衛生意識不強,加上很多人誤以為“掉牙”和“牙齦出血”等是老年人牙齒的常態,因此貽誤了治療時機,導致牙周病繼續進展,牙列缺損與缺失等口腔疾病高發。
“其實‘老掉牙’跟年齡沒有必然關系,如果患有牙周病,應當積極治療,防患于未然。”邱才卿告訴記者,掉牙也并非老年人的“專利”,在臨床上也常見部分年輕群體因牙周病引發牙齒缺失的情況,她建議市民應定期進行口腔健康檢查,爭取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治療牙周病,只洗牙遠遠不夠
天天刷牙,還用洗牙嗎?為去除牙齒上的牙石、牙菌斑和色素,起到預防和治療牙周病的效果,很多專業口腔醫生都建議市民每半年或一年洗一次牙。
但定期洗牙是否就能預防和治療牙周病呢?邱才卿解釋說,洗牙的專業名稱叫齦上潔治,是每個人都應該定期進行的口腔保健方式。但定期洗牙只是去除牙齒表面看得見的牙結石、細菌和色素等,真正導致牙周病的是藏在牙齦下的牙石、細菌和肉芽組織,這些是無法通過洗牙得到清除的。
那么得了牙周病,究竟該怎么治療?“牙周病的治療因人而異,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鼻癫徘浣榻B說,在洗牙的基礎上,進行齦下刮治是最常采用的方式,通過精細的器械去除位于牙齦下牙根面上的牙石和菌斑,減輕牙周組織的炎癥,能解決大部分患者的牙周問題。除此之外,重度牙周炎的患者可能還需要通過微創牙周翻瓣技術、牙周再生性手術解決深牙周袋內的炎癥和牙槽骨吸收高低不平的現象,或者對符合適應證的牙齒進行松動牙固定等,也能有效解決患者因牙周疾病帶來的口腔健康困擾。
“值得注意的是,松動牙固定需要現場評估,要求牙齒具有較強的固定能力,且以不影響咀嚼和發音,不犧牲其他牙齒的健康為前提?!鼻癫徘溲a充道。
洗牙后牙縫會變大?“因噎廢食”更得不償失
很多人擔心洗牙后會出現牙縫變大、牙齒松動,甚至因此抗拒洗牙。市民陳女士就因怕洗牙后牙縫變大,而遲遲不肯做進一步的口腔保健和清潔,以至于口腔問題越拖越久,直到真的出現了牙齒松動才就醫。
這樣的情況,在口腔臨床診療中十分常見。洗牙之后之所以有人會感覺牙縫會變大了,實際上是堆積在牙縫中的牙結石被去除以及牙齦的炎癥被部分消除后,牙齦腫脹部分消退,之前被隱匿起來的牙縫隨之暴露出來,從而給人一種牙縫變大的誤解。
洗牙之后牙齒敏感究竟是怎么回事?針對市民普遍關注的這一問題,邱才卿也作了詳細的解釋。她告訴記者,這是因為洗牙后,之前覆蓋在牙根的牙結石沒了,牙根直接暴露在溫度變化較大的口腔環境中,出現冷熱敏感的癥狀。其實,牙根在沒有炎癥破壞的情況下,應該待在牙齦和牙槽骨中這個溫度比較恒定的37℃環境中?!斑@種情況是短期的,暴露在外的牙根部分會逐漸鈣化,同時也可以通過使用脫敏的牙膏來緩解和恢復,大家不必過于擔心?!鼻癫徘溲a充說。
邱才卿建議,廣大市民朋友不要因為洗牙后短期內對美觀的影響和牙齒敏感而排斥洗牙。“當然,如果大家能在牙齦沒有萎縮的情況下及時治療牙周炎,那樣效果會更好,基本不會出現明顯不適的感覺?!?/p>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基礎?!鼻癫徘浜粲跏忻耜P注口腔健康,從每天刷牙到堅持定期進行口腔檢查、定期洗牙,以實際行動維護口腔健康。同時,她還建議市民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煙戒酒,進行肢體碰撞類運動時可以佩戴運動護齒器避免牙齒磕碰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