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科檢查(CFP 圖)
本報訊 (融媒體記者張沼婢)《第四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報告》顯示,35歲至44歲居民中,牙結石檢出率為96.7%,牙齦出血檢出率為87.4%;12歲年齡組的牙周健康率為41.6%。隨著年齡增加,牙周健康率逐漸下降,55歲至64歲年齡組的牙周健康率僅為5%。該報告還顯示,相對于高發的患病率,群眾的口腔健康意識明顯不足。
口腔健康有哪些高頻誤區呢?一起來聽聽泉州市牙醫師協會副會長、副主任醫師王東濤的介紹吧。
誤區一:洗牙會讓牙齒松動?!跋囱乐?,有人會感覺牙縫變大了,其實,洗牙本身并不會導致牙齒松動?!蓖鯑|濤說,之所以會感覺“牙縫變大”,甚至出現說話漏風的情況,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原本牙縫間堵著的牙垢被清理掉了,自然就漏風了,牙齒間甚至出現“黑三角”空隙;另一方面,原本牙縫被紅腫的牙齦堵住,洗完牙后牙齦不腫了,就會出現牙齦退縮現象。因此,牙齒松動與洗牙無關。即便每日準時認真刷牙,還是需要洗牙。因為牙菌斑的生成速度遠大于人們的刷牙頻率,只通過刷牙來潔牙,牙菌斑的量只會越來越多,建議每年洗一次牙。
誤區二:老了掉牙很正常。其實,只要堅持科學的口腔衛生維護,牙齒一般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脫落。做好口腔衛生保健,遠離牙周炎的困擾,一口健康的牙齒可以陪伴人們一生。王東濤提示,牙齒一旦缺失,就會影響口頜系統的健康,所以一定要盡早治療(鑲牙或種牙)。如果缺牙時間較長,旁邊的牙齒就會出現傾斜等,不僅讓健康的牙齒受到影響,還會給以后的鑲牙或種牙帶來困難。
誤區三:乳牙早晚要換,有齲齒不用治療。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齲齒俗稱蛀牙,是兒童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兒童蛀牙可導致牙體缺損,嚴重影響牙頜系統的生長發育,造成面部發育不對稱;而且蛀牙還會引起疼痛和感染,影響兒童的進食和咀嚼,進而影響消化和吸收,延緩孩子的生長發育,降低抵抗力。除此之外,若不及時接受治療,蛀牙還可能會對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誤區四:牙痛就拔。一些患者平時不注意保護自己的牙齒,發生牙病時又不愿治療,一到醫院就要求拔牙。對此,專家建議牙齒醫治應以保牙為主,牙齒不用拔時就不該拔,而且牙痛時往往不能拔牙,以免發生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