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下午,在前往陜西途中,習近平總書記走下列車,先后考察了運城博物館和運城鹽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博物館有很多寶貴文物甚至“國寶”,它們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心系黃河流域生態和文物保護工作,在考察運城博物館和運城鹽湖時作出重要指示,在全省文物、文化系統引起了強烈反響,我省文物、文化工作者倍感振奮、備受鼓舞、干勁倍增。大家紛紛表示,要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文化自覺,立足我省豐厚的文物資源,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在文化強省建設中體現文物擔當、彰顯文物作為、貢獻文物力量。
增強文化自信,奮力譜寫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四次來我省考察調研,為我省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省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劉潤民表示,山西作為文物大省,要不折不扣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落實落細。對云岡石窟保護和云岡學建設、永樂宮壁畫保護、平遙古城保護、文明探源工程、晉綏邊區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等工作進行“回頭看”,補短板,強弱項,努力形成保護利用長效機制。要加大力度組織實施文明探源工程,依托我省人類起源、文明起源重要遺址,集聚文博系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跨學科組建攻堅團隊,集中力量開展文明探源工程,努力講清楚山西在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認真貫徹執行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著力構建山西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文物工作方針,明確了新時代文物工作的目標任務。要深刻領悟其中蘊含的精髓要義,牢牢把握保護是前提、管理是保障、挖掘價值是基礎、有效利用是途徑、讓文物活起來是目的的工作要求,立足山西文物工作實際,著力構建文物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文物價值傳播、文物安全責任、政策制度保障五大支撐體系,全方位推進“保護、研究、利用、展示、管理、服務”六位一體工作格局,奮力譜寫山西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四次到山西考察調研,每一次的重要指示都給我省文博工作者以極大的鼓舞,是我們做好博物館工作的根本遵循。”省文物局黨組成員,山西博物院黨委書記、院長張元成說,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的山西博物院,一要加大文物保護力度。保護第一是新時代文物工作的方針,要把館藏文物保護好。文化遺產的研究、闡釋、傳播的前提是做好保護,我省國有館藏文物320余萬件/套,山西博物院有50余萬件/套,對這些文物必須分批分類做好預防性保護和搶救性保護,把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遺產保護好、傳承好,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應有的擔當。二要認真挖掘藏品背后的故事,研究、闡釋藏品所蘊涵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研究、闡釋文物中藏著的中華文明的精神特質和發展形態,讓文物說話,讓歷史發聲,闡釋三晉文化在中華文明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強三晉人民的文化自信。三要讓文物活起來,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文物保護的目的不是藏之深山、孤芳自賞,而是要讓它走進更多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為文化強省、文化強國貢獻力量。
省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白雪冰表示,山西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是探索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的重要區域,作為一名文物工作者,推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為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答好山西答卷,作出山西貢獻,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我們一定要牢記囑托,自加壓力,勤勉工作,圍繞“考古中國”重大課題,謀劃好山西的主動性考古項目,要聚焦陶寺遺址、東下馮遺址等重要遺址,聯合中國社科院和考古專業院校及兄弟省市考古力量,加大田野考證力度,將早期文明研究持續深入,闡釋價值,做好保護成果轉化。要守正創新,結合山西文物資源特點,深化文物保護利用改革,講好山西文物故事,發揮好山西文物在增強文化自信、傳播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特質和作用。
讓文物活起來,深入挖掘山西文物與黃河文化的價值內涵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博物館、可持續性與美好生活”。山西作為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有著眾多的可移動和不可移動文物,特別是2500余處的新舊石器時代遺址,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有力的實物支撐,具有重要的區位優勢。
“在國際博物館日前,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運城博物館,作為一名文博工作者,我感到激動和自豪,更加堅定了做好博物館工作的信心和決心。”山西博物院辦公室主任、山西省博物館協會副秘書長楊敬表示,下一步我們將立足本職崗位,在山西博物院和山西省博物館協會的工作實踐中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發揮好省博物館協會的平臺作用,在專業培訓、學術交流、聯展巡展、教育服務、文化傳播等方面,多組織策劃活動,加強全省博物館的資源共享、互通,合力推動我省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心系黃河流域生態和文物保護工作,令人深受感動、備受鼓舞?!鄙轿鞑┪镌簩W術研究部主任陳汾霞說,地處黃河、汾河交匯地帶的運城地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今天的我們探索人類起源和中華文明早期歷史的重要區域。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鼓舞我們不斷深入推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中國文明歷史研究,也激勵我們與陜西、河南等黃河沿線各省區共同協作,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價值內涵,為公眾、為世界講好黃河故事,講好中國故事。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副院長鄭媛說,山西是中華文明的直根系,是黃河文化形成發展的核心區域之一,在中華文明進程中占有重要一席。作為山西考古人,理應為發掘、保護、研究、闡釋、展示、傳承中華文明基因貢獻自己的力量。文物資源不可再生,考古人在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的路上不斷發掘著獲取著古代人類活動留下來的遺跡遺物,它們是有限的,也是脆弱的。所以,我們要常懷敬畏之心,珍惜這個時代,珍惜承載著中華民族基因和血脈的文物和文化遺產,像愛護自己生命一樣去審視它們、愛護它們。山西考古博物館是在省考古研究院基礎上掛牌成立的,體現了我省在推進中國文明歷史研究、活化共享考古成果方面的思考和舉措,對我們研究展示中華文明探源成果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將積極探索考古成果轉化的路徑與形式,做好考古成果的社會共享和展示傳承。
以強烈責任感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運城市位于晉、陜、豫三省交界處的“黃河金三角”中心地帶,地理位置獨特,古稱“河東”,因“鹽運之城”得名,運城鹽湖是世界三大硫酸鈉型內陸鹽湖之一,是華人祖先開發最早的鹽湖。
山西師范大學戲劇與影視學院博士、講師馮瑾說,運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蚩尤、堯、舜、禹,相繼活動在這塊土地上。這里物產富饒,文物古跡源遠流長,文化遺產豐富多樣,人杰地靈,自古及今形成了關公文化、根祖文化、鹽文化、德孝文化等具有鮮明特色的地域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心系黃河流域生態和文物保護工作,作為山西高校青年教師,更應在教學和科研中孜孜不倦地鉆研,引導青年學子努力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揚好我們的文明。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運城博物館和運城鹽湖,體現了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作為一名山西的文化工作者,深感弘揚山西深厚文化的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山西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王輝說,河東文化源遠流長,底蘊豐厚,內容浩瀚。就我所從事的戲劇事業而言,深感挖掘整理繼承的任務光榮而艱巨。運城是我國榮獲“梅花獎”最多的市,大小“梅花”綻放,蒲劇劇目生輝。從今年央視春晚到戲曲頻道的母親節專題節目,都能看到蒲劇的身影,看到河東文化的光彩奪目。
北岳文藝出版社社長郭文禮說,北岳文藝出版社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結合自身實際,策劃出版了一批反映黃河文化的精品出版物。《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山西省保護成果叢書》聚焦歷史文化遺產項目的搶救性保護和系統性整理,開啟了全面展示山西非遺成果的先河。我們立足文藝現實題材創作,策劃了反映運城改革發展變遷的長篇小說《黃河邊》,啟動融媒體轉化項目《黃河人家》出版工作。著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組織了《綠水青山拂面來》等報告文學創作。下一步,我們將堅定文化自信,以高質量文藝作品承接歷史、呼應時代,多方位、多角度、多載體講好“黃河故事”,展示三晉文化的獨特魅力。(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