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國家醫保局召開2024年上半年例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針對“出現‘退保潮’”“單次住院不超過15天”“集采導致藥企‘不賺錢’”等傳言,國家醫保局有關負責人一一回應。
醫保部門從未出臺
“單次住院不超過15天”等規定
國家醫保局醫藥服務管理司司長黃心宇:
國家醫保部門從未出臺所謂的“單次住院不超過15天,超過就必須要轉院”“達到一定的標準,必須要轉院”等類似的限制性規定。少數醫療機構由于對政策不了解等原因,把醫保基于大數法則確定的一個均值,理解為每一個病人的限額,以“醫保額度滿了”為理由,強行要求患者出院、轉院或自費住院,都是嚴重違反醫保規定、損害參保人權益的行為。
醫?;鹂傮w保持穩定,
并未出現“退保潮”
國家醫保局規劃財務和法規司副司長朱永峰:
2023年1—12月份,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總收入2.7萬億元,總支出2.2萬億元,統籌基金當期結余5000億元,統籌基金累計結余3.4萬億元。其中,職工醫保統籌基金結余2.6萬億元,資金量看上去不少,但因為要用于退休職工的保障,需要保持合理規模;居民醫保統籌基金累計結余7600多億元,仍處于緊平衡狀態。
截至今年3月底,醫保參保規模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沒有出現部分媒體所謂的“退保潮”,我國參保大盤穩定,絕大多數居民對基本醫保制度有信心,醫保制度基礎穩固。
集采不會影響醫藥行業創新
國家醫保局醫藥價格和招標采購司司長丁一磊:
在缺乏公平競爭的環境之中,高價格并不一定帶來真創新。在藥價高企的時期,藥品價格中30%—40%是用于銷售推廣的費用。高價格獲得的收入并沒有用于創新和質量提升,甚至并沒有形成企業利潤,而是成為流通環節的“水分”。
集中采購中選產品無需營銷,無需再開發醫院,無需所謂的“費用”,即可直接“帶量”進入醫院,從機制上跳過了行業當中所謂的“客情維護”“市場開發”等等,一定程度上不再需要銷售代理,營造了風清氣正的行業環境。廣大企業也認識到,以往注重營銷的老辦法“不靈了”,需要真正憑創新、質量和效率來立足市場。
集采實施幾年以來,醫藥產業研發創新動力(300152)強勁,醫藥工業全行業研發投入年均增長約23%,國內在研新藥數量躍居全球第二。2023年藥監局批準上市創新藥40個品種。集采后,醫藥行業不僅沒有放慢創新腳步,反而更加明確了發展戰略和趨勢定位,加速向創新轉型。
推行DRG/DIP支付方式
不是簡單“控費”
國家醫保局醫藥服務管理司司長黃心宇:
醫保部門推行DRG(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DIP(按病種分值付費)支付方式改革的目的,不是有些人口中說的“為了控費”,為了減少基金支出,它的目的是通過醫保支付的杠桿,引導醫療機構聚焦臨床需求,采用適宜的技術因病施治,合理診療,避免人為的大檢查、大處方、亂開藥,更好地保障參保人員的權益。
支持新藥、好藥進入醫保目錄
國家醫保局醫藥服務管理司司長黃心宇:
醫保目錄的談判對象主要是5年內經過國家藥監部門批準上市的新通用名藥品,也就是說醫保談判主要是以新藥為主,通過建立覆蓋、申報、評審、測算、談判等全流程的創新藥支持機制,支持更多的新藥好藥納入醫保。
新藥從藥監局獲批到納入目錄報銷的時間,從原來的平均5年左右,縮短為現在的一年多。80%的創新藥能夠在上市兩年內進入醫保。以去年為例,2023年的醫保目錄調整中有57個藥品為當年獲批、當年納入醫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