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難題:一個"多動癥"孩子,引發全班家長的"大逃亡"!
家長們每天放學后,的確習慣性地問一句:"今天有沒有被打?"這聽起來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議?然而,在武漢某小學的一個一年級班級里,這已經成為家長們日常的慣例。
究竟是發生了什么,讓這群才7歲出頭的孩子們,每天都面臨著被欺負的威脅?
一切的起因要從今年3月開始說起。當時一名新轉來的小明同學成了這個班級的"禍源"。
小明7歲據稱此前曾被確診為"多動癥"。不過小明的母親表示醫生雖然診斷出他有多動癥,但并沒有開具正式證明,更沒有開具任何藥物治療。
因此小明就這樣隨意地被轉入了普通小學的一年級班級。而接下來發生的事,讓這個班級的家長們措手不及。
據受訪家長們描述小明自從轉入這個班級后,就開始頻繁地欺負同學。他會用書砸人用鉛筆去丟別人,甚至當眾大聲說話打擾其他同學的學習。更嚴重的是他還多次動手毆打同學,有的孩子甚至被踢到了隱私部位。
這種行為持續了不到兩個月,幾乎整個班級的孩子都遭殃了。家長們多次與小明的母親溝通,并希望學校能夠采取有效措施。但結果卻是,學校只是叫家長來"道歉",但并沒有采取任何實質性的解決措施。
家長們的耐心很快就被消耗殆盡。4月1日,46名學生家長聯名向學校提出"請愿",要求小明必須在4月30日前完成轉學手續,否則他們就不敢讓自己的孩子繼續上學。
可這群才剛剛步入小學的孩子們,每天上學都面臨著被同學欺負的恐懼,實在是太可怕了。家長們也自然忍無可忍。
"老師也不能時時刻刻跟著他,總不能等到悲劇發生才來管吧!"一位家長直言不諱地說。
這件事引發了廣泛關注。專業人士表示像小明這樣的孩子,確實存在一些行為和心理問題,需要專業的診斷和治療。但他們大多遠未達到需要轉入特殊教育學校的標準,在普通學校就讀才更有利于全面發展。
作為學校和老師,又該如何應對這樣的問題呢?
根據教育專家的建議對于這種"多動癥"孩子,學校和老師應該采取更加細致和專業的干預措施。比如要為他們制定個性化的行為矯正計劃,安排專人進行定期輔導。同時還要加強對家長的專業培訓,告知他們如何與這類孩子互動。
對此其他同學的家長也需要給予理解和支持。畢竟這不僅是一個孩子的問題,更是一個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系統性難題。只有通過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幫助這樣的孩子盡快樹立正確的行為觀念,融入集體生活。
對于小明的母親來說她又該如何做呢?報道中提到小明的母親表示,自己已經開始尋求心理咨詢,希望從專業角度找到幫助孩子的方法。這無疑是一個正確的方向。
在此我們還希望小明的母親能夠繼續與學校和其他家長保持密切溝通,共同制定出更加有效的干預方案。畢竟只有家校社會的通力合作,才能真正幫助小明走出困境,重拾正常的生活。
這無疑是一個棘手的問題需要各方共同的努力。讓我們一起關注這件事的后續,期待看到小明能夠得到專業的幫助,重新融入到集體生活中去。
相信只要我們用心對待每一個孩子,用愛心引導他們健康成長,他們終將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才。